《“霸总”的经济学原理》
孤独大脑·AI决策岛-老喻
刚才刷到一个小短剧。
我甚至没有打开,只是一个像是广告的小画面,自动播放,加起来可能看了不到一分钟。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人家就是能悄无声息地立即抓住你的眼球,哪怕是非常短暂的。
故事是一位护士或者医生助理,走进医生办公室,帮助整理桌子。
不知道是啥医生,办公室像是大型企业集团土豪老板的超大巢穴。
接着,帅到啥医生都不像但穿着医生衣服的霸总走进来,不怒而威,吓得小护士赶紧退场。
霸总一声喝,然后转身拿了个什么,不由分说,抓过小护士的手,为她贴上指头上刚才划开的一个小伤口。
很无聊很粗暴,但必须说行云流水,以秒为单位抓住了观众。
为什么“霸总”题材畅销不衰?
里面可能有三个原因:
1、人本能对权威的东西有讨好的倾向;
2、“霸总”对“我”好;
3、对我好还不用我动脑子。
最后一点最隐秘,但最关键。
普通好男人,吃个饭吧,问来问去,你喜欢哪家呀?~烦死了。
霸总从来不问,哪家贵去哪家。
普通有钱人,买个包总贴心问,喜欢啥颜色啊?
霸总直接拿下所有颜色。
选择,是个很累人的事儿。
霸总的霸,其实是极大降低了选择的纠结成本,让“我”不再内耗,好安安静静地做白日梦。
在关于“选项越少反而越好”的研究中,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之一是 Barry Schwartz(巴里·施瓦茨)。
他在他的著作《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中提出,太多的选择会让人感到不满、焦虑,并降低幸福感。
Barry Schwartz 认为,虽然在理论上更多的选择应该带来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好的决策,但实际情况却是太多的选项让人不知所措,导致“选择疲劳”,并增加后悔和焦虑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实验证据支持。
例如,心理学家 Sheena Iyengar 和 Mark Lepper 进行的经典“果酱实验”表明,
消费者在选择数量少的情况下,更容易做出决定并对选择感到满意,而面对大量选择时,他们反而容易感到困惑和疲惫。
在经济学领域,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也讨论了选择过载的问题,例如 Richard Thaler 和 Daniel Kahneman。他们探讨了人的有限理性如何使得面对太多选项时无法进行有效决策,最终导致满意度降低。
Costco 的成功逻辑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它们的策略包含两个关键方面:对你好和少SKU。
首先,Costco 的选品哲学是“选对你有用的好东西,还是好价格”。
Costco 精挑细选每一件商品,以确保它们的质量和性价比,这意味着顾客不必在浩如烟海的产品中去挑选,省去了繁琐的比较和纠结的时间成本,最终拿到的是真正有用且价格合理的商品。
其次,SKU 很少,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选择管理哲学。Costco 提供的商品种类有限,不像其他超市那样琳琅满目。
这种策略的好处是顾客几乎不需要在众多选择中权衡利弊,你可以“闭着眼睛”就能拿到好东西,因为每一件商品已经被严格筛选,具有高性价比和实用性。
减少选择的复杂性和焦虑感,反而提高了顾客的购买体验,也建立了对品牌的信任感。
少即是多的哲学,不仅减少了顾客的心理负担,让购物变得高效和愉快,也提升了顾客对商品和价格的满意度。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获得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从而达到少选、精选””的理想状态。
另一种有效的减少选择负担的方式就是搞排行榜,这一策略在很多领域被广泛采用,比如奶茶店的招牌推荐,以及Netflix 的热门榜单。
它们通过将复杂的选择问题简化为几种经过筛选的选项,让消费者能快速做出决策。
排行榜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符合算法逻辑——更多人喜欢的东西自然有更大的概率被你喜欢。
这种社会验证的方式运用了群体智慧和推荐算法的原理,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有数据支持的选择建议,这极大地减少了选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换句话说,排行榜和热门推荐是一种经验积累的体现,它将大众的选择浓缩为一条简单的推荐路径,帮你过滤掉了绝大部分冗余的信息。
另一方面,就是让你省心省力,不必费劲儿挑选。面对成千上万的商品或内容,单独进行比较是费时费力的,尤其是当你并不了解某个领域或某个市场时,这种难度会更大。
而排行榜的出现正好减少了这种选择的疲惫感,你只需简单地从推荐中选出几个备受好评的就行了,无需再经历复杂的筛选和权衡过程。
这种模式有效地平衡了“过多选择”的复杂性与“精简选择”的便利性。你不再需要面对无尽的选项,而是借助排行榜将焦点聚集到少数几个优质的选择上,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让决策更为简单和高效。
这种模式让消费者既能享受到个性化推荐带来的满足感,也避免了过多选择带来的心理负担。
对我好,就直接一点儿,简单霸道一点儿。
你看,霸总人人爱,其实很有道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