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萃取三步法

知识萃取三步法(得到压箱底的手艺)

什么叫知识萃取?为什么今天突然说起这个话题?我先解释两句。
所谓知识萃取,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就是,把知识从它所在的主体身上提炼出来,然后转述给别人听。
比如,得到App的课程,是协助老师把知识提炼出来,然后做成课程。
再比如,得到的听书产品,不管你叫它解读也好,拆书也罢,它的本质也是知识萃取,只不过萃取的对象从人变成了书,把一本书里的知识提炼出来转述给别人听。

听到这,有人可能更蒙了。这不就是概括总结吗?小学语文时就学过啊。
再说,假如我不从事教育,不从事知识服务,这个事跟我压根就没关系啊。
别着急,这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整个知识萃取的过程中,有三道关口。
而跨过这三道关口的能力,不仅可以用于设计课程,它几乎可以迁移到所有领域。

第一道关口,是从被动到主动。
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过一句话叫,学习是人的本能,但教育不是。
没错,人类有天然的好奇心。但我们往往只想搞清楚自己好奇的事,因此有了学习这个行为。
学习的本质是你想搞清楚你的好奇,而教育,是我要把一个原本不属于你的好奇安装在你的心里。
尤其是成年人的学习,因为没了考试和分数的约束,要想调动成年人的学习行为,你就更要学会激发他的好奇。
从这个角度看,知识萃取的第一个分支能力,是让对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好奇,是管理注意力,激发好奇心的能力。
你看,这个能力是不是几乎每个人都需要?

第二道关口,是从内行到外行。
什么意思?比如我说一段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
听完什么感觉?是不是好像每个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又不太懂。你要是去找名词解释,你会发现,为了搞懂一个概念,你必须得先搞懂另外十个概念。
没错,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分工极其精细的时代,不同行业的知识,就像不同的物种,他们所说的话别人很难听懂。
因此人为了把内行人的知识讲给外行人听,你首先要自己踏过内行的门槛,同时带着外行的体感。
因此,你至少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快速调研的能力,以及快速驾驭信息的能力。
你看,这些能力是不是几乎每个人都需要?

第三道关口,是从过去到此刻。
你看,每个领域的知识有那么多,请问,你要讲哪些?不讲哪些?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常会先问自己,此刻人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
同时,只有站在此刻,我们才知道一个领域里曾经诞生过的知识当中,哪些已经过时了,哪些需要重构,每个观点在它的领域里都是什么地位。
比如,今天读凯恩斯的方式肯定和100年前不一样,今天读弗洛依德的方式肯定也和100年前不一样。
换句话说,你需要为每一个知识,找到它此刻的讲述方式。
这需要我们搞懂每个领域在关心什么,有哪些趋势。不管是请教专家,还是搜集资料,总之我们得搞懂这个问题。 
你看,这个感知趋势的能力,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
说到这,我们再看一眼知识萃取这个四个字。表面上看这个能力是用来做课的、但事实上、它背后隐含着管理注意力的能力、驾驭信息的能力,以及感知趋势的能力。大概率上,你所在的行业也需要这些。

正好也快年底了,假如你所在的公司,需要年底交流经验,沉淀这一年的方法论,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你有用。
估计听到这,有人可能会说,得到8年来沉淀的方法,那岂不是得有几万学的篇幅?刚才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做铺垫,怎么还不赶紧开始? 
别着急。
一来,这套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它有一个非常简洁,几乎是一听就懂的版本。
二来,其实从今天开篇的第一段开始,我们就已经在演示这套方法。
注意,重点来了。这套方法简单说其实只有三步。也就是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我要回答、或者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关于这个问题,你以为的旧答案是什么?
第三,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的新答案是什么?

你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今天前半部分的内容。
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叫知识萃取?
其次、关于它的旧认知是、这个能力只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需要。

最后,关于它的新认知是,这套方法不是只针对教育工作者的,它的底层是驾驭信息的能力,是管理注意力的能力,是感知趋势的能力。这些能力每个人都需要。
注意这个结构,简单说,这个结构就是,问题是什么,答案不是什么,而是什么。问题+不是+而是,这在我们得到内部,被称为一个最小化的交付闭环。只有完成这个结构,你才算完成了一次知识的交付。 
听到这,有人可能又会说,讲述的方式千千万,为什么一定要采取这个结构呢?

两个理由。
第一,这个结构更符合知识的本来面目。
问你个问题,什么叫知识?知识的本质,不是概念,而是方案。没错,你看到的所有现存的东西,它们最初大概率上,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只有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才叫知识。
比如,说个我经常举的例子,红缨枪。你觉得红缨枪这三个字是知识吗?很多人可能觉得莫名其妙。但是,仔细想想,红缨枪为什么是红的呢?这很奇怪啊。毕竟,过去红色的染料是很贵的,犯不上把士兵的枪头染成红的啊。
据说这是因为,士兵手握枪的时候,假如刺中敌人,敌人的鲜血就会顺着枪杆流下来。流到手上,士兵的手就滑了,握不住枪。怎么办?就需要往枪头上缠一块布,随便什么布都行,只要能吸血,能防止血流下来就行。而这块布因为染了敌人的血,就变成了红色的。 

你看,红缨枪,这最初也是个方案。只有找到它当初对应的问题,其中的知识,其中的思考,才会浮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万事万物背后都隐藏着知识,而把它萃取出来的关键,是找到它当初所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这个逻辑放在各行各业都成立。

比如,你是一家银行的行长,你发现有的员工效率特别高,你让他去培训其他人。
估计这时,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传授自己都做了什么,而忽略掉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这么做,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结果就是,听的人只看到了方法,却不知道这个方法是用到什么地方的。

再比如,你要学习奈飞的企业文化,就要知道奈飞身处的美剧行业,是个从不着恋存量的行业。因此,奈飞就必须跑得比行业更快,公司内部就要养成善变的企业文化。 

换句话说,只有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看,我们才知道一个知识的真相是什么。哪些有用,哪些值得学。
听到这,有人可能又会问,你刚才说的不是三步吗?中间不是还有一个,旧答案是什么吗?为什么要有这一步?直接“问题+答案”不就得了?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引出旧答案,是为了倒逼增量价值。

比如,问题是,怎样才能获得成功?答案是,你需要有个好人缘。
这个答案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没有。因为这个答案谁都知道,属于正确的废话。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多问一句,有哪些答案,是即使我不说,别人也知道的?而那些不在别人原有认知里的,就属于增量价值。这才是值得用户花时间了解,值得被做成课程的知识。
当然,除了知识层面的考量,其中也有注意力层面的考量,我们今天就先不展开了。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最后,眼看着快到年底了,很多公司都在开展内部交流,假如你要提炼这一年沉淀下的知识,或者在公司内部交流经验,也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用。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