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性格内向者路在何方

敢问性格内向者路在何方
牲产队

写在前面
开始做知识、经验分享以来,我一直都有定期挑选读者问题解答的习惯。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问题中
大部分都是在问体制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和领导沟通、性格内向该怎么办,而对于该如何在体制内
获得晋升的问题竟然寥寥无几,看来读者中大部分人还是没能跨越最基本的体制内生存拐点,从而走向事
业的上升期。既然有这么多的朋友来问,我们今天不妨就来讲讲性格内向的人如何在体制内生存。

一.什么样的人算是性格内向的人?
MBTI理论中,对于外向和内向的区分
外向(E):
1、与他人相处时精力充沛
2、行动先于思考
3、喜欢边想边说出声
4、易于“读”和了解;随意地分享个人情况
5、说的多于听的
6、高度热情地社交
7、反应快,喜欢快节奏

内向(I):
1、独处时精力充沛
2、思考先于行动
3、在心中思考问题
4、更封闭,更愿意在经挑选的小群体中分享个人的情况
5、听的比说的多
6、不把兴奋说出来
7、仔细考虑后,才有所反应

大家不妨根据上面的这些表现特征判断一下自己的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都是两种性格的结合体–第三种性格,也就是说内向和外向性格兼而有之,只不过是内向和外向的比例不同罢了。
比如有些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但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沉默寡言,一语
不发;有些人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往往“长袖善舞”,妙语解颐,大有“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豪
气,但是在不熟悉的人面就会“作壁上观”,不解风情,全是“呆若木鸡”,愚不可及的傻气。

二.是什么造成了性格内向?
虽然看似内向和外向在表现上有这么多的不同点,但是本质上还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外向者思考问题“先
利后弊”,内向者思考问题“先弊后利”,正是因为对利弊的思考顺序和侧重点不同,才造就了外向和内向性格分类。

三.性格内向的人怎么在体制内生存?
在详细的展开写之前,我们先说明一点:内向型性格≠不好的性格。很多时候比别人接受自己更难的是自
己接受自己,爱上自己才会有自信,才会获得内心的平静。

1.性格内向者不必太过焦虑
和体制外相比,体制内对于性格内向者的宽容度较高,而且很多岗位(例如组织部、办公厅和领导秘书等核心部门岗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更倾向于任用性格内向的人。
我在组织部门工作的时候,刚好遇到大批量的提拔干部,工作量特别大,领导就说我们从基层先借调一个人先帮忙,如果好用就把他留下来。因为我经常和基层的年轻人打交道,对他们也比较了解,于是领导就让我推荐一个,我就根据自己之前的了解推荐了几个年轻。领导在最后定夺人选的时候,选中一个话比较少,性格比较内向的人。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我不太认为他会被选中,后来仔细想了想,领导选这个人是很有道理的,姜还是老的辣。
因为在组织部门做干部工作,很多时候是会比其他人更先接触到干部选拔的方案、干部谈话情况和其他一些消息,往往是在这些关键时刻就会有很多人来探听消息,所以在组织部门选择一个性格比较沉稳的人较为合适,这样的人不会乱讲话,不会随便把消息透漏出去。

这些时候来看,性格内向反而会是你的优点。
之前和一些年轻人吃饭的时候,席间有个小伙子讲了这么个事情–上次他和领导出差一起坐车,车上除了司机之外一共有三个人(除了他和领导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和一把手一路上没怎么说话,他自己也想不到什么话题聊,一路上大家都比较沉默,于是这一路上他就感觉比较尴尬,简直是如坐针毡。这个小伙子问我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告诉他,其实领导可能真的没感觉怎么样,只是他自己过度担心罢了。很多时候,领导更希望能有个自己静一静的机会,害怕别人的打扰。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识趣的凑上去,反而会让领导觉得聒噪。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车里坐的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年轻人,领导未必会真的喜欢。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者,如果你想获得领导的信任,首先就应该给自己的嘴巴和耳朵装个开关,何时开何时关,要自己说了算。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很多能力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甩锅给了性格内向,不是吗?所以下次再遇到相似问题首先想一下:“锅”到底谁背。

2.找准自己的定位
无论是在一个公司内还是在体制内的科室或者处室里面都需要各种性格的人。
就像《西游记》取经的团队,需要唠唠叨叨的唐僧,他是领导者,是团队的主心骨;需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沙僧,它相当于组织的后勤部门;需要好吃懒做、打打闹闹性格比较开朗的猪八戒,毕竟西天路上太寂寞了;更需要能力比较强,业务出众,但是比较有个性的孙悟空。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就是找准自己在团队里面的定位,接纳接受自己的这种定位,把自己长处发挥到极致。能够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对团队的最大贡献,团队如果能够做出成绩,每个人也就能成“佛”。
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板和短板,作为成年人,怎么样才能更容易成功?不是去拼命弥补自己的短板(当然短板不能给你拉后腿),而是拼命拉长自己的长板,多能不如一专。
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人也应该顺应这种时代的变化,至少在某一方面做到,只要别人一有需要,就立马想到你。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来风都是逆风”,知道自己的处在什么位置,将要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才是一个性格内向者所能做出最大的改变,而不是每天想着改变自己的性格。

3.深度结交人脉
性格内向的同学在比较大的场合里面很少发言,好像特备缺乏性格外向同学那种长袖善舞的能力,这点固然不假,但是必须到:往往在人群中相互留名片,互(胡)加微信的外向性格者舞台里,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深厚的友谊。性格内向者不擅长于这种面对一群人侃侃而谈,但是并不代表他的社交能力很弱,只不过他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所以性格内向者更应该抓住和同事一起值班、和领导一起外出培训和跟领导一起出差等机会,这些都是你跟领导和同事建立深度关系的机会。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特别优秀,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就根本不愁没人赏识你,不愁别人不了解你。
我有一次和一个人起值班,时间应该是在元宵节,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基层站点值班。在这之前,我对这个小伙子根本没有一点印象,他就是属于比较内向的一个人,放在人堆里面也不会有人注意。但就是通过这一次一起值班,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节假日值班大家都知道的,只要电话不响,就基本没什么事。我和这个小伙子在一起喝茶聊天,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拘束,不知道要聊点什么,慢慢的等到后来渐渐熟悉了,他就开始和我交流一下工作上的心得,对一些社会热点和国际事务的看法。“逻辑清晰,用词严谨”,这八个字是我当时内心对他的评价。我发现他是一个综合素质特别高,并且特别有礼貌的一个人。

所以那次值班之后,他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要知道人的感情,就是在这些深度的、一对一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后来遇到人事空缺,我就跟领导推荐,把他从基层调到机关里面来。领导还是比较相信我的推荐,没有犹豫就批准了。当晚当然后来这个小伙子的成绩也证明了我没有看错人。
后来,我想如果是在其他大型活动场合里,我们充其量只是相互打个招呼,凭他这种内向的性格,我们绝不可能就有过多交流,当然也就没有后面的这些故事了。
好久之前有个年轻人问我:什么是人脉?
我说:“真正的人脉不是多少人认识你,而是多少人认可你。

写在后面
性格内向者如何在体制内生存,我想我应经讲的够多了。古人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希望各位同学都能笃学之慎思之。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