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到多重时代红利,成为体制内的有钱人?
原创 费曼的小茶馆
撰文:许文杰
前言
全文7100字。吃到红利、获得资产,成为体制内的有钱人。
我在之前6月8日的文章就说,当今社会最爽一群人,就是拥有体制内身份的有钱人,这不是我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而是通过长时间第一手调研接触社会各群体以后,观察思考得到的结论。
因为这类人,同时享受着市场经济与体制内带来的双重红利。相较于体制外的富豪,他们因为有体制内的保障,所以更有安全感;对比体制内仅靠固定工资生活的人,他们又拥有更为充裕的经济条件,生活更加潇洒自在。
毫无疑问,他们是当今社会最幸福的一类人。
其实我个人也在努力想方设法成为这样一群人。通过我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其实成为体制内的有钱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你要拥有红利思维,并且尽可能想方设法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把体制内红利吃到极致,然后利用一定的实践方法持之以恒,你就能够轻松成为体制内的有钱人。
老一辈那种不停分房,不停发放各种津补贴的时代红利没有了,但不代表我们现在没有时代红利。
但是正所谓一代版本一代神,新的时代我们要找到新的玩法,吃到新的红利,但是很遗憾,我身边基本上没有发现有几个开窍的人。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考进了一个编制,但是根本没有意识到体制内的各种红利优势,也更不知道如何利用体制内各种规则优势,让自己真正变得富起来。就像用着一部新式智能手机,却除了接打电话就不知道使用其他功能了。
每一个时代,大家都在怀念上一个时代的红利,认为回到过去自己就可以如何开挂开天眼开上帝视角。但是立足当下,哪些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时代红利,绝大多数人就抓瞎了。
今天,我把我多年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实践,以及我的成功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吃到多重时代红利,成为体制内有钱人,真正过上享受体制内外双重优势的幸福人生!
今天的内容是绝对的全网稀缺内容,不需要创业、不需要兼职做任何副业,大家只要转变思路提高认知认真执行我说的这些,就可以实现真正变得富有,因为这条路,已经有很多人替大家实践过了,我也实践过了。
为了充分保密就不列目录了,毕竟这些都是绝对的商业机密,全文七千余字,都是绝对的稀缺内容,看完的朋友只要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去实践,每一个朋友都可以吃到多重时代红利,成为体制内有钱人:
第一,要树立红利思维,改变“牛马思维Q”,才能真正让自己活得从容富足。
这里我主要说一说红利思维和牛马思维之间的区别,实际上这不仅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思维分野,更是体制内过得顺风顺水的人和活得压抑憋屈的人之间的核心差距。
先说说什么是“牛马思维”。简单说,就是凡事习惯埋头苦干、老实本分,把“努力工作、认真实干、创造价值”当成人生的全部信条。
这种思维不能说完全错误—-任何社会的运转都离不开踏实肯干的人,都需要有人默默创造财富、付出辛劳,这是社会的基石。但问题在于,如果思维只停留在这一层,就会陷入极大的局限。
更关键的是,在体制内的晋升逻辑里,这类“老黄牛”往往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你会发现,那些提拔快的人,未必是干活最拼命的,但一定是懂得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让价值被看见、被认可,甚至能主动争取合理回报的人。
所以说,牛马思维的吃亏是全方位的:工作上,你可能是“救火队员”,却总在评优评先时“陪跑”;
资源分配上,你不好意思争取,优质机会自然落不到头上;
甚至在人际关系里,你一味妥协退让,反而成了别人眼里“好说话”的软柿子。
可以说,一个人一旦被牛马思维困住,不仅仕途难有突破,想在合理范围内改善生活、积累财富,也会步履维艰。
那什么是“红利思维”?核心就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明确的指向–尽可能抓住时代红利,获取更多社会资源。
这类人做事,会先看方向、
算投入产出比:同样的力气,花在哪里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同样的机会,怎么把握才能让自己分到更多“蛋糕”?
所以他们越努力,手里的资源越滚越多;越用心,遇到的机会越接二连三;长此以往,自然更容易在体制内获得晋升,也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让生活更宽裕。
以前看到过一个段子,说“别骂王思聪不努力,他在投胎这件事上,比在座各位努力一万倍”。
虽是玩笑,却点出了一个现实: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努力的方向错了,再拼也可能事倍功半。是埋头做一个只懂创造价值、却不懂分享价值的“生产者”,还是成为一个既会耕耘、更会收获,在价值分配中占据主动的“掌舵者”?这就是牛马思维和红利思维最本质的区别。
第二,抓住时代机遇,享受教育红利和编制红利。
我们8090年代出生的人,人生的第一次系统性红利,本质上是国家用制度性倾斜为普通人铺设的上升阶梯一-而这阶梯的第一级,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惠性兜底。
很少有人意识到,公立教育体系的本质是国家用全民税收进行的财富再分配:同一所学校,同一地区范围内,谁更加认真读书,谁就更大程度享受公立教育资源;谁成绩更好,谁享受到的国家教育投入越大。
尤其是教育赛道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这种红利的“梯度效应”愈发明显。985高校每年人均教育经费拨款比普通学生的多多少?大家可以自己去算算,这本质上是国家将优质资源向优等生群体倾斜的具象化体现:
你在名校实验室里使用的先进仪器,可能是某所地方院校根本无法看到的;你听的院士公开课,是多少普通高校学生求而不得的资源;甚至连食堂,都是遵循着成绩越好,享受的公共投入越丰厚的逻辑。
这种资源倾斜绝非偶然,而是国家用”精英培养”战略筛选人才的制度设计—-高考分数不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是一张按成绩分级的时代红利享用券。
我们有三大优势:
一是相对时间固定,下班后、周末不用加班,能沉下心研究学习,多学习政策学习各类知识,对资产周期的判断自然比别人准;
二是体制内的稳定现金流,能让我们在资产冰点时敢于出手。比如前几年股市低点时,我每个月把工资抽一部分直接定投指数基金,遇到超级大跌的时候再进行个别加仓,不断探底成本。
这就像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有闲钱、敢出手”,而体制内的身份恰恰给了我们这份底气。
所以说到底,我们攒钱不是抠门,而是用体制内的稳定优势,把现金流变成优质资产;布局资产也不是投机,而是靠我们能接触到的政策信息、能投入的研究时间,让资本跟着趋势走。
身边那些“闷声发大财”的老同事,都是这么做的。
年轻时靠省车钱、精简教育支出攒下第一桶金,中年时靠政策敏感度抓住几次资产周期,退休时名下的优质房产、各种优质股票收股息,足够让家庭生活再上一个台阶。
对我们来说,用好这份体制内红利,攒钱不盲目、投资不跟风,循环几次资产周期,就能让家庭财富稳稳地滚起来—-这不是不可做到的梦想,而是对生活最实在的规划。
严格按照这些逻辑来,大家都可以实现体制内慢慢变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