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和财富的思考,所有赚钱的方式,都逃不过这3种模式!
去年一次出差路上,在想问题,突然有一个灵感出现在脑海中,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我对财富来源形式的思考。
前后兜兜转转用了四个月才写完,中修改、增减了不少。
这篇文章的用处是帮你看透所有获取财富模式背后的规律本质。
因此,并不涉及获取财富亦或者说赚钱的具体操作以及具体项目。
如果,您觉得看了这篇文章就能够掌握什么赚钱秘术,那么你可关闭这篇文章。
前后兜兜转转用了四个月才写完,中修改、增减了不少。
所以,尽可能的通俗易懂的展现给大家。
至于能够有什么启发、获得全靠各位自己了。
接下来正文开始。
前言
什么是财富,通俗的来说就是钱。
所以下文中所提到的,获取财富其实也可以单纯的理解为赚钱。
至于钱是什么?不需要列举各种经济解释,反正这玩意是好东西。
大家都想要,都在为赚钱奋斗着、煎熬着、努力着、乐此不疲着。
下到老百姓贩夫走卒每日为了几两碎银而绞尽脑汁,上到资本巨鳄为你的菜篮子,而大搞社区团购。
这都是为了赚钱,赚钱没什么不对的,不要羞耻谈赚钱。
为了赚钱,我们很多时候会想搞个什么项目、做点什么生意,更有心大的可能想着做老板。
在职场中的社畜可能想的比较实际,通过升职加薪,兼职个外包,多做几个大单等等来多赚钱。
所有赚钱的路子、点子,不管你是做生意、升职加薪、甚至还是搞金融投资,不管你是正路子还是野路子,千变万化不过是表面具体执行层面。即这些方式的差别无非是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差别。
而这些千变万化的赚钱方式,究其本质无外乎这三种:价值交换、剥削、掠夺。
咱们再把这三个点简化,赚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动作,即把别人口袋里面的钱放到你的口袋。
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个人与个人乃至彼此交叉,只要是赚钱就是这个动作。
那么接下来就来说一说,赚钱方式的本质为什么就这三种。
一.价值交换
什么叫价值?不是你有什么,也不是这东西有多么棒。
价值应该是需求被满足的过程。
比如,老板想招聘个员工做CAD,你会做对于老板而言你就叫有价值。你不会做,哪怕你会造核武器对老板都没有价值。
再比如,你饥渴难耐快死了,此时肉包子和水对你而言就是有价值,亮晶晶的大钻石对你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再回到价值的定义。
什么叫有价值,首先是存在需求,然后是能够提供需求的解决。
而价值交换又是相对的,需求方支付钱,而提供方提供需求的解决。
最后,需求方满足了需求,而需求提供方赚了钱,这就是价值交换。
关于价值交换,是所有社会规则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绝大多数人赚钱方式。
职场出卖劳动力、时间、智力,和路边卖包子油条,甚至红灯区的交易,商业合作等等,都算是价值交换各取所需。
虽然表现形式极多,本质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说价值交换是最常见的?
因为价值交换产生的作用是增量的。
即,无论从需方需求被满足还是供方获得金钱的角度来看,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
这个结果(法律框架之内的)又会推动社会、个人继续前行,从而促进国家发展。
说这话有点大。
简单来说就是价值交换这个模式,参与双方彼此都获得想要的,是双赢。
既然双赢,那么整体的获利是最大的。
但是现在,价值交换出现了变种,如果用语言来概括可能比较抽象,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抖音、今日头条、公众号,我们作为用户,更多时候是需求方,需求是获得快乐、消磨时间等等。
但是,你作为需求方你付钱了吗?
