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摆脱打工者身份的?

我是怎么摆脱“打工者”身份的?
公众号:赢在8小时之外

昨天在 VIP 群里,大家在讨论“医学专业研究生转行”这个话题时,有个群友让我聊聊我当时是怎么摆脱打工者身份、自己创业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所以我打算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聊聊这个话题。
由于全是干货内容,而且是写给“游戏人间的玩家的文章,所以我必须设置成付费文章。
全文一共 3000 字,已经在我 VIP 群里的朋友无需付费,我会把文章免费同步过去。

如果你是个小打小闹的人,把人生看得很重,做事情总是畏手畏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那你就不用继续向下阅读了。
因为我说的每一步都需要“豁出去”的精神。
要知道,社会角色大概分为四种:打工者、自由职业者、老板和投资人。
打工者想要向上跃迁,一共需要突破4个关键点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跟大家进行剖析。

1.主观条件
大学毕业之后,我只上过两年多的班,国企、私企外企都有(我很喜欢跳槽)。
然后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每天朝9晚9、每周工作6 天、每个月拿几千块钱工资,这件事情很荒谬。
一只野生的松鼠、小鸟都比印度上班族活得自在。
我不需要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我就天然地知道这件事有问题。
我当年在国企化工厂上班时,大部分同事都认为人生就是这样,熬到退休就好了。

但是,我觉得他们都已经中毒太深,无药可救了,
注意,我说的是物理意义上的“无药可救”了,因为很多人从 50 岁开始就百病缠身,能不能活到 65岁都很难说。
所以,当我产生了上面这些念头之后,我就开始寻找灵感、寻找榜样,好在我赶上了互联网非常发达的年代。
无论在油管、B站还是喜马拉雅上,都有很多优秀的“非上班族”在分享他们的赚钱经历、人生经历,有的是自由职业者,有的是老板,有的是投资人。
我能从他们身上吸收两种能量:主观的人生态度+客观的赚钱思维。
他们对待人生就像游戏一样,可以在这个时空里自由驰骋,不受各种条件和观念的约束。

有人会问:在哪里能找到这种优秀的大佬呢?
我想说,你随便打开一个新媒体平台,那些录制视频、音频、创作文章的博主里面,至少有一半的人不是上班族。
另外,胆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如果你总是前怕狼后怕虎,这也不敢、那也不敢,那你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
比如,我辞职、跳槽时,根本不会在意父母、领导的意见,历来是我行我素。
因为我非常清楚:他们无法为我的人生托底,我只能靠我自己。所以,我不能听他们的意见。

2.客观条件
我是 2013 年大学毕业的,之后就赶上了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爆发时期,不管是微博、微信、B 站还是喜马拉雅,随便乱搞都能涨很多粉丝。
积累到粉丝之后,就可以接广告、做付费社群了。

我说过,大概在 2015 年前后,我接一条广告的费用就是 1000 多元,做付费社群时,有时候一天的收入就突破了1万元。
体验过“日入过万”的快感之后,我自然就看不上月薪几干块的工作了。
这时候,领导、前辈跟我说的那些“语重心长”的话,在我听来都跟放屁一样。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独立收钱”方面,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本职工作的3倍以上,那么他就可以考虑辞职单干了。
你看那些从大学辍学的大佬(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基本都是找到了商机、找到了手感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才决定辍学创业的。
所以,我从来不鼓励大家盲目辞职,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之后,才能考虑单飞。

3.创业类型
因为我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石油化工、有机化学方面的,现在做自媒体,我这种情况属于“改行创业”。
想要改行创业,需要兴趣、天赋、特长、抓风口……
这些因素里面,你至少要占一个。
就拿 U君自己来说,我比同龄人多了一点写作天
赋,而且赶上了自媒体的风口,所以我才能顺利地摆脱打工者身份。

我们同专业的同学,有的一毕业就去校外培训班学习编程了,学了半年之后,他就被各大互联网公司抢着要。
2014 年前后的时候,他的月薪就高达1.5万、2万元,那时候我们这些在化工厂里上班的一个月才拿三五千块钱。
还有的人是在“行内创业”,理论上这种应该更容易一些。

比如,有的人在大学里学习的是数学或者英语专业,在大学期间经常做家教、做培训班,那么毕业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做了一家教培公司。
当然,这几年教培行业被打趴下了,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之,如果你不想上班了,想自己单干,你要思考:
我应该换一个行业、换一个赛道,还是在本行业搞点名堂出来?

