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生思维

警惕学生思维
写在前面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进什么庙烧什么香。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规则,每个领导都有每个领导的好恶。一套规则,一种思维是否适用,关键看周围的环境如何。思维模式不分高下,只有适合不适合。
用A思维混B社会,只能是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一.什么是学生思维
今天人们提到学生思维,都是各种喷各种骂,但是好像忘了自己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就像小王子里面说的: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好像只有很少人记得。所以在今天课程的开始我们就先说明一点:学生思维不等于傻逼思维。各位同学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我们今天讨论的学生思维,它只不过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产物,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
想搞清楚什么是学生思维,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把思维比作工厂,把外界的刺激比作原材料,那么工厂的产品就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馈,也就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学生思维只是在思维前面加上学生这个定语–特指学生使用的思维方式。学生思维有很多种,我们今天只说三种最有可能影响我们今后发展的:
①感性大于理性
②认为只有准备好才能开始
③一元思维(非黑即白)

二.学生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不是外表的高矮胖瘦,不是颜值高低,不是家里财富多寡,而是人与人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别。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等这些外在表现,其实都是由内在的思维决定的。
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养成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原生家庭,另外一个是学校。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而一般的父母是怎么样教育孩子的呢?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以后听领导的话。毫无疑问,中国的孩子是最听话的孩子,但是这种从小就听话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听不到指令,又该如何生活呢?
仔细计算一下: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如果你是六岁开始上学的话,那么在你人生刚开始的二十二年里有十六年是待在学校里的。如果你“不幸”又继续读了研究生或者更“要命”的博士生,那么你的学生思维就会愈加深厚。
但是如果你带着这些学生思维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感觉上学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仅要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还要应付期中和期末考试,每天幻想最多的就是自己长大工作该有多好。等到自己真正的工作以后才发现其实上学的时候才最开心,因为作为学生,我们只需要关注一件事情就好了–学习。
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一切都来了
妈妈说考好之后去吃肯德基,爸爸说考好后去游迪士尼。
考好了,邻居的大拇指、老师的小红花都属于你。

我常常讲:学习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是受益最高的事情,学习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事情。
正是因为长期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所以才渐渐的养成了学生思维–看事情比较单纯。
前段时间,奔驰女车主因为新车漏油大闹4S店的事情被媒体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我们从各种渠道不难了解到,女车主在大闹4S店之前已经和相关工作人员沟通过数次,而且态度都非常温和客气,即使是在自己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依然一口一个大哥的喊着。
女车主哭诉着自己说:“你们不可以这样子的,不能因为我讲道理,好说话,就这么没来由地欺负人。我是受过教育的人,我研究生毕业,但是这次事情让我觉得这是对我几十年受到教育的奇耻大辱。”
对于这样的事情,队长心里也是非常气愤。但是气愤之余不仅也在思考这是不是也是学生思维的一种体现。
知乎里面有个提问: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弱点是什么?
其中有个高赞答案说到:总以为这世间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讲道理的”。

三,如何突破学生思维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现在已经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思维,接下来就说一下如何突破学生思维。
1、管理好自己情绪
我们形容一个人城府深常常说这个人“喜怒不形于色”,就是说他无论是开心或者伤心都不会在外面表达出来。我们在前面讲过如何通过察言观色来识别领导内心的想法,反过来别人也可以通过观察我们的表情来推断我们的想法。当然,不把感情表露出来只是最基本的做法,内心的宁静才会我们修炼的最终目标。
我们原来的单位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在学校的时候是校学生会主席,工作能力很强,人也长得很帅气。一般这么优秀的人,多少都会有些小脾气,这个小伙子也不例外,在单位里面偶尔也会要个小脾气。
大家感觉毕竟是新人嘛,刚从学校出来总会待着些傲气,所以很多事上也就没和他计较。实话实说小伙子除了脾气不太好这一点,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领导多次和我表示,愿意培养一下这个小伙子,以后或许能有一番作为。
但是,半年时间过去了,小伙子的脾气可是一点也没改,甚至脾气变得更暴躁了,面对着之前同事们一次次妥协和退让,小伙子不仅没有半分反思,反而更加恃才傲物。我们在前面讲过,领导喜欢用听话的人(注意这里的听话不是说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有想法但是能够按照领导的安排去做)。如果有哪个下属不听话,处处和领导对着干,即使再有能力,照样会被领导打入冷宫。