我敢说90%以上的这些用户都是不付钱的白嫖用户,包括在看文章的你。
既然你没付钱,你付出了什么?时间(程序使用时间)和注意力。
你可能会说,这东西有啥值钱。
对于你单个个体而言,你一个人的时间、注意力不值钱。
但是平台手中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亿人的注意力和时间就值钱了。
所以,你作为用户和平台的价值交换,是你作为需方,获取快乐和有意思的信息,你支付的是时间和注意力,而平台供作为需求解决方,提供的是让快乐、爽的信息,从而获得你支付的时间和注意力。
接下来又有两个价值交换体系。
平台上这些有意思、有趣的信息哪里来的?
自媒体、机构等作者搞出来的,他们提供这些信息,而平台给钱,这又形成了一个价值交换。
那么平台的钱,是哪里来的?
平台获取了作为用户的你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就可以吸引商家投放广告,从中赚取利益。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平台为核心,涉及用户、自媒体作者、商家的四元一核心价值交换体系。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羊毛出在牛身上,驴子来干活,猪来买单,猴子来付钱,。
但是不管怎么变,无论是几元几个核心,你仔细一想,其实还是价值交换。
所以,你带着价值交换的眼光去看,你能看透很多东西。
二.剥削
1.剥削的定义
剥削这个词比较哲学,如果要深入理解,那就不免要引经据典。
不过在说剥削与财富的关系之前,还是有必要先把剥削到底是什么意思给说明白。
按照百度上给的两个解释太抽象。
所以把百度上的解释优化一下,就是创造财富过程中的分配不平均。
用常见存在剥削的雇佣关系来解释。
比如,你作为员工,创造了100块钱的价值,扣除成本10块,再扣掉给你10块工资,剩下的80块就是老板的,这个叫剩余价值。
可是,这100块钱价值创造出来的全过程,老板并没有参与,他却拿了80块,这个就是剥削。
而按照人性以及资本的逐利性,所有行为必然会追求利益最大化。
从老板的角度他不甘心只拿80,他想要更多,那么他只有从你的工资以及成本中想办法。
前者是压榨,而后者就属于改进优化。
这种现象很常见。
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和恰当,但是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能领会即可,没必要过渡深究。
2.剥削与赚钱
那么剥削与赚钱又有什么关系?
之前说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赚钱必然是符合价值交换。
从个体角度是如此,你卖一个煎饼给别人,赚3块钱是如此。
从公司组织角度也是如此,公司老板卖给别人一台设备、1万件衣服,赚10万、100万还是如此。
因此,从价值交换的角度来看,差别不过是交换的价值大小的问题。
所以,问题也出现在这里。
单独的个体根据其能力大小提供的价值有限,或许有溢价(后面会说高额的溢价就是掠夺),但是并不会超过太多。
好比说,你撑死了只能创造1万的价值,公司可能会给你2万的工资,但是不可能给你10万的工资,而就算给了你2万的工资,在未来也会逐渐回归到1万,因为公司也会发现,你创造不了对应的价值,那么就会回归到你应有的价值。
再和之前提到的剥削的定义结合起来看。
既然个体产生的价值有上限,而价值交换是基本上是对等的。
那么你的老板他卖给别人一台设备、1万件衣服,赚10万、100万,难道是他这个人产生了这么多价值吗?还是说他这个人值这么多价值吗?
