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厂:上北大还是学门手艺



聊聊我的看法。
关于这张图,我的观点,和昨晚我关于“不要太聚焦学习,建议学门手艺”的观点,是相通。
原因是:学科学习这件事情(不是学习,是学科学习),太耗能了,且很少有能量补充进来。

我们看这位姐姐的纸板上写的内容:都是自己,学过什么。比如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中国哲学。
把场景切换一下,我们在马路边打广告,推销自己,是不是得写:俺会什么吧。

这样目的指向性非常明显:让自己的客户非常清楚的知道,俺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
但是再瞧这张图呢?
呃,是不是感觉在炫技?在告诉你,她比你牛逼?
但具体能够为你带来哪些价值,你是一点都看不出来。

即然如此,那她为什么还要举这块牌子呢?
我想啊,她传递的信息,压根就不是“我能为你提供什么具体价值”,而是:她在传递一种情绪——她都按照世俗的规则,如此之优秀呢,为什么还是,没能占有,些资源呢?

她都已经QS前30了,都会马列主义了,可还是找不到好工作!
显然,她不是在要饭!
她要的是关注。

而且,她的目的,基本上实现了–这张图传播的非常之广。
那假设,她是真在要饭,以她的聪明才智,这块板子怎样写呢?很简单的:《帮你家孩子,也上 Top3》
只不过,这赚的是小钱。
类似的赚小钱的 offer,她得到的机会,从概率来讲,不会少。

我们的社会,是比较崇拜在学科上成绩优秀的青年的。
我们的公共资源,拿出了非常大一块,专门给到了学科上成绩优秀的青年。

Top3高校出身的青年,会有不少国央企的机会。
至于她是否愿意选(参考嘉峪关武大女生事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假设的确有那些机会,且她不选,我们推测:她觉得不值当。也就意味着:她认为,她在学科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值得更好的事物。
即,其预期,与我们这些产业工人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说的通俗一点,比如我,我对我job的预期,是建立在我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效率之上的。
比如,我可以以中位数的手速,适应两班倒的夜班工作,那我心底就有底:我可以每月拿到6+以上。
再比如,我有一个老乡,他是大厂产品经理,他对他收入的预期,建立在他可以给部门带来多少的GMV增量之上。
大家发现没有,我和我的老乡,从来不会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预期,建立在我们有没有好好学习之上。
以及,有没有选双学位,有没有取得比较高的学分基点之上。

因为,这些玩意,与社会回馈给我们的,压根就不是线性相关的。
企业愿意给我们多少报酬,给与什么岗位,更多取决于,我们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业绩,以及我们是不是领导的亲随,我办事,他放心。

再假设,我去要饭,去找工作,开口就一顿炫:俺学过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每次点名都在。
HR难道不会觉得,这尼玛,大傻逼么。

可为什么,一个Top3毕业生,拿出那块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呢?
你会觉得她十分唐突吗?并不会,对吧。
原因在:我们社会,是尊重知识文化的。即使,一些知识文化,不能够经世致用,不能够很好的去与生产实践结合,但我们的社会,仍然愿意拿出好的资源出来,去善待这部分人群。

有可能,社会善待了成百上千的数学家后,最终有那么一两位的发明创造,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
大家发现没有:这种思维,实则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交易默契。
即:公共资源认下了,很高比例的“学习好的人”,不能够立刻带来经济价值。但根据经验,预期上,这些人,总会在某一时刻,带来很高的价值的。

那如何判定,到底是top什么级别的人物,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呢?任正非当年,是招的哪个学历层次的人,“洗沙子”的呢?
目前是没有很准确的一条线的,整体上而言:Top3高校毕业生,属于其中。
在各个地方政府宝贵的人才引进名额中,Top3高校的毕业生,是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
可无论怎样,作为当事人,所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情绪是:不爽。
这个不爽,很可能来自于:其所学,除了供体制筛选人,其实没什么现实价值。

个人觉得:万不要这样想。
可真不是20世纪欧陆哲学、马列主义、精神分析、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没有价值。

