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修德坊
前言
常言道,走暗门、耕瘦田、进窄门,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得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实现更彻底的觉醒,从事更加值钱、复利的事业。这是一篇方法论,给需要的读者,反复琢磨,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杠杆效应。
商业思想是这个世界最给人带来解放的思想,尤其对于在大规模集体协作中的迷失的个人,对于沉沦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集体狭窄扭曲的生存环境,被周围的人以及那片土壤所孕育的思想、文化、制度的僵硬范式所规训的年轻人,通过学习了解商业思想,可以给自己的认知、行为彻底换血,获得反抗和觉醒的力量,重新寻找自己的道路。
而商业思想又是最讳莫如深的思想,本来通过商业的贸易与交互,促进人员、文化、技术的交流,但是在封建主义的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是国策,士农工商是不变的阶级结构,无论改朝换代与否,商永远是最末尾,商人总是最被污名化的。
那是因为它的底层逻辑,它所秉持的自由思想,不利于农耕文明的统治,甚至天生和上层的统治术相违背。
这篇文章之所以设置付费,一方面因为文中所传授的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套利”属性,既然是“套利”,那就大多数就是零和博弈,它能让少数人得利的前提条件就是一部分人掌握某些资源(可以是信息、知识、技术、权力等),而另一部分人不掌握,或者一部分先于后一部分人掌握某些资源,从而实现了一部分群体对另一部分群体的“资源转移”,如果所有人都掌握了这套资源,那么“套利”就不能实现了。
另一方面作者提供了方法论,还是看给谁用,如何用。本文的方法论主要提供给长期被规训,找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和愿力,身处一个环境沼泽中无法自拔的人群,他们有模糊的觉醒意识,却始终找不到抓手。
可以说,这篇文章的观点颠覆了绝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共识”,甚至显得“过于世俗功利”,其实我不建议将此作为人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指南,不然社会的运转出现问题,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但是常言道,“猛药去重疴”,让一个人觉醒,最好是狠狠扇他一巴掌才行,隔靴搔痒是没有用的。
既然是“猛药”,就过于直接乃至令人不适,因此也不适合大范围无门槛传播。
文章的第一个概念,说一说规训。
一、规训是降低治理成本的手段
规训文化,即通过各种意形、教育、规制的手段,不断反复地驯化人群的思想,以便于大量人群的管理和控制。
放在古代的农耕文明,治理者一直强调男耕女织、桑麻满蒲的经济结构,重视安土重迁的文化传承,划定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根本目的就是利用规训手段,将土地和大众牢牢绑定,便于统治的稳定。
传承干年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用人为建构的身份和强制认定的社会评价机制,强行统规训标准,拿捏人群心境。
放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的发展,人的思想和活动范围是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然而归根结底,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有人的地方总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所以996、007内卷现象层出不穷。
一般来说,创意型的企业需要给予员工极为自由,开放、松弛的土壤,允许员工天马行空。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创意,甚至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此时将员工工具化,驯化出只知道听话、服从的员工,完成简单交办的程序性工作,就是降本增效最有效的环节。
社会一定是分层的,每一层掌握的物质、精神供应以及资源分配的范围和体量,都是天差万别的,而这背后,又塑造了在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认知。
四线城市公务员家庭出身的,看似具有公职人员视角,然而视野狭隘,容易把对社会的认识都笼统到过家家似的机关人际关系,以为在小圈子里有个“好人缘”就万事大吉了,对社会的残酷性估计远远不足。
同样区域小商贩、小包工头家庭出身的,往往陷入小富即安的视角,秉着勤奋、踏实的良好品行,认为世界上大多数都是平等交易,忽略了时代的瞬息万变,会让打下的江山瞬间毫无竞争力。
那么出生在这个区间的孩子,也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认识的怪圈,而这种怪圈,也是上位者精心设置的规训圈套。
就如一开始所受到的教育,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要做品学兼优的孩子。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拿捏的手腕,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被抛弃、讥讽,失去尊严,在评价系列中被边缘化。
在学习期间,尚且有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明确的共同目标,然而一旦高考生涯结束,身边的社会结构和评价标准彻底重置,被永远拿捏的心态却无法还原。
身份从学生到社会人,从需要被灌溉的花朵成为了需要出工出力的牛马,就在走出校门的一瞬间,就在一纸三方协议的白纸黑字之间。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用极为漫长的时间完成学生底色的断奶。他们往往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带有理想和激情,以“空降”之姿前往工作岗位,以为能改造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简单的工作,在一个位阶极低的岗位上,得不到任何赏识,却时刻面临条条框框的约束、庸俗的人际,以及剩余价值的剥削压榨。
