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傀儡到囚徒!!
原创:结构学概论
你可以相信人民的力量,但不能相信人民的智慧。人民群众的智慧必须要在一个主导性的力量的牵引下才能在局部和细节处发挥出来。全局性的事务不能交给人民去决策。
群众是一个又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连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都搞不明白的人。他们总体上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大事稀里糊涂,小事斤斤计较,缺乏主见感情用事,冲动之后立刻懊悔。在关系人生轨迹的重要事情上非常草率,譬如说,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人结婚–对待这种影响一辈子的事往往非常草率。而对杯子里放多少茶叶这种微不足道的事往往能吵上半天!
人会按照自己的感知来形成判断,然后由判断驱动行为,这些行为和选择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各自的生命轨迹。对于个体是如此,对于群体依然如此!一个家庭的兴衰和一个国家的沉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成员。盐碱地上长不出娇艳的花朵,荒漠里也不可能存在参天大树——即便存在也难以存活。
人有一种本性,会用尽全力让周围的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感到安全。正因为如此,当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人多的时候,少数成绩不好的人,也会努力学习,跟上整体进度。当一个班级里面成绩不好的人占多数的时候,即便有几个自律和认真学习的人。其他人也会想尽办法干扰、孤立和嘲讽他们,用尽全力把他们拉下水,让他们变得和自己一样!
一个家庭里面也是如此。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许多人会本能地把它归咎于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但从来不会多问一句,这种固化在现实中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两个天资差不多,能力和努力也差不多的人,会不会因为选择的不同,在10年后人生的轨迹完全不同?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关键就在于他们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形成判断和作出选择的那一刻,他们被哪些因素所影响?
有人做过统计,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所需的人才在方圆100公里的范围内能够全部凑齐。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即便选择从政这条路,也是副科到头?因为有一些无形的东西将人导向相互消耗和自我消耗。你本来可以一口气跑1千米,但是有七八个人拽住你,你还没有跑出十分之一的距离就跑不动了!
优秀的家庭是一群人托举一个人,糟糕的家庭是一群人拽住一个人。前者是循环叠加的增强,后者是循环叠加的消耗。寒门难出贵子,是因为寒门的自我消耗和相互消耗更加严重,而且相互叠加,呈现出几十倍几百倍的放大。这就如同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当阻力远远大于动力的时候,物体是无法动弹的!
当家庭中一群人去消耗一个人的时候。这些家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恶毒行为吗?并不是!在这些人的眼中,自己的行为是恰当,甚至会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什么结果是坏的呢?因为越是糟糕的人,其精神结构中的自我毁灭机制更容易被触发。这种糟糕一方面源自于自身的见识,另一方面源自于现实处境,两者相互作用,会频繁的启动精神结构的自我保护机制。并在这种以自我保护为目的的行为导向中逐渐走向自我消耗。
如果说上面的阐述过于抽象。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一些女生出生于比较糟糕的家庭,背后无依无靠。能够读完大学就已经是父母给予的最大恩德,后面的路只能靠自己。从理性出发这样的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婚姻生活?
事实上,这样的姑娘绝对不会从女性出发去严肃对待影响一辈子的这些事情。刚毕业的前十年,会拼命追求内心缺失的东西,比如说自由和自主,再譬如说被重视和关注,又比说通过消费撑起来的自认为精致的生活。不管是享受被许多人关注和追逐的感觉。还是感受自己做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补偿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和内心深处的自卑。这个过程不仅消耗青春,消耗积蓄,消耗心力,还会让本来就没有本钱的自己,错过人生最后的窗口。然而,对于当事人而言这一切都是不自知的。
等耗完了青春,周围的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自己又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前路茫然,背后空空。不管走职业竞争的道路,还是走婚恋上岸的道路,似乎都越来越没有底气。
此时此刻回头来看,之前的那一切都是一种自我消耗!最大的消耗是对切换人生轨迹的机会窗口的消耗。
不管是被迫无奈选择将就,还是骄傲到底的不将就,最后都让自己的生存状态再次回到了小时候的那个生存处境之中,无形之中完成了下一代的轮回–如果有下一代的话!
不管是个体还是家庭乃至社会和国家,能将自己从各种各样的自我消耗和相互消耗的泥潭中拽出来,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所以,作为个人需要理性和务实,作为家族,需要有一个明事理的领头人。
作为社会和国家,可以相信人民的力量,但不能相信人民的智商。
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必须是优秀和理性的人来引领,做事的步骤必须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不过是吹起来的泡泡。
没有教育支撑的民主,就是一群低层次的神经病在野心家的蛊惑下相互撕咬,并最终导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