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虚弱感
心理效能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有几分力气做几分事情”
有人之前给我分享过这么一个体验。ta说,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当自己的心理能量为0的时候,就只能刷短视频,而且限定于购物视频,然后在带货主播的吆喝中疯狂下单,专门买那些促销力度大,但自己当下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这会让ta体验到一种获得了什么,并且赚到了的感觉。
而当自己状态稍好一些的时候,会去看一些文字类的东西,比如逛知乎,刷微博,看小红书。
状态再好一些的时候,就会每天打扫屋子,做瑜伽,出去见朋友。
而状态最好的时候,自己会看书,学习,并且做平时那些一直拖着不做的事情。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人都有过,你并不是不知道哪些事更有价值,哪些事更值得去做,而是你只能在那种状态下做那种事,至少你的心理惯性就是如此。
低心理效能“虚弱状态,需要补偿”
当你的心理效能处在低位时,你是无法调用任何主动意志的,这时候你只能进行那些几乎不消耗任何生理和心理能量的事情,比如长时间地刷短视频。
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你忙碌之余的那一小会儿消遣,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你依然有能力做别的事情。我所描述的是,你感觉到你的力气只够做这件事了。
刷短视频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也许你唯一需要调用的就是你的一根手指,而你获得的刺激,却是连续而丰富的。
你会在15秒内看到一个创作者试图在这么短时间里刺激到你的内容,它可能是视觉上的,也可能是情绪上的。在短视频出来之前,互联网上从来没有哪个产品可以做到这么高密度且多样化的刺激,连游戏都不行。
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一个人心理处在低位时性价比最高的那种选择。
你拿不起书,看不了电影,玩不了游戏,不想见朋友,甚至不想聊天。它们的成本都太高了,太复杂了,反馈周期太长了,它们都是那种你还没有等来反馈,就已经消磨掉耐心的东西。
从体验上来讲,刷短视频确实有短暂的愉悦,我从来不否定这个产品的存在,也不否定这类平台上有着很多优质内容。但它不能成为你大部分娱乐消遣的主要来源,因为这种愉悦无法留存成活力,无法让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切换至更高水平。
低心理效能下的心境变化
心理效能低下时,人的自我体验并不好,它不仅让我们没有力气,还更容易让我们滑向那些消极心境,比如孤独、无意义、无价值、不安全感、恐惧感、易激惹、焦虑、抑郁等等。
人的心理效能,不仅仅影响我们的活力,还维持着我们的心理防御,当心理效能不足时,连那层盔甲都是易碎的,它会让人感觉更容易被侵入和伤害。在这个时候,那些负性信念更容易来到意识的前台,活跃在我们的体验世界中(情绪/情感是经验的组织者),如果一个人有着某些类别的创伤,那么这些创伤也更容易在低心理效能下被唤起。
当一个人陷入到虚弱无力中时,时常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要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我们的心理水平又无法去承担它,在这种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又什么都不能做的状态中,人会产生自我厌恶,而这种厌恶情绪又进一步让人用刺激性和补偿性的动作去抵消它。
在这个过程里,人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退缩状态,加上现在普遍重压的现实环境,很多人开始了躺平。
躺平对大多数人来说体验上并不好,能像庄子那样在静卧中神游天地的人并不多。短暂的躺平让人获得一种解放,但一直躺下去就会很难受。因为人有价值的需要,有经验胜任的需要,有意义感和归属感地需要,当这些感觉稀少后,人的活力也会被一并瓦解掉。
当人没有活力的时候,总会想要做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而由于你的心理效能处在低位,你能够做的刚好又是那个水平下的事情,这就让我们的心理水平和行动模式形成了一种跌落循环。
之所以会跌落,是因为这些事情在“舒服”之余会产生一个陷阱,它一边形成刺激,一边又加速流失,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刷手机的时候越刷越不想动弹,越不想动弹越想刷,你能明显感觉自己的内聚感和活力感在流失殆尽。
除此之外,人在低活力的时候反而不能够很好地休息,是一种躺着什么都不做也无法休息的状态,不仅不能休息,还可能会用一种自我剥夺的方式去透支精神。
就拿熬夜来讲,人的心理效能越低,就越容易熬夜,人会贪恋夜晚时那种能够被自己完全支配的自由时光。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正反馈越少时,熬夜就越像是那匮乏世界里所剩不多的奖赏。还有什么比自己能彻底支配的自由更令人诱惑的?
纵使不知道如何使用它,纵使依然在做没太多反馈感的事情,仅仅感觉到这些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且不再有人掌控自己,要求自己,打扰自己,就足以让人体验到满足。
这也意味着,当你白天的生活体验不那么好时,或者说,当你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效能水平,去将日常生活体验为愉悦时,人就会感受到生活对自我的驱赶,会有一种自己被迫活着,被迫应对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强烈无力感。没有什么比失去生活自主性更能剥夺活着趣味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人心理效能持续走低的原因。
高心理效能
你有多少力气就能做多少力气的事情。
想想你心理效能处在高位时的感觉,那时候的你活力充满,安全感十足,在面对他人和事情时体验着自信和能力,你能够主动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敢于去和更高层次的人去交往,能够投入精力学习,规律作息,克制食欲,保持良好身材,在一个健康水平下在乎个人形象(有型有样),身边的人也有着对你更高的评价。
那种体验会让人发自内心地体验到一种可以应对生活的从容。如果生活是一片丛林,你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那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对你来说是获得乐趣和奖励的地方,它满足的是你真正的探索欲。
也许每个人都会阶段性地感受到这一部分,比如躺一阵子后容光焕发,然后又躺回去,反反复复。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是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里包含着一些能够不断重启的变量,但在长期结构上又是一个持久的心理能量的亏损的状态,这就像是经济学里不健康的举债运行模式,自己的核心业务总是在现金流不足时停摆,而回款时又能稍微喘息一阵子。
必要的生活框架
我们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生存框架,在这个框架应该尽量剔除替代行动(低等级的行动方式)。我们需要一些自律,但又不能过分苛求自己,更不能惯着自己。你当然可以刷短视频,我自己也会刷油管。但我们需要有一个意识,它们只是调剂,而不是主菜,不要让这些行为以过大的比例将我们的心理效能拉向低的水平区间。
你也要相信,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可能都有更好的选项,它们有着更加良性的心理体验,甚至是更有乐趣的。我那张表只是随便的列举,我相信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一些独属于你个人的体验,它们让你有过更好的感受,帮你克服过一些心理困境,所以你也可以按照我的这个思路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表格,并用来对照和执行相应的操作,哪怕只是作为一种提醒,它也能够让你及时止损,让你快速找到那个可以行动的路径。
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那么一两项事情,或者说个人事业存在,它应当有着无尽的增值空间,是你可以长线投资,一直发展的部分。它应当让你更多地体验到自我价值,获得创造体验和能力体验,无论它是关于健康的,还是关于财富的,还是关于知识和能力的,一旦建立起这样的事项,人生的目标感,甚至是自我理想也会慢慢悬浮出来,而这种强有力的导航系统,会在一个更加高远的意义上指导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