久而久之,曾经被规训的思想钢印又会重新觉醒,陷入到温水煮青蛙的环境幻觉中,在领导同事面前唯唯诺诺,想要逃离却发现自己无从选择,在束缚中挣扎,成为任人拿捏的橡皮泥。
二、得救之道,反求诸己
何以解脱,唯有自渡。从表及里地对自己的思想彻底的改造,树立冷酷无情的商业思维。
甚为可惜的是,从宏观上来看,在陆权国家,商人行当本身就不为人所鼓励,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都是大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除非个别的开宗立派人物,绝大多数时代中的首富、巨擘也烟消云散。
归根结底是上位者的有意打压,从商的原理与掌握权力大同小异,放弃道德准则,把自己改造成一台务实且无情的机器,分析大众的情绪、心态,善用杠杆与谋略,整合各方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下沉市场,然后率先占据了垄断地位。
个中过程说到底,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许运气的成分占据更多一些,明白人都懂这一点,祛魅之后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尽管追逐的标的不尽相同,和自己几乎处于结构性对立的另一拔群体同样掌握了天机,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几乎和程朱理学同时浮出水面的永嘉学派,并未受到任何的采纳和重视,甚至遭到了淡化和打压。
程朱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便于“休养生息”。
永嘉学派,推崇重商主义,重商需要交往、贸易和自由,会带来个人的解放。此种思想一日盛行,必定增加治理成本,为上位者所不容。
既然是天机和禁区,那一定有它神秘的道理,蕴含着个体的得救之道,只不过对于从未立足过商业土壤的普通年轻人,从废墟爬起过程肯定会无比的艰难。
首先要树立公司思维,把个人作为一家在市场浪潮中摸爬滚打的公司,一家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公司。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资本也是最会用脚投票的。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所思考的一定是公司的生死存亡,于是会采用最务实的证法去分析环境。
一旦明确了逐利的标的,个体就能间树立主体性和竞争性,看待周围环境的思路将从艰难融入、无力反抗的消极维度转化为拼抢筹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积极维度。
来到这里,不过也是为了做一场生意,哪里赚钱去哪里,哪里生利去哪里,交换比较反复的选择权、决定权皆拿捏在自己的手里。
一日想通了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抢筹码,而不是卑微地祈求外界的认可,就能迅速地从他人的评价期待中走出来,也能够迅速拐别老板规训的小手腕:别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为什么这么说,规训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压榨员工且减少管理成本,把利润留在自己手中。
一切都是自主选择的交易。思想上想通了,脚下的脚步自然也就轻盈了,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绝大多数无从选择来自于思想上的作茧自缚。
而企业的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家企业也做战略、业务、人才选择,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行业壁垒,挤破竞争对手,实现公利和私利的统一。
企业要面临复杂的对内、对外交往,要与同行、政策层打交道,要主动在灰色地带左右腾挪,找到寻租地带和腾挪空间,每个个体都只不过是实现目的路上的一个工具和要素。
但是这个过程也是最主动和活跃的,正如浙江商人的四干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干言万语,吃尽干辛万苦),是充分激发人主观能动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
人被裹挟其中,确实是一个棋子,但是如果就把自己想成一个棋子,会感到无比的被动与无力。然而如果具备公司思维,会认为这就是一个企业和老板应该做的事情。
心胸宽敞,允许任何事情发生,从有相到无相,就是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明白这个世界的纷复杂。
有了公司的思维模型,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那就得具备一家公司的打法。
公司的打法就是在市场中主动逐利,绝对不随波透流任人宰割。
放在职场中,哪怕一名最普通的员工,也要主动搭建好自己的经营体系,对内管理自己,对外管理合作关系。
工作中,主动控制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把事情做正确不如做正确的事情,重点做自己擅长且能给自己贴上能力标签的事情,与其做一个老好人,不如选择性地结交、深交,选择性地疏远和保持距离。
市场是最灵敏和考验人心的,也是最残酷和不讲情面的,带着“主观为了自己,客观成全他人”的逐利心态,绝不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把自己交给任何人,不等待遥远的救世主,不焦虑地等待未知的评价。
永远以自己为出发点,关注自己的成长性、竞争性排他性,主动搭建自己对人对事情的评价标准,按照自己的标准处理上下级关系分门别类的管理自己的收入、资源、关系,晋升与转移路径。
做一个绝对理性冷静务实的经济人,绝对不去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深度复盘自己身上的贪嗔痴,不执迷于过往,不沉浸于翻本,让一切不好的随风,从一个伟大的胜利走向新的伟大的胜利。
守住心神和心利,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只做绝情的掠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