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罗盘:巨变已至 除了迎合 我们别无选择!

巨变已至,除了迎合,我们别无选择
原创 :人间罗盘

这是2024 年的最后一期。
作为全年的收官之作,我想讲一个最普适的话题。
因为每个读者,此时此刻,都在面对年终审视,以及来年展望,尤其是,叠加了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美国新当选的总统,未来的四年,乃至更久,他要做什么,美国要做什么,我们都知道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一改过去几十年对出口补贴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你把它联系起来,对所有行业的未来,都有着深刻且久远的影响。

作为个人,无论是替孩子选择,还是替自己选择,本质就一句话:
究天地之变,行自家之船,巨变之下,唯有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知道当下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才能当好你自己的小家。
全文两万字,共三个部分,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请仔细留意,莫错过。
本文下面的每一条留言,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引言:选择不是静态的一锤子买卖,选择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别人讲选择,上来就讲热门行业,冷门行业。
为什么?
因为人家有套路。
你比如金融分析师。
市场涨,他就看涨;市场跌,他就看跌,这样是不是靠谱不重要,这就是最稳妥的。

我上一期刚讲过,人不是根据事实来做决策,是根据预期。
而预期是怎么来的?是根据既往数据来的。天在下雨,人就偏向于下雨,天放晴了,人就偏向于继续晴天。
所以站在预期管理的角度,这帮混饭吃的,就采取了这么一种套路。

那么职业分析,是一模一样的。
你花两万块钱去给孩子买个填报志愿的服务,当下什么专业热门,人家就会给你建议什么;当下什么专业毕业后挣钱多,人家就会给你建议什么。
这样的好处是当下你肯定不会闹,因为你预期这个选择是对的。
至于四年后,你娃毕业了,市场大转向,热门变冷门,你再去闹,也闹不成。
已经过了追溯期。
这就是套路。
你的前途对人家而言,只是一门生意,对你自己,那可是你的一辈子啊。
我开篇就讲这个,不是告诉你要剑走偏锋,故意报冷门,而是告诉你,要把短期目标,和长期方向,结合起来做决策。

我本人,99 年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堆教授给我推荐通信。
理由很简单,当时某为、某兴正在抢人,把应届本科生炒到4000 多一个月,正教授才3000 多。
寻常教授,他们又不是一级教授,他们看不到很远的地方。
于是我奶奶带着我去见太姑父,他就是昔日信电系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给我讲了两个小时的行业级别的规划。
总的意思是说,当下的热门不一定能持续,但是计算机这个大领域的热门能持续,其后续应用落地开花,能持续。

由此,给到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去报通信,但你要注意,在读本科乃至日后如果你要读研,都要重软。
这样你的适配性会更好,在未来计算机行业,乃至这个行业演变的过程中,你个人的切换赛道,适应性,都会更强。
1999 年的那个夏天,他讲的那一切,后来逐步发生。
等我研究生毕业后,通信是个设备行业,设备部署完了,几十年内没有新需求,红利就吃完了,于是只能往海外拓展。
如果你不想去海外工作,那国内的需求就是大幅度下降的。
但是很幸运,我记住了他偏软的嘱托,所以我切换赛道就很容易。
我在通信设备类企业里算上实习也只待了不到2 年,然后就去了芯片行业。
因为我是做操作系统的,不是做硬件的,行业不同,操作系统却是相同的。
又待了不到3 年,去了甲方。
离开甲方去创业,做的是互联网企业。
这就是对大方向提前预判准确带来的价值,他没有直接干预你的选项,但是,他让你把选择,给选活了。
人生如棋局,你每一次落子,都要想想看,接下来是把棋走死了,选项更少了,还是把棋走活了,选项更多了。
选择不是静态的一锤子买卖,选择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引言里我解释了选择,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第一部分:宏观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你和我是同龄人,我是理科生,你是文科生,你当年选择了英语专业,后来会有很多机会。
因为你本科毕业后,正值外贸行业大爆发。
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外贸的扶植都是非常强的,有个词儿叫做创汇,还有个词儿叫做出口退税。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鼓励你挣洋人的钱。
怎么鼓励呢?
为了增加你们公司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实际上是给你补贴的。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有些中年以上的读者应该都经历过,咱们年轻的时候,都喜欢买一种商品叫做出口转内销。
这个东西是出口的,于是它的质量有保障,你总得通过了对方国家的标准。
另一方面,因为这东西是出口的,于是它享受补贴,它的价格就低。
大家当年喜欢买这种,就是喜欢它的物美价廉,以至于后来很多本土的商品,都冒充,非说自己是外贸尾单,不得已转内销,因为他们发现,消费者就认这个。

