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体制内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原创:主任 公众号:通透的职场人生

一个国家要发展,一般需要两个方面的实力。
一个是硬实力,比如国土面积的大小、资源储备、军事力量这些硬指标。
一个是软实力,比如国民素质的高低,文化吸引力外交影响力、对外吸引力的强弱等等。
一个企业要壮大,通常也需要两方面的实力。
一个是硬实力,对应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核心技术(设备、资金、技术)等等。
一个是软实力,对应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文化、口碑)等等。

同样的,一个人想要在体制内生存,也需要软硬两方面的实力。
两者就像鸟的双翼,缺一不可。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只搞硬实力忽视软实力,容易变成“工具人”;
二是过度搞软实力而荒废硬实力,会丧失立身之本。

也就是说硬 90%+软 10%:容易成为老黄牛。
软 90% +硬10%: 升个小领导但天花板低。
硬 50%+软 50%: 前途无量

下边就重点谈谈如何提升自己在体制内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是显性的、可量化的能力,比如政策解读、公文写作这些基本功;也就是常说的提笔能写。

有一次我跟一位厅级领导出差时他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说你们在机关工作的年轻人,要做到三点就能在体制内安身立命:一是提笔能写;二是开口能说:三是有事能干并且干好。
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扛且扛得漂亮,这“三板斧”就是体制内安身立命的硬核功夫。
其中,”“提笔能写”更是当仁不让的排头兵,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写材料,堪称机关行走的“通行证”,无论你是埋头钻研的技术骨干、深耕领域的专家型人才,还是长袖善舞的综合型干部、专司党务的政工能手,只要笔头功夫硬,就能在晋升的独木桥上比别人多几分底气。

为何如此?根子在机关运转的逻辑里。
上级的决策意图,靠文件层层传导;部署的精神要求,凭材料落地生根;单位的亮眼成绩,需文字精心呈现。日复一日,我们淹没在通知、报告、讲话稿、汇报材料的海洋中–文字,就是机关工作的“通货”
体制内常有“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感叹,并非空穴来风。多少人只顾埋头拉车,却不知抬头看路,更不懂用一份精炼出彩的材料为自己发声造势,结果汗水自己流,功劳他人收。
因为机关的铁律是:工作要让领导“看见”才算数,否则辛苦近乎白付。这话听着刺耳,却是现实规则。

曾随领导下基层督查,现场所见令人振奋:某处路畅景美,环境整洁,群众交口称赞,工作有创新,
有亮点,堪称标杆。然而,座谈时拿起汇报材料却大跌眼镜–重点模糊,亮点埋没,结构散乱,如同明珠蒙尘。
单凭这份材料,你会误判此地工作一塌糊涂。试想,若大领导未曾亲临现场,仅凭这纸面文章,多少实干与成绩将被无情抹杀?

纵然你厌烦文山会海,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下机关生态中,没有哪种形式比精炼准确的文字材料更能系统呈现工作成效、精准传递上级意图、有效争取资源关注。
因此,在机关里,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总结、汇报材料、发言稿..这些“笔杆子”活计,你必须拿得起。大佬文集圈纵不能篇篇锦绣,也要写得有模有样,让人挑不出大毛病。

此隐藏内容仅限VIP查看升级VIP

“跑送“实战教程
所谓的“跑”其实就是主动向领导靠近和接近,多在领导面前刷脸,跟他建立私人联系,多找他汇报工作。
职场中,请示和汇报工作的艺术
刷存在感:勤汇报:汇报频率>内容质量(重点要让领导记住你这张脸)
主动攀关系:老乡/校友/同好。。。所有关系都能硬蹭。要想进步就得主动点,听说领导是你老乡? 赶紧去认亲!机会是争取来的,别不好意思。

所谓“送”,就是送礼
1、送礼不是万能:别人也会送,甚至比你送得更贵。需要精神送礼加物质送礼相结合。
送礼的家传绝学!
送礼的实操技术!
职场如何提供情绪价值?(精神送礼)

2、送礼要送对:不是越贵越好,关键是送到领导心坎上。(领导女儿学钢琴,你送钢琴课比送茅台管用、领导孩子高考,你帮解决学校问题比送金子管用)
3、时机很重要: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管用。(母生病住院时帮忙>过年送烟酒)

总之体制内真正的顶级玩家,永远在政策文本的钢索上跳人情世故的芭蕾。

在体制内生存,说白了就是得有点“看家本领”。
要么手上真有金刚钻,能揽瓷器活,妻么会来事,能把人拢住。
两手都硬当然最好,但最怕的是两手都软–活干不明白,人也不灵光,还拉不下脸来经营,那就只能自怨自艾,只能感叹世风日下,怀才不遇,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了。
希望以上对您有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