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
司令解读:哪有那么多的应该..
正文
当一个人的内心存在太对“应该”这样的标准定式,比如说,我应该如何,别人应该如何,诸如此类的确定性预期和标准答案,这样的人就会经常性的陷入到愤怒和失望的情绪漩涡之中。
因为这种人会发现很多自己心中觉得应该的事都没有发生,而那些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的事,又无能为力,前一种是求而不得的应该,后一种是无能为力的应该。
不管是哪一种应该,最后都是转化为失望和无力,不管是对外界和别人的失望,还是对自己的失望,最终都会演化为对自己的无能和无力的愤怒。
但是这种愤怒并不解决任何问题,也不改变任何状态,怒完之后还可以再怒,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于是,连愤怒这个行为本身都变成了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失望情绪!
一个人背负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走起来就很艰难,不仅走得很慢,而且原地打转,这种状态的人就特别容易陷入焦虑和慌乱,对外部的任何反馈都反应过度,特别渴望捷径,但每一次孤注一掷却又适得其反。因为人一旦特别渴望捷径视野就会收窄,这就像射击一样,你要想瞄准得准,就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是高度聚焦于目标,
然而,现实中的决策与射击最大的不同在于:射击的各要素从一开始就是确定,你只需要按照规范的步骤执行到位就行。但生活中的决策,没有那样的确定性前提条件,需要从一堆迷雾之中去发现和确定目标,如果目光一开始就高度聚焦,就无法发现真正的目标,只能通过想象去营造一个目标,然后将所有的本钱都投入到这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目标上!这恰是悲剧的开始,也是悲催人生的持续中继..
在所有的战斗行为中,最核心的能力是发现和筛选目标,然后才是锁定攻击和摧毁,如果都没有办法发现和筛选,后续的一切能力都毫无价值。
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发现目标这个最重要的训练,因为成长环境中就没有人知道该如何训练发现目标这一点!
即便有人知道,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主动回避,比如说,家里有一个有出息的亲戚,即便给出了方案,也不会被执行。
普通人的父母之所以普通,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机会,更多的是因为没有见识,也没有胆量,甚至思维和心态以及行为都极度固化,这种固化带来的趋同性和确定性,反而让其感到安全。
简单重复的勤劳,除了能源源不断的提供一种自我感动式的道德满足之外,既无法改变生存处境,也无法改变心态和思维,反而会不断的强化形成死锁!
这种死锁状态会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出更多的恐惧和焦虑。
为什么越是底层的父母越喜欢强调孝顺呢?孝顺,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人类情感么?为什么需要像宣传一样不断的强调呢?
之所以如此变形,就说明孝顺这两个字所在这类群体口中所呈现出来的诉求是不正常的,而且,所表达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也是不正常的。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家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慈子孝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只有彼此互不信任,剑拔弩张,自始至终都处于博弈状态的家庭,才需要刻意的去强调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更像一根打人的棍子,而不是一种温情脉脉的连接和牵挂。
越是认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人缺乏爱别人的能力,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习惯性采取控制手段。
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人,要么是软弱、自卑又缺乏主见的无能之辈,要么就是一身反骨的叛逆之徒。不管是哪一种,这样的父母最终都无法得偿所愿,因为前者就是自己的影子,后者又无力掌控!
古人说,国有诤臣不亡国,家有逆子不败家。为什么是逆子不败家,而不是老实听话的孩子呢?按道理说,逆子更容易把事搞砸,闯出祸来。为什么反而是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把整个家族支撑起来呢?
因为糟糕的人和糟糕的家庭无论心态、思维、眼界,行为等方方面面都导向一个终极目的,自我囚禁,自我弱化,自我淘汰。反而是没有那么多应该的束缚,能够逆流而上的人,才可能挣脱这股将人推向地狱的裹挟力,从而获得新生。
当然了,这种突破生存结构内在束缚的抗争,十有八九会失败,只有极少的概率能够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依赖于逆流而上的勇气,更依赖于漏船载酒的运气…在这个抗争和挣扎的过程中,不仅是孤身一人走夜路、进窄门、烧冷灶,还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纠缠和裹挟的干扰,这显示干扰都虽然不是出于主观的精心算计却也在客观上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将逆流而上者拉回原处!
如果阐述纯粹的抽象理论可能不够直观,难以理解。
结合现实展开,就能切实的理解生命体在它的生存结构中挣扎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