我们把时光往后拉,拉到2018 年,那时候,美国上上一任总统,对我们增加了某些商品的关税。
为了保护自己本土的出口企业,我们采取了增加补贴的方式,但是你仔细想想看。
这么做实际上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我们在补贴美国的消费者。
本来这东西应该随着关税的抬升而涨价,应该让美国消费者买单,但是我们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用补贴,弥补了。
对方加的关税少,我们这么做划算,加得多,我们这么做,还划算么?
当然不划算。
于是我们今天采取了相反的方式,我干脆减少补贴,甚至某一天,可能我就不补贴了。
你要加关税,那就商品涨价吧,让市场去定价。
正好美国现在通胀久治不愈,你这么喜欢涨价,我不妨给你添点,就当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对美国来说,他们的通胀,更加难以治愈。
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考验。
如果你唯一的优势是低价,甚至是靠吃补贴养成的低价,那对不起,未来你没有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了补贴后,如果涨价后,你的商品依然能够在海外有竞争力,那说明你真的是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自己的出口企业,也是一种出清。
把没能力的,把落后的产能去掉,让那些有竞争力的,去更好的生长。
省得大家都只是沉溺于,拼价格。
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么多的人口,我们可不只是需要高端市场,我们同时需要低端市场,这部分,该怎么找补呢?
很简单,你瞄向那些中亚,那些非洲,那些南美,那些中东,那些广阔的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
不要以为他们只有资源,他们不仅仅是资源,他们同时,也是市场。

咱们回顾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发展。
20 多年前,刚加入WTO 的时候,那些发达国家,难道只是看中了我们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么?
不,他们同时也看中了我们这个广袤的市场。
他们的想法是把他们的资本投进来,借助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成商品,一部分卖回他们本土,形成源源不断的,物美价廉的供应,从而长期抑制他们本国的通胀。

另一方面,贴上标签,把那些打着发达国家品牌旗号的高附加值的商品,以很高的溢价卖给我们本土。
如今中年以上的读者,你回忆下,那些年,咱们经历的,不就是这些?
我们采购的设备,采购的技术,都是来自于欧美。他们的工程师来我们这里出差,每一次,咱们都要支付高额的费用。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创业,被某个民企收购了,收购我们的那家集团的硬件总裁,有次和我聊天。
他正好拜访某个甲方归来,那个甲方的老大训斥他们,拿某个著名的500强的设备做对比。
意思是说,人家如何如何好,你该学学人家。
我们都是技术出身的,其实我们都很清楚,那个外企名气是大,但甲方领导并不懂行,他举的那个具体的设备的例子,在任何参数方面,洋品牌的,都不如本土的。

甲方领导只是形成了路径依赖。
在他眼里,哪怕宝马的饺子,也一定比我们的饺子更好,因为有个宝马标签。
那我们想想看,这个甲方领导的路径依赖是怎么形成的?
是时间形成的。
在最初的时候,在他们那家运营商刚成立的时候,他们能够采购到的设备,只有那家洋品牌。
那个年代,国产的,做同样产品的公司,都还没有诞生呢。
你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你自然会觉得他什么都好,哪怕包饺子,也他最好。

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对我们做过的那些事儿。
你喜欢苹果手机多于某为,你喜欢特斯拉多于某米,实际上是一种滤镜,一种你自身发展历程中天然带来的滤镜。
这种滤镜让你更能够认可人家的共识价值。
所以,同理,当那些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他们的设备都是我们卖的,他们的技术都是我们教的,他们也会对我们的商品,产生天然的共识。
他们看待我们的商品,就像我们看待苹果,看待特斯拉,天然自带共识价值。

我们当年是如何用崇拜的小眼神看来出差的德国工程师,编那些关于德国制造的神话段子;那些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的人,就会用同样的眼光看我们,神话我们。
所以,当你看懂了这个更大的,更久远的,囊括了我们大部分读者一生的历史大事件的时候。
你会发现:我们 + 新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国家,其实就已经相当于昔日的全世界。
人类在没有发明那些新的金融玩法,包括什么元宇宙类的估值之前,其实整个世界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包括贸易的方式,都是沿着这条路,行进的。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未来的世界看作两部分。
一部分叫世界,一部分叫元世界。
在世界这个范畴内,实际上我们 + 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一起构成了昔日的世界,构成了昔日发达国家和我们之间的生产与贸易循环。

那你说昔日发达国家有没有更先进的地方?
当然有,但大部分先进,体现在元上面,体现在数字上面。
你注意,这很重要,这对于我们的行业选择,很重要。

那天我戏谑某些经济学家是入赘经济学的时候,有读者问过我,为什么在国外赚钱,在国内生活。
其实就这个道理。
我从事的行业本质上属于投机,投机是个数字游戏,是个估值游戏,不是一个价值游戏。
那我当然要去元世界里寻找。
因为在玩虚的领域里,元世界,比世界要先进得多。
你在一个实体世界里,想要赚钱,是需要创造财富的,而元世界里,那就是改改数字的游戏。

