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跃迁,十张二等舱的票,也坐不了一等舱的船
原创 万叔 创始人笔记
大家好,我是创始人万叔。
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在没有任何内容试读、大纲的前提下,有700多位读者,在我这里付费了这篇文章。
这里面有两个底层逻辑。
第一,是信用银行。
经常有人在下面说,这篇值得打赏,但很少开。
我经常跟你讲势能。单篇文章的势能,主要靠情绪价值、热点、或者精彩的洞见,
但受制于粉丝量、阅读人数。
作为众多公众号中, 一个粉丝量注定有限的存在,我在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就思 考过,用信任持续积累+单次爆发的模式,突破粉丝低、反馈少的循环。
付费文章,就是一次高质量的,集中爆发式成交。这是信用银行零存整取的逻辑。
吃第六个馒头吃饱,是因为前面吃了五个。
第二,是持续的高质量努力。
我们设计的商业逻辑里面,对文章的质量,是有区分的。
B级的文章, 讲我当天的见闻、思考、认知回答,当天写当天发。
A级的文章,每月1 -2篇,要当周提前规划,8-10个小时的选题、框架、必须要讲 透一个模型、 一个逻辑、或者是一类事情。
S级的文章,100篇发一次,必须至少提前二周敲定选题, 一周前写好初稿,2-3头 脑风暴,2-3次的修改锤炼,才能出来。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像一只高产的母猪一样,把B级的文章,每天2000字,当成别 人A级文章去努力,去持续努力。
就能让别人对A级文章,就充满了期待。
我的A级文章,又能经常超出预期、而不是割韭菜的时候,付费量就会越来越高, 公众号的势能会增加。
才会有S级文章的爆发。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我的第一篇S级文章,第100篇《掌握利益视角,看清世界真 相》自愿打赏。
后面有做公众号的运营问我,你粉丝有没有50万?
我说只有几万的时候,他也震惊了,说很多百万大V, 出现这样的打赏数量,都算是 高光了。
持续,高质量的努力, 一定是有机会的。
最后,再介绍一下这个选题的内容——阶级跃迁:
这次的系列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跃迁?因为非线性增长才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部分,包含被删的文章《阶级论》升级版,详细分析阶级,除了钱以外,还有什么可以描述阶级。
第三部分,不同阶级之间,是怎么焊死大门的,如果要经历惊险一跃,需要做什么准备?
第四部分,梳理你的出身,你的期望,你应该达到的高度,和具体的路径。
含到目前为止,全网最详尽的方法论,可能会颠覆你过去所有的认知。
现在购买,还可以看到之前发布的系列全部内容。
以下是正文。
线性积累的问题在哪里
先问一个问题,在财富的天梯里, 阶级为什么要跃迁?
其实我问的是,我能不能靠工资,每年涨20%,4年翻一倍,然后省吃俭用,白手 起家,慢慢攒到干万净资产?
读者里,除了创始人、高管以外,也有很多人投资房子、炒股票。
我们再翻译一下,我能不能靠买一套房、涨了,卖了以后买同价位没涨的, 一波一 波慢慢吃,然后实现10倍涨幅?
我能不能每天做T, 高抛低吸,日积月累,赚10倍?
但凡有过经历的,大概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上,因果关系是, 质变推动量变,量变产生不了质变。
线性积累的问题在于, 你财富已经到下一个阶级了,但思维、消费、标签、圈子、 别人的认可,都还在上一阶级。
他们会像泥沼一样,拖着你在原来的环境里起不来。
我再说细一点,不同阶层,是有明显画像的。
收入-阶层-融资模式-还款模式-商品消费, 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在看不见的手的作 用下,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闭环。
这有个专业的术语,叫用户画像。
万科当年以家庭生命周期+支付能力+房屋价值三个指标为基础,细分了11个维度 的客户,最终形成了5大客户: 经济务实家庭、望子成龙型家庭、社会新锐家庭、富贵 之家和健康养老之家。
你在什么样的收入水平下,吃什么,住什么,怎么买房,怎么消费,开什么级别的 车,都给你安排好了。
他们会把你装进这个框架,衡量这个圈子,然后给你提供这个层级的消费,你就成了典型的画像。
是什么人,逼着这么做,让你不能跃迁的吗?
不是。
是通过收入和消费的最佳性价比,自发形成的。
背后的逻辑是: 决策性价比。
不同层级的消费和投资策略,都是非线性的
举个例子。
你思考一下,买300万的房子,和买3000万的房子,有什么区别?
翻译一下,3000万等于300万的10倍么?
数学上是这样的,操作上完全不是这样。
背后是阶层的不同,导致操作手法完全不同。
我的读者里,有好几个地产经济的朋友。你如果去问他们就知道。
在一线城市里,300万的房子,多数是公积金、商业贷款,6个钱包,首付慢慢还。
为什么?