答案肯定不是。
真实的情况是,你的老板他用来参与价值交换的价值,是他手底下员工创造价值的综合。
即所有员工创造的价值汇聚到了老板这里,因此老板有更多的价值用来去参与数额更大交换,而数额更大的交换,某种程度可以等同认为得到钱更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自己做煎饼卖煎饼,这个有上限,撑死一个小时你做30个卖就很牛逼了。
而如果你是老板,手底下有100个人给你做煎饼,那么你一个小时可以有3000个煎饼用来卖。
哪个来钱更快?肯定是后者。
最后你把3000个煎饼卖了,然后分钱绝对不会是按照101个人平均分,而是你占大头,100个人根据当地平均以及行业平均工资来支付。
假设一个煎饼5块钱,员工人均一小时工资20块(月工资3500),那么你把3000个煎饼卖15000,扣除人工2000,你还能拿13000,再扣掉煎饼的成本算2块,你还能赚7000。
你不参与做煎饼,但是你一个小时就能赚做煎饼一个月还多的工资,关键这赚7000还是你一个小时的,如果算到每个月,那更多了。
当然这是理论计算,只为举例,具体情况相似但更复杂。
好,到这里引出两个问题。
其一,你是老板,但是不参与煎饼的制作,最多就是动动嘴、指挥别人干事,凭什么你能够拿别员工多几十甚至上百倍的钱?或者说,一个员工一个月创造5280个煎饼,价值26400,而员工自己拿3500工资,凭什么大头的22900给你这个老板。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大方面入手。
首先,从做事的角度来说,作为老板和员工都是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生物学的意义上都一样。但是,记住但是,虽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整个过程中的意义、作用完全不同。
而就是这个意义、作用决定了其在整个煎饼从制作到最终参与价值交换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重要性。
对于员工而言,把煎饼生产出来就完事,其他就不管。
但生产出来不代表完成了最终的价值交换,而老板做的就是把所有员工生产出来的煎饼,汇聚到一起,最后完成统一的价值交换,其实某种程度也算社会分工的一种。
用人话来说,你做出来的东西再好有啥用?你还得卖得出去把钱赚回来才行。
而后者把钱赚回来是最最关键的。
然后,从资源角度来说,看做煎饼的过程,难道就是员工凭空想,煎饼出来了?
这还要原材料、场地、能源等等一系列的投入。
记住,绝大多数公司的员工来上班,基本上就是人过来,而上班工作所需要的资源(物质资源、隐形资源),都是由公司提供的。
这些东西,是上班工作创造价值的必须,少了就玩不转。
而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有成本的,公司、老板拿出来给你用,其实也要收钱的,只不过是在最后进行价值分配时,老板要收回来。
甚至来说,因为这些东西作为生产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最终价值分配过程中,这些东西搞不好还会有溢价。而这个溢价就是超出其本身的固定价值,而额外的多获取价值。
简单的概括,因为你作为老板投入了成本,而员工没有,所以你可以分配得到更多。
因此,这两个大方面结合剥削的定义和概念。
资本家,亦或者说老板在参与最终价值分配的时候,虽然他们未必参与直接生产。但是因为其发挥的作用、以及投入的成本,让其在生产过程中有更关键的作用,因此最终得到更多分配。
回归到买煎饼。
虽然,你手下员工一个人做煎饼一个月创造26400块钱。但是原材料、厂房、能源税费这些不要钱?把这些堆成山似的煎饼卖出来不要你来操心?
那么这26400里面,员工拿3500,你拿22900,不就说的过去了嘛?更何况,22900里面还有成本和风险呢。
其二,作为老板,如何赚的更多,切入点有哪些?
天下没有老板不想赚更多,关键是怎么赚的问题。
之前提到的人性以及资本的逐利性,所有行为必然会最求利益最大化。
还是继续拿做煎饼来举例。
你想赚更多,你会怎么干?
