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阶层的认知门槛:认知-行为模式
先觉者
大部分人,对别人做判断的时候,喜欢用道德的标准,给别人打上“好人”、“坏人”等标签。
但我们都知道,人是复杂的,并不是非黑即白:而道德标准是主观的,大多依赖于单一和片面的因素。
比如说梁山上的好汉,个个都义薄云天,这在道德上是“善”;但他们很多都干了不少坏事,这在道德上又是“恶”。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结论。
这种道德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判断者的立场和主观好恶,对于现实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我们对别人做判断,一是要更好地认识这个人,二是要能够预测和应对这个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就需要了解人的认知行为模式。
在上一篇中已经讲到,人的认知有几个层次,分别是感官认知、情绪认知、逻辑认知、利益认知、规则认知。这几个层次的认知,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认知能力。
与认知层次对应的行为模式里,则包含了感官行为、情绪行为、逻辑行为、利益行为、规则行为五大因素。
这些认知因素往往不是孤立的。想要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只需要看这个人由哪些认知因素主导即可。
认知行为模式主要是感官+情绪的人,看待事情喜欢从感受出发,做事情大多依据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都在自身的感官和情绪上,缺少逻辑判断以及对利益和社会规则的深度思考,这就导致了视野的狭窄。
他们具有两面性,往好了说是纯朴、直率,往坏了说是原始、野蛮,而呈现出哪一面,则取决于他们对感官和情绪的反应。
一般而言,越是社会底层,由于认知层次较低,认知行为越依赖于感官和情绪。
这个群体通常最推崇的品质是情商高,因为情商高意味着能够解决他们自身的情绪冲突焦虑。
一个人的认知行为过于依赖感官和情绪,会有很多严重的后果。
首先是冲动犯罪。
不管在世界哪个地方,犯罪率最高的一定是底层群体。比如在一些地区的贫民窟,往往都是强暴、抢劫、斗殴频繁发生的地方。
这并不是说这些地方的底层群体都是罪犯,而是说底层群体相对更容易冲动,冲动更容易导致犯罪。
为什么底层群体更容易冲动呢?
教育、文化水平、贫穷,这些都是相关的,但没有说到根上。
真正的原因,还是底层群体的行为大多依赖于感官+情绪的认知模式。
比如看到漂亮的女人,就管不住下半身;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管不住上半身。
这是行为被感官认知主导。
稍微被冒犯就会被点燃,狐朋狗友一招呼,就要为兄弟两肋插刀,结果脑子一热真捅了别人一刀。
这是行为被情绪认知主导。
很多底层的犯罪行为,起因可能是很小的事情,比如一个馒头,或者一句呛话。
社会上层主要依靠利益与规则的认知行为模式。
当然不是说社会上层不讲逻辑,相反,逻辑认知只是基础的要求。就像对于社会中层,感官和情绪认知也只是一个基础的认知而已。
社会上层面对的是非常宏观的世界,微观或者中观的思维认知,往往无法在宏观的世界里生存。
就像专门炒菜的厨师没法做酒店的总经理,单纯搞技术研究的很难做好企业负责人,是一个道理。
在宏观世界里,要研究的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如何发展,如何调整结构,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如何制定规则,如何分配利益,等等。
这个阶段,自我中心的部分其实是很少的,一个人处在这样的位置,自我会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即便如马斯克这样的人,也无法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
更多的时候,是扮演一种角色,生活和工作都要符合这个角色的要求,要符合这个角色的利益和规则。
至于感官、情绪、逻辑这些,都要给利益和规则让步。
比如,米国的很多总统官员等一些政治人物,在位的时候经常说一些违反普通人常识、逻辑的话,做一些让普通人觉得难以置信的决定。
这些身处高层的人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不信等他们任期结束后,变成了普通人,你会发现他们比正常人还正常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任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是他自己了,他更多的是一个角色。
他不能用社会底层和中层的感官、情绪、逻辑认知来行事,而是必须按照这个角色代表的利益和规则来行事,即便违反常识和逻辑
利益和规则认知,是中层走向上层的认知门槛,就像逻辑认知是底层走向中层的认知门槛一样。
底层群体也很难理解中上层,只觉得中上层的人都比较冷漠和势利,因为不同层级之间确实是有门槛的。
而总体上看,认知行为模式都是向下兼容的。
也就是说,高层级的认知行为模式一定是碾压低层级的认知行为模式,甚至是可以随意操控低层级的认知行为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