因为买300万房子的人,你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工资和存款。
在广州,买300万房子的人,多数是年入20-30万的家庭。
在这个区间内,主要需求是自住,最佳贷款方式,就是用公积金贷款。
而3000万以上的房子,不是靠首付1000万,每个月还贷款10万,还30年,这样攒下来的。
而是通过打通企业、房产、信用三方的关系,通过资本手段,撬动杠杆来的。
不知道能不能讲,如果被删了,明天补发一下,就把这段删掉。
在3000万这个级别,钱不是首付、月供的意思,是信用、货币、资产的循环。
先借钱,全款买下3000万的房子,然后用房子做抵押,贷出2800甚至3000+企业 经营的贷款,再把借款还掉,企业收入还利息。
等于200万,甚至无本盘下3000万资产,只要负担得起银行利息,就可以极高的杠 杆、撬动巨量资产。
如果房子2年涨了10%,去掉利息,等于200万翻倍。
这是上一层次的玩法。普通人买300万的房子,想赚200万需要100万首付,房子价 格涨1倍,5年。
而高维的玩法,1、200万本金,涨一倍就能赚2000万。
但是,这些认知,你知道了,有用么?
你一个月一万三,家里凑了首付买房子,你认知足够广,听说除了住房贷款以外,
还有一个叫经营贷的东西。加微信pep854进大佬文集圈看大V文章
你向中介打听,说你听说,做这个模式利率会低一点?
中介说,嗯。但,你有公司吗?公司流水如何?注册多久了?
你没想到,回去算了算,发现养公司、做账、注册、场地的成本,如果只是为了这 一次的房子,算下来和公积金差不多。
而且你公司没流水,银行给你贷款的成数也很低,你杠杆还是上不去。
你选择不那么麻烦,回去跟中介说算了,还是走一般的银行贷款。
久而久之,对工薪族,中介就不会说有几种方式,看你怎么选,对他而言效率太 低。
你也会觉得,这个路径没有用,进而回到打工攒首付的认知里。
信息壁垒就这么形成了。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不同层级系统性的差别。
我因为常年在外面跑,有一些会员权益,从希尔顿的会员,到航司金卡白金卡,到 刚性年费信用卡。
这些会员,都会给你一些优惠,比如行政酒廊、升房型、候机厅VIP这些。
说白了,就是让你用500块钱的价格,购买成本300标价2000的服务。
如果你平时常住希尔顿体系,会员权益可以留住你,不让你转去万豪。
但如果你平时住如家,这个权益体系对你就没有吸引力。
他是要住20次或者40晚才能升级成金卡会员。
我刚好,就是他画像里的目标客户。
所以,我买是性价比考量,是省钱,你咬咬牙,为了装逼,为了这些醋去包饺子,
就是消费的错配。
你去看那些小中产们,咬咬牙买几万块钱的包,然后挤地铁,吃烧鸭饭,这就是错配。
奢侈品,过去就拿捏得准这类人的心思,吃他们的血汗钱。
现在经济下行, LV干脆直接不装了,反复提价,把年入300万以下的人定位成零收 入阶级,不做你的生意。
而只是皱皱眉头,就买的人,变成了他们主要维护的客户群体。
所以,哪怕你买了LV包,你靠贴钱入了希尔顿会员,你也会觉得不舒服,不自在。
因为这不是属于你的阶层——不同阶层的消费选择和方式,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
你赚钱的难度,决定了你消费的认知。
像京东会员卡,山姆会员店的年费,是把劳动人民和中产区隔开。
航司里程、酒店会员、刚性年费白金信用卡,就是把普通客户和商务客户区分开。
干万不要只看表面,要用利益视角去看。
决策看性价比,跟本人大方还是小气,关系并不大。
讲完了,如果有点吃力,我们再捋捋整个逻辑。
这些体系、优惠,比如一年优惠1万,对你有吸引力,是因为你平时的生活、工作状 态就是这个消费等级,比如一年20万。
而要达到这个消费等级,你一定是有更高的收入水平,你自己、或者公司才会为你 支付。
有更高的收入水平,你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一年创造500万的 产值。
同时,围绕在你身边的,税务筹划、咨询、理财、消费推送,也都完全不一样。
明白了么?
背后的逻辑,就是这么层层嵌套起来的,缺一不可。
如果你身边的人,号称已经A8/A9,还保持着A7/A8 的习惯,你大可以打个问号。
如果不是用估值、线性测算,实际没达到这个阶层的话,大概率就是勉强挤进来的。
你去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被写进美国教科书里的小说,里面的New Money 和OldMoney区别就特别明显。
OldMoney,老钱,讲究的是什么?是持续性,是不工作了,靠着资产和现金流被动收入维持稳定的生活。
真传一句话,保持阶级不下滑的秘密,是掌握生产资料。
所以A7 和部分看着像A7 的A8, 问题在于,你的钱,都是出卖自身劳动力赚来的。
所以你很着急,你知道财富积累靠自己,你希望下一代能继承你的能力、智慧、天 赋,然后继续靠这个去赚钱。
这是最担心阶级下滑的一部分人。
跃迁是一次次的进化与涅槃
所以,我前面花大力气,跟你讲不同层级有系统性的差别。
目的是什么?
