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破局之道:利益思考+规则破解
原创:主任 公众号:tz研究
本文专门写给年龄为 18-35 岁的普通家庭年轻人的。
普通家庭年轻人最大的困境,往往不是起跑线的物质遗乏,而是在18-35 岁这段决定人生基本盘的黄金期,对社会本质认知的严重滞后。
如果你出身普通家庭,父母勤愿本分却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亲戚们谈论最多的是勤劳致富,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凿开的一扇“天窗”。
它能让你在人生的黄金二十年(18-35岁),提前洞悉社会底层的运行密码一一那些被称作 “隐学”的、决定你,能否跨越阶层的真正规则。
这些,是你原生家庭视野的极限之外,无人会主动点破的生存智慧。
父母倾尽所有供你读书,告诉你“知识改变命运”,却无法告诉你如何识别机会.整合资源、驾驭人心。他们的经验地图,止步于工厂流水线、田地或格子间。
当你懵懂踏入社会,等你摸爬滚打十几年,撞得头破血流才隐约悟出点门道,宝贵的青春红利期已消耗殆尽,才发现世界运行的逻辑远非“努力就有回报”弄那么简单。
为什么有人小学毕业却能呼风唤雨?为什么名校光环有时敌不过一张人情网?为什么你拼尽全力仅够糊口,别人谈笑风生却能撬动巨量资源?
区别就在于对“隐学”的掌握程度————那些关于利益思考+规则破解的深层认知。
(全文共4900余字)
人性真相:利益,才是永恒的铁律
两千年前,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吵了几千年。但剥开道德外衣,本质都一样——人性不善不恶,本质上是趋利避害的。
基督教讲“原罪”,经济学讲“理性人”,社会学讲“博弈论”,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相:人,永远先考虑自己。
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规则,但只有一个点,就是利益,任何一种行为,一定是某种利益在驱使,要么是经济利益,要么是情绪利益,或者两者都有。
这个世界的利益分两种,第一种是经济利益,你也可以理解为金钱,而第二种比较复杂,我们暂且叫它情绪利益,因为它包括了权力、情感、地位,虚荣心等,不管是物质收益还是情绪收益,无论哪一种利益,都能让人心情愉悦,使人开心快乐,这才是重点。
利益的变化,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走向。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小时候玩得很好的朋友,长大后却渐行渐远?上大学时,跟自己小时候的玩伴就已经开始渐行渐远了。
工作几年后,大学时比较要好的朋友现在也基本不联系了。曾经关系不错的同事,在你离职后就很少联系?甚至自己的父母亲戚,现在一年也聚不到几次。
这些看似伤感的人际关系变化,背后其实都绕不开一个词:利益。
当共同关系消失时,曾经亲密的关系可能迅速瓦解,当新的利益纽带形成时,陌生人也能成为合作伙伴,这种变化不是人性的堕落,而是社会运行和人性的客观规律。
给你增加利益的人就是你的朋友,损害利益的人那就是你的敌人,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利益一转化,你朋友和敌人的关系就会迅速改变。
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面对利益,人们会本能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这种选择无关道德,而是生存的本能。
利益交换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关系。利益交换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物质利益的交换,一种是精神利益的交换。
物质利益的交换,广泛地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当中。
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提供劳务之后,接受劳务的人,给提供劳务的人,支付相对等量的货币或物品,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等值交换。
精神利益的交换则不是以货币或者物品的交付实现的。
比如说提供情绪价值,满足别人被尊重的需求,我专门写了一篇关于职场中如何提供情绪价值(精神送礼)的文章,有时候情绪利益比物质利益的作用更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钱难买我开心。
驾驭规则:在明规则里守法,在潜规则里操盘
职场升迁,表面看工作能力,实则看派系站队和关键人脉;商业竞争,表面拼产品,实则拼资源垄断和信息差。
不要抱怨规则,要学会利用规则。
强者不会天真地等待“公平”,他们主动研究规则,找到漏洞,甚至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不是因为他们更善良、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看懂了游戏规则和社会运行的真相。
自我进化:从“心善手软”的猎物,变成“心善手狠”的猎手
慈善家用钱换名,用免税捐赠撬动政商通道,爱心是流量入口,名声是信用杠杆,无形资产,政客用权换利,权力租赁→ 利益代持→ 旋转门变现,商人用信息差收割消费者—本质都是规则玩家。
你可以保持道德底线,但出手必须快、准、狠,否则就是别人的猎物。
当你学会用X光般的目光透视人际关系的骨骼,用手术刀般的冷静解剖社会运行的血管,当普通人还在愤怒镣铐的重量,顶级舞者已将枷锁熔铸成权杖–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枷锁,而是认清所有枷锁后,依然知道如何戴着镣铐起舞。
希望以上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