这是我选择的领域,我选择的个人赛道决定的。
但是反过来,当消费的时候,当生活的时候,哪里最便利?
当然是现实世界里最便利,当然是哪里产业链齐备,哪里便利。
人可以抱着数字投机,人是不能抱着数字过日子的。
你最后要出行,要坐高铁,要自驾,要住高档的酒店,要成天下馆子,要丰富的夜生活,要点点鼠标全世界的商品就给你送到家门口。
这些都不是元世界能够给你提供的。
再发达的金融玩法,再发达的数字玩法,再发达的各种炒作估值的玩法,最后这些玩家们,何处容纳他们的肉身?
不还是现实世界么。

我讲这个,是请诸位思考一个话题。
你到底是在一个玩虚的行业里,还是在一个玩实的行业里。
假如你选择了虚的这条赛道,理论上讲,那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更适合你。
你注意,仅仅是理论上。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专业的,吹牛皮也是专业的,吹泡泡也是专业的,投机也是专业的。

在那些元的领域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是很有一把刷子的。
就像乒乓球领域之于我们国家一个道理。
如果你是个老外,你有没有把握靠打乒乓球在国内混饭吃?
同样的道理,你有没有把握靠那些虚头八脑的游戏,在美国混饭吃?
有很多华人做得很好的,但那个领域里,大部分还是白人。
你去看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华人里面的富人,他们赚的钱,还是实体的钱。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的选择,都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就像有没有华人靠打NBA 为生?有,他叫姚明。但更多华人,是打乒乓球的。
那我们回过头去看实体这个行业,这个聚集了最多华人的大行业。
我前面说,我们 + 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实际上就等于昔日的全世界,这就是告诉你,国内在实体这个领域里,就是全世界做最好的,于是,也就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

实体,本质上就两部分,一部分叫渠道,一部分叫终端。
什么叫渠道?
你比如互联网就是做渠道的。
什么叫终端?
你比如卖新能源车的,就是终端。
我们一路分析到这里,你看,才刚刚出现所谓热门与冷门。
在那些兜售填报志愿方案的机构眼里,工资开得高就是热门,工资开不高就是冷门。
他们很少去思考,热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冷门又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习惯于看待互联网是热门。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互联网会是热门?
因为互联网是做渠道的,一切做渠道的行业,特征都是早期热。
你去看早年的,比如90 年代的电信也是热门,热度不亚于今天的互联网。
因为电信做的也是渠道。

渠道的特征是扩张,我能不能迅速把人口覆盖完,从几个人打电话到几乎所有人打电话,这个早期扩张的过程,就是渠道作为热门行业的过程。
从几个人使用互联网到几乎所有人都使用互联网,这个裂变的过程,就是渠道作为热门行业的过程。
所以渠道行业一定是早期热。
因为早期才有想象力才能裂变,你挣不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迅速覆盖全民,如果能,你带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当你一旦把全民覆盖完的时候,你的想象力也就终结了。
后面如果你不能垄断,那么就只剩价格战。

通信行业也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99 年的时候,太姑父讲软件。
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这个概念,所以他只能讲迁移。
搁在今天,这叫什么?这就叫互联网+,或者讲叫做渠道行业裂变完成之后的迁移。

迁移到什么东西上?迁移到其他行业上。
我当年是通过软件从通信迁移到了其他行业上,今天你去看,很多传统行业还是传统行业么?
你觉得卖汽车的小米,还是一家传统车企么?
不,他已经是一家互联网车企了。
互联网+新能源车企,他是这样一个新生事物。
这就是终端行业和渠道行业不同的地方。
终端行业很难做到早期热,它早期热不起来的。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卷,开局必须卷。
它一上来就是大家打价格战,或者大家打新功能战。
无论是早年的白色家电,以及早期299 的智能手机,混战期的智能家居,最后一路杀到如今,各种杀价的新能源汽车。
这个过程还不熟悉么?
终端类行业的早期就是竞争,为了竞争而竞争,为了熬到对手倒下而竞争。

直到什么产生?
直到品牌产生。
品牌是什么?就是我前面讲的共识价值。
熬出头,到这个时期,你才能赚到钱。
你去看苹果,早期在美国本土杀出赛道,最后在谁身上赚到钱?
在我们身上赚到钱。
为什么能够在我们这里赚到品牌溢价?
因为当年他们是师父,我们是徒弟,他们自带光环,我们看他们自带45度仰角。
你现在明白我们短板了?
我们缺竞争么?我们不缺。
从白色家电到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到新能源车,我们从来不缺胜出者。

此隐藏内容仅限VIP查看升级VIP

就是香港人那番话,当好你的差,领好你的工作餐。
这没啥丢人的,实事求是的人,从来都值得尊敬。
你去看日本的出租司机,包括一些门卫老大爷,人家可能当年都做过社长的。
但现在不胜任就是不胜任了,咱拿得起,放得下。
以前可以是银座的客户,现在也可以是银座的门卫,以前和银座小姐姐喝酒,现在也可以开着出租载着银座的小姐姐去上班。
作为体制外的,你不作,昔日的工作储蓄就是你未来的稳定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