4.人脉和信息
2012年的时候,我还在上大三,我就有一个经常出国的同学跟我说:现在新浪微博是个风口(微博是 2009 年问世的)。
但是我到了 2013年才真正开始重视微博。
2014 年的时候,我的微博已经开始做起来了(@U君笔记),然后有个朋友跟我说:现在微信公众号是个风口(公众号是 2012年问世的)
那时候我很不喜欢用微信,就没有听他的。
到了 2015 年的时候,我去了北京发展,我参加了很多聚会,也目睹了很多做公众号的人一个月可以赚三五万,所以我才有了做公众号的动力。
后来当我把微博和公众号都做起来时,就有一个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他是做房地产营销策划的。

他说在东南亚有一个房地产商(主要做泰国和菲律宾),需要在国内推广营销,问我能不能做。
然后我就把这个活接下来了,一方面我去过泰国和菲律宾,对那边不算陌生,另一方面我很擅长做新媒体,所以跟那个老板一拍即合。
然后我就顺势成立了第一家公司。
也正是因为跟这个老板的合作,我也了解了跨国公司之间是怎么结算的(通过国际银行 SWIFT 系统),对公账户和对私账户如何接收境外打过来的美元。
我为什么推荐那些有想法的人去一线城市打拼?
因为很多信息和人脉你在二线城市根本就接触不到。

包括那几个所谓“新一线城市”,其实都非常落后非常腐朽。
你的银行卡如果收到了美元,这些地方的银行仿佛如临大敌,对你各种盘问。

但是,如果你的公司和银行卡是在北京或者上海的市区注册的(郊区要差劲很多),那么你的账上收到 10 万美元的转账,银行那边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当然,当你第一次接收到外币时,银行经理会给你打电话,要求你提供跟境外公司的合作合同。
你把合同通过邮件发给他,他审核通过之后,你以后就可以用这个账户顺利接收外币了(主要是美元)。

另外,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工作,你接触到的人、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
比如北京五道口那边,聚集着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而且有密密麻麻的投资机构、创业公司。
你如果能混进那个圈子,或者仅仅是认识一两个小投资人,你就会知道,现在的风口是什么,热钱都流向了哪里。
如果你觉得跟那些“高端人士”接触起来太困难,那你可以在共享办公室里租一个工位(我当初就是这么做的)
当然,这个共享办公室必须在北上广深的市区,不能在郊区,也不能在二线城市。
之所以让大家租工位,不是让大家真的每天在工位上戴着耳机工作,而是要多接触办公室里的其他自由职业者和老板,看他们都是靠什么发财的。
假设一个小的办公室里面有 20 个人,其中有5个创业团队,平均每个创业团队里有 3、4个人。

那么你只要在里面混上一个月,你能跟里面 10个人变得非常熟络、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
这些都是脱离体制、独立搞钱的一群家伙,他们之间聊的信息,对你的启发非常大。
如果你无法去一线城市打拼,那么混进一些线上的社群也行,当然,必须是付费社群。
举个例子,我忘了是哪年了,可能是 2018 年或者2020年,我花1万元进了某个大佬组织的微信群。
里面有很多赚钱很厉害的大佬,我之所以定投纳指和中概,就是从那个群里获取的信息,现在我已经赚到了几十倍的入群费。
当然,群里并不会推荐骨票或者鸡金,但是他们会分享定投的实战数据和体验,让我见识到了定投的威力。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