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拥有“不纠结”的智慧?
今天我们聊聊关于决策的智慧。几乎每年年初,你都能在网上看到有人算一笔很奇葩的账,叫做过去一年怎样用1万元赚到XXX亿。
怎么挣呢?买股票。假设,一个人在2024年1月带着1万块入市A股,买了深中华A,那么1万块会变成2.7万。2月全仓买克来机电,变成8.3万。3月买金盾股份,变25万。假设他每个月都能买到涨幅最大的那只股票,那么11月买进日出东方能赚到51亿,等到12月买入再卖出中百集团,这笔钱将变成162亿。
同样,还有人用类似的方式算过港股。涨幅更大,1万块入市,从2024年1月到2024年12月,假如每个月都买到涨幅最大的股票,那么这笔钱在年底会变成2.6万亿。
怎么样?听完后有没有追悔莫及的感觉?
其实,完全没必要后悔。首先,股市存在很多变量,前面只是理论上的马后炮,未必代表真实情况。
其次,我们也可以算一下做成这件事的概率。
前几天,得到App《决策算法100讲》的主理人喻颖正老师算了一下,结论是,你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
A股大概有5000只股票,买到涨幅最大的那只的概率,就是5000分之一。而连续12个月买到涨幅最大的股票,就是12个5000分之一相乘。这个概率是多少呢?可以对比地球上的沙子。假设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是一张彩票,你要抽中唯一的一等奖,概率已经很低了吧?而连续12个月买到涨幅最大股票的概率,比抽中这粒特定沙子的概率还要低几百亿亿倍。
注意,我们要说的重点不是股市,而是这背后的那个更普遍的真相。这就是,那种每次都能选对最佳答案的连续最优解,多数时候只存在于理论层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过,真正的决策往往受限于时间、认知与资源的约束,有限理性才是我们的常态。
有人曾经算过,一个现代人每天大概要做3500次决策。包括饮食、工作、社交等等方面。之前康奈尔大学做过统计,美国人光是在饮食方面的决策每天就超过200个。包括食物的摆放、包装、餐具选择等等。再看咱们国内,《2023外卖行业研究报告》里提到过一个数字,国内外卖用户日均浏览店铺超过20家。其中35%的人会在添加购物车之后取消订单,然后重新选择别的餐厅。
当然,多数人并不会因为外卖这种小事纠结。但换个角度,人在决策这个事上,总难免会陷入低性价比时刻。在一些不重要的小事上花费太多的思考。
之前法国哲学家让·布里丹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有一头非常饥饿的毛驴,被放置在两堆等量的干草中间,而且这头毛驴到两堆干草的距离完全相等。最后,毛驴始终无法决定该吃哪一堆,愣是给饿死了。这个现象还有个名字,叫布里丹毛驴效应。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不纠结,把决策的性价比尽量提高呢?
前段时间,喻颖正老师在《决策算法100讲》里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喻老师说,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决策原则能够帮到你,叫做,满意原则。也就是,把决策的衡量标准从“最优解”转换为“我满意”。
其中有三个关键步骤,分别是,定标准、控参考、敢决定。
第一步,定标准。是给你的主观满意度设置一个相对可衡量的标准。
毕竟,满意与否是种感受,它很难量化。
因此就更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也就是,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满意度。是最终的结果?是过程中的成本?还是你对整件事的主观感受?
比如买房,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预算,能接受的房子的面积,以及自己对买房这件事的渴望程度。这三者达到平衡,它就大体符合了你的满意标准。
再比如,雷军年轻的时候设定,自己每个小时的机会成本是5000元。假如一件事低于这个价值,他就会反思值不值得去做。
就像很多投资人,都会给自己的投资设定一个决策阈值,只有预期回报率超过这个阈值时,才考虑要不要投入。
再比如,棒球比赛。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赛季长达6个月,其间有162场比赛,几乎每天都要比。你要是能赢得三分之二的比赛,就能有机会去博一把冠军。
而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即使是冠军球队,一个赛季里也要输上三分之一,大概50场比赛。
你看,基于这个概率,选手就要想,是不是每一场比赛都必须拼尽全力?哪些比赛是必须赢的?哪些比赛可以稍微节省一点体力,去应对更关键的比赛?
换句话说,不是每一场比赛都必须拼尽全力,不是每一个决定都一定要达到最优,我们要追求的是适合自己的标准,自己满意就好。
第二步,控参考。也就是,不要去随意做比较,拉高自己的期望值。
比如买车,很多人容易陷入“比较陷阱”。原本是奔着一辆基础款去的,结果发现只要加一万多就能升豪华版,再加两万还能升级到限量版配置。结果以此类推,带着基础款的预期,却买回了一辆顶配版。等交完钱才想起来,这不是我最初想要的啊。
换句话说,人的很多感受并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之前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请一群志愿者看杂志封面,封面上全都是俊男靓女,很养眼,看得人心情大好。但是,这个实验还有后半段,研究者在俊男靓女的照片后面,附上了这些模特的身高、体重,还有三围数据。更损的是,在这些数据旁边还有个空白栏,要求看的人把自己的身高、体重、三围也写上去,并且与模特的数据做对比。
结果,你懂的,没有一个人开心。原本很养眼的照片,现在越看越不顺眼。一场好好的欣赏,因为比较,变成了一场羡慕嫉妒恨的激发。
再比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兰小欢说,很多炒股人的幸福感很低。原因不在于他们挣了多少钱,而是容易陷入“比较”的黑洞。股票系统是公开的,即便是你挣钱了,你也会看到别人挣得更多,于是就开始后悔。
按照经济学家卡尼曼的观点,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参考点。说白了,除了警惕不好的选项,我们也要警惕那些乍看之下“更好”的选择。
第三步,敢决定。当你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并且排除了不必要的参照系之后,就要进入做决定环节。
关于做决定,有个非常好用的工具。估计你可能听说过,叫37%法则。这个法则是由著名数学家梅里尔·弗勒德提出的。简单说,你可以把决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37%的阶段和37%之后的阶段。
假设,我要开店,整条街上有100家空置的店面可供选择。那么,按照37%法则,我需要先考察总数100家的37%,也就是37家。而且在这个阶段不要做决定,看到再好的也要忍住。而过了37%之后,从第38家店铺开始,只要遇到一家比之前的店铺都好的,就赶紧做决定。
同样,这个策略还可以用在找工作、相亲、买车等等很多场合。
比如找工作,有十家公司进入你的备选,那么你可以先面试三家但不做决定,从第四家开始,一旦遇到好的就赶紧决定。
注意,这个方法不能确保绝对的最优解,但是能让最优解的出现概率最大化。这是性价比相对更高的决策方法。
其实,前面这些方法,假如用一句话总结,不外乎四个字,满意就好。比如作家余华,早年间当过牙医。最开始转行写作的时候给很多杂志投过稿,而且投稿的次序一定是按照杂志发行量从高到低。不管写成什么样,先投给《人民文学》和《收获》这样的头部杂志。即使被退稿,没关系,把要求降一点接着投其他的,投《北京文学》,投《上海文学》。万一还不行,就寄给地方杂志。
总之,绝对不纠结,退稿就退稿,大不了换一家接着投,整个过程自己满意就行。
换句话说,满意原则不等于没有进取心,而是学会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当中,找到更适合当前自己的选项。
借用喻颖正老师的一句话,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