是想跟你说, 凭上一个阶层的打法积累,是很难在下一个阶层继续成功的。
刘强东刚开始卖DVD, 是靠口碑、回头客挣钱。
后来疫情,被逼着误打误撞走进互联网,靠互联网杠杆赚钱。
再后来成立京东,融了资,开始深刻思考企业价值,决心投资仓储,提升物流效 率,进入了本质。
卖DVD, 哪怕做成中关村最大, 一年也就是7、8位数。
互联网上卖产品,可能做成一个淘宝店,到顶一年几个亿,几十个亿。
只有后来自己扎根,成为了生态,打开了增长空间,才有喊出万亿市值的雄心壮志。
刘强东靠做淘宝店,攒了100亿,会有投资人愿意给他投资,让他继续做到万亿企 业么?
不可能,因为赛道不对,天花板封死了。
泰坦尼克号上三等舱的船票,杰克和肉丝的邂逅终究只是童话。
为什么钱和钱有差别?
比如珠江新城买房子,1万的时候买的,现在涨到了10万,运气好,赚到1000万, 这种算不算跃迁?
如果是职业炒房客,大概算。
如果是买房自住的,非炒家,大概率还不行——你的消费水平,认知、圈子、意 识,还是偏向你的工作环境、收入水平。
这一套逻辑,我想清楚的时候,发现这是能解释,那些中彩票的人,为什么很少改 命的原因。
你是意外的财富,等于游戏里卡BUG,得来的财富。
对财富的认知,还停留在你主流圈子、主流收入、主流消费的那个层级。
社会有1000种办法收割你,把你打回原形。
只有你暴富以后,快速把认知跟上,马上能用上一层的玩法,加上手里的资源,钱
滚钱,赚到这么多资源该有的回报。
你才算跻身进了下一个阶层。
但这就是难点。你只会百万级别投资,千万级别的业务,对你而言就是陌生的战场。
庙算少者,必然不胜。
万叔之前工资5000那会,靠拉炒股群,请老师,收学费, 一天赚3万。
然后就飘了,觉得赚钱这么牛逼,炒股肯定也牛逼。
100万投进股市,碰上股灾30多万出来。
那段时间,感觉每天行尸走肉。
后来炒币,币值总额一度达到接近3000W, 因为都是小概率杠杆上来的。竟然一度 冒出:再加一波杠杆,资产翻3倍彻底退休的想法。
不知道见好就收,也不知道物极必反, 一天晚上,当我被平台连续的预警短信和电 话吵醒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除了钱包里的10个比特币,平台交易的全部爆仓,从资产破亿的美梦到破灭,就差 一个雨夜。
到今天还没涨回当时的身价,但那种浑身发麻、大脑缺氧的感受,到现在还记得清 清楚楚。
再后来,就老老实实赚钱、提升认知,不再和金融大佬们做对手盘。
相信我,普通人拿到一个亿,除了存银行,根本没有更好的,哪怕一年10个点回报的投资手段。
你掌控不了你认知之外的财富。
这就是为什么要跃迁,不仅是财富的跃迁,也有认知的跃迁。
只有当你在脑子里的模拟大富翁,能驾驭A8\A9 的财富,你又赚到钱,模拟变成实 战,你才有把握,继续增值,不掉回原来的阶层。
这是我的血泪教训,也是我花一整篇的篇幅,跟你聊的原因。
好了,小结一下前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讲的是宇宙充满着不均匀与不连续,要在简单的线性思考之外,建立非 线性思考的意识。
第二部分,讲的是阶层的划分,真正的阶层是体系性的,和钱相关,但不一定完全 成正比。
在一个圈子里,有这个圈子的气味,融入这个阶层,你就是这个阶层的人,至少包 括收入模式、消费模式、认知,等等。
你要进入下一个阶层, 一定要采用下一个阶层的商业模式,赚钱方法,才能进主流圈子。
通马桶一个月赚一万多,月入5000的小白领照样不愿意去,阶级圈层不同。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急了,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怎么跃迁!两篇文章了,都还 在前奏!
因为之前是一篇接近2万字的文章,拆成了4篇做合集。
所以结构上会有影响,毕竟单篇的话,每一篇都需要有起承转合高潮迭起。
但这样也有好处,就是每一篇发表的时候,都会对结构、内容、例子进行进一步的 优化,最后的呈现效果,比我单篇的质量要高不少。
如果你买了合集,也不要着急,既然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就不差这一两周。
而且,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大道至简,关键在知行合一。
你知道人生靠跃迁,知道不要去模仿更高层次的结果,而是要去学习他们搭建商业框架的逻辑。
你开始关注职场、行业天花板,并且有不断突破天花板,不断增长增值的意识。
在未来某一次选择的时候,突然想起我跟你说的,做了正确的决策,你就值回票价了。
普通人踏踏实实努力,不走弯路,不在低层次循环,积累个千万资产,没有问题。
上一篇留言区,有人问,绝大时候都是平静的,我该怎么保持对机会的敏锐,同时度过平静期?
下一篇讲具体的方法,怎么树立人生目标,怎么度过绝大部分时间的平静期,践行普通人最靠谱的办法——”投资保值增值+关键节点跃迁”的理念。
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