有一次,因为小伙子在递交的材料里面出现了几个错误,被领导黑着脸当着大家面训了几句。小伙子面子上挂不住,就和领导顶撞了起来,最后竟然发展到要抄办公室凳子,我当时在旁边看的心惊肉跳,心想当小伙子抄凳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结束了。虽然体制内工作很稳,一般不会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干里”当这件事传出去后,别人谁还敢和这么彪的人共事。

这件事后,领导并没有对小伙子做出什么惩罚和打击,但是大家都很自觉都像躲瘟神一样。小伙子就这样被孤立起来,在单位干了两年依然不见任何起色,平时工作有不顺心,只能是辞职下海经商了,再后来听朋友说,小伙子经商后脾气还是没变,在酒桌上喝多了和客户上演起了“全武行”。消息真假不知道,但是根据小伙子之前的性格来推算,还真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从领导重点培养的对象到最后郁郁不得志离开体制,小伙子最终为自己情绪不稳定付出了沉重代价。
刚开始,大家会因为你刚毕业让着你,但是长期相处后若还是习性不改,最终毁掉的还是自己的前程。

2、不说“我还没准备好”
在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每当考试来临,老师都会提前一段时间通知大家,并且还很贴心的给大家划出考点。长此以往,大家也就形成了这种习惯,凡事等着有人来提前通知,等着有人来给划重点。
我在工作中见过太多太多刚入职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积极、努力、认真,同样也很谦逊,但是谦逊并不是代表遇事就以“我还没准备好”为借口往后退。
我有次和领导去下面视察,中午大家一起吃饭,席间基层领导有意让单位的几个小伙子来露露脸,于是就在外间加了一桌。饭菜都很普通,就是农家菜,因为下午还有工作要忙,所以也没有人喝酒。
大家都知道,吃饭没有酒,大家的话都是比较少的。基层领导为了不冷场,一直在带话题,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外面的几个小伙子。

于是,我的老领导就顺口问了一个上午的工作问题,问这些小伙子的看法。从他们的表情我就知道,领导的这个问题是他们之前没想到的。于是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每个人自己也在心里暗暗自问是否准备好了呢。

基层领导面子上挂不住,一直在强调:你们可以勇敢谈谈自己的看法嘛,让老领导给你们指导一下工作。稍一犹豫,一个穿白色衬衫的小伙子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思路针对老领导的问题简单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小伙子在匆忙之间,思路还算清晰,但是观点都比较浅显。但是这个时候也没有人真正在意小伙子的观点如何,老领导简单指点了几句继续吃饭。
这顿饭后,那个穿白衬衫的小伙子就被自己的领导记住了。据我后来了解,当年一起吃饭的几个小伙子里面,混得最好的就是这个穿白衬衫的小伙子。

《亮剑》里面李云龙说: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
我们工作中是不是也要拥有这种亮剑精神,以后遇到不可回避问题时,不说“我还没准备好”而是大声说“时刻准备着”

3、拒绝一元思维
上学的时候我们参加考试,所有的一切都是很明确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有的题目都有个标准答案,所有的荣誉都是和成绩挂钩,正是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后依然还是这样看待问题,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很多事情看不惯,十足的一个小愤青。也许是在学校里面待得时间太长了,身上被赋予了浓重的学生气息,做人做事都很理想主义,常常在单位里面为了一些可大可小的事情和对方争论不休,哪怕对方已经在表面上透漏出认输的表情,我还不满意,非得让对方从口中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大学期间是学校辩论队出了名的“铁嘴铜牙”,代表学校取得了很多次辩论比赛的冠军)

各位同学看到这里,肯定就能猜到我当时在单位里面混的有多惨,我现在再去想当时自己和别人为了工作的事情斤斤计较的场景也会忍不住骂一声傻逼。当时虽然不至于把单位里面所有的人得罪个一遍,但是当时在单位里面依然是处处受排挤,事事皆掣肘。单纯的我还以为自己是在认真的做事,所以心里颇为自己鸣不平。当时虽然很想做出一番成就踏踏实实为人民做一点事情,但是周围的环境却让我进退两难,一度陷入极大的迷茫,想要脱离体制去经商。
后来回想自己当年为什么总想和别人辩论,说到底不还是想和别人挣个对错嘛。可是,社会上的这些事,不是数学题而更像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答案只要不是偏离大方向太多,都是可以拿到分的,而想要在体制内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学会找这些题目的“采分点”
找准、找全了这些采分点,你还怕考试没有“好成绩”吗?

写在后面
人的思维方式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也能随着外界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升级。从学生思维向职场思维过渡需要时间,但是社会显然没有给大家留太长时间及时的完成思维的转变,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恩惠。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