而是,人类社会一遍一遍的在述说着:能让20世纪欧陆哲学、马列主义、精神分析、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产生好的价值,是非常非常顶尖的人,才能实现的。
PS:网络上很多讲历史政治实现财富自由的博主,只是对个人能力要求非常之高,高于考上北大。

恰恰,这里的顶尖,难度是高于考上北大的。
说的好听一点,目前来看,就是她的才华,不太够。
当然,她的才华肯定比我强十万八千里。

我表述的意思是:她想不依赖统治阶层,而在文史哲领域讨口还不错的饭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有极高的才华。
其难度,是高于考上北大的。

同时,我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好在普通的领域讨饭吃,比如炸串,理发,美甲,流水线快递,修理工。
因为,餐饮、美容美发、工厂流水线,物流、家具维修等领域,只需要做到普通,就有饭吃。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非要去做偏文史哲领域的事情呢?比如,做自媒体。
因为,这些领域的天花板,足够高。
即使成功的数学预期低到可以忽略,也不妨碍一代一代的青年,去尝试的。
相反,我们做炸串,理发,美甲,流水线,快递,修理工,虽然预期概率高,但天花板偏低,只能胜在稳定,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足以养活后代青年,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自然是想趁着年轻,搏一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文史哲艺术之类的。
冯友兰、钱穆、陈寅恪的名字,那么辉煌,他(她)也学了哲学,学了历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回顾一下,我前面聊的:吃文史哲艺术的饭,需要的天分极高,是高于考北大的难度的。
所以,一个北大毕业生,脱离了体制的庇护,依靠所学,不能够很好的生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我最开始,还提到一个观点:我们的社会目前,学科类学习,是一个非常耗能的过程,且过程中,没有能量的补充。

拿一个学历史的同学的经历来看,我前几年有一次,在华中师大打篮球,遇到了几个研三的学生,聊了聊。
聊到关于发论文的话题,我才知道,历史学,发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有多么的难。
而我堂堂的以实用性工程为基础的地质学,发几篇核心期刊,洒洒水一样简单。这种区别,就意味着,我在学偏工程类的学科的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得到正向反馈的。
而文史哲领域,出成果难,得到正向反馈的机会少,能量补给少。

相似的例子,为什么我一直推荐,我们底层平庸之辈,一定要学手艺,而不是把太多时间花在学科学习上呢?
道理也是共通的:因为学科学习能够带来正向反馈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大家可以回忆下:很多人一生中,学科学习过程中,最大正向反馈的机会,就是高考。
而其意义又是人为,为分配资源做筛选构造出的。
人们崇拜考试的的同学,是因为,好的高考成绩,很容易与好的就业机会,就业资源挂钩。
底子上,是人们崇拜强大的资源。

而非:好的学科学习能力→好的代码能力,好的运营水平,好的机械操作技术,好的销售技能。
后者,才是最直接与社会经济运行线性相关的。
换言之,许多人终其青年时代的学科学习,很少获得过正向的反馈。

但要是,他(她)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代码水平、美容美发水平、做业务的水平、操作CAD的水平上,是非常容易,就得到正向反馈的。
一个能持续得到正向反馈的人,他的学习也好,生活也罢,会更阳光一些。
倘若,他(她)还能把手头的事,与一个比较远大的目标结合起来,一点点的去靠近:比如从业务员,到业务经理,到销售总监,到大区总监,再到总经理,没准就发财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怎么说的:热量不可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
而一个人,做成一件比较大的事情,本质上,就是从周围,去摄取更多的能力,占有更多的资源。
这个过程,通常是漫长的。

漫长到,绝大多数人,会行百里路半九十。以及,大才们的名利,也是在人死灯灭后姗姗来迟。
砖厂一位群友跟我讲过:他们公司出去的人,干成的凤毛麟角。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一个人需要独当一面时:就是需要不断的耗散能量的过程。
但凡能力补给(销售或贷款)不能及时跟上,耗散着,耗散着,就黄了。
需要意识到:做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的过程中,恒心,毅力很关键。只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有正向摄入的日拱一卒,才是确定性高的路线。

所以,还是学门手艺吧。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