通过上面的“其一”的分析,基本上你怎么赚钱,怎么最终分配一目了然。
所以,你想多赚钱的切入点无非这么几个。
这里咱们假设你的销售能力极强,生产出来多少你都能卖出去。
首先,多生产煎饼。
原来每个员工一个小时生产30个,现在你让他们每个小时生产31个。
煎饼的成本有两种,一种是投入成本比如能源、原料,这些都随着煎饼生产量增多而增多。
还有一种就是固定成本,比如工资、设备、厂房等等,这个哪怕你只生产1个煎饼都要这么多。
为什么说生产越多成本越低,低不是能源、原料那部分(当然集中采购加大也会降低一些),而是固定成本被平摊降低了,算的是单个产品的账面成本。
因此,这多生产出来的煎饼,除了他需要的投入成本,比如原料能源,其他的固定成本如工资厂房设备,都已经由那之前的30个给承担了。
那么这多生产出来的1个煎饼利润更高,对于你这个老板而言,是纯赚的。
这是多生产煎饼赚钱的基本逻辑,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专业财务我不是太了解,所以就简化来讲,以理解为本,不需要过多去探究专业术语。
具体到实践,如何多生产煎饼,这个办法就多了去了。
之前提到的两点,压榨和改进。
从压榨的角度来说,比如,让员工加班加点通过延长时间支付一定加班费,来多生产煎饼,但不增加厂房、设备投入;又比如,设定更高的考核标准,原来是一个小时30个算合格,现在35个一小时才算合格。这样,除了原料、能源对应增加,其他什么成本都没增加,而煎饼生产的也多了。
再从改进的角度来说,比如投资扩建,多招人、多布置厂房设备,原来一个厂房100个人生产,现在就搞2个厂房300人生产,先期投入了大量成本,但是整体的煎饼的产能上去了;又比如,原来的设备性能、工位设置,通过优化改进,现在生产煎饼的速度提升了,一个小时能够达到35个,同样除了原料、能源对应增加,其他成本没增加,生产的煎饼也多了。
具体的还有很多,大体就这两种切入点。
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因为任何选择其实都是一组投入、产出、风险的选择。
对应的选择,有什么好处、坏处,要什么投入获得什么产出,其实都定好。
如果说几十甚至上半年前,公司、老板以压榨的形式多赚钱相对更多一些,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直接,见效快,且风险相对较低。
而到了最近十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法制健全以及员工的法律意识提升,老板还想以压榨模式来多赚钱,难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于是,到了近几年,大量老板为了提高生产能力同时改善劳资关系,或者说为了吸引人才、亦或者说是为了能够招到人,开始也把部分剩余价值拿出来个员工分享。
方式多种多样,不去赘述,但是其核心在于,通过这种剩余价值的分享,看似自己少拿了,但是掏出部分用来激励,反而能够让员工产生更大的动能产生剩余价值。
3.隐形剥削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剥削这玩意是要当老板才可以的,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其实,剥削并不仅仅在于劳资关系,只要进入到职场那就必然存在剥削。
简而言之,你的领导他可能是个小科长,但是他同样可以剥削你。
你可能会笑了,我又巴结他、不给他送礼,平时好好做事不犯错,他怎么剥削我?
要我说,职场中的剥削,不需要刻意对你做什么,因为职场这种上下级关系天然存在剥削。
结合之前在说剥削时候提到的几点。
其一,在所有生产中,大家从生物学上角度付出的辛劳都一样,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每个人付出价值、重要性会有高低。(这是个动态过程,涉及维度较广)
其二,基于正常的价值交换,想要更多钱,必然要给出更大价值。
其三,个人能力的有限,单个个体独立产生价值有限。
基于这三点,咱们来说说展开职场中管理者(领导、非老板)与员工的剥削又是怎么回事。
因为有之前的基础,所以这一段速度会比较快。
职场中的管理与被管理,在价值角度如何去理解?
很多时候并不是人多力量大,因为人组合起来去干一件事,绝大多数情况会出现1+1<2甚至两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这个时候需要有人进行专门的管理,来统筹、组织、协调。
咱们假设你之前也是员工,能够创造X的价值,现在把你提拔为管理,让你去管10个人,而你的管理能力为M,这个M可以小于1,也可以大于1。
既然你成为了管理,那么你创造的价值就不是X了而是基于你手底下所有员工创造的总和,即你和10个员工创造的价值等于M·ΣX(10个人发挥价值总和,不一定10x)。
如果要理解你个人创造了多少价值,那么这个式子就是(M-1)ΣX。注意,可能为负,可能为正,这点很容易理解。如果管理能力不足那就是负数,管理能力高超,那么这个就是正,也可以理解为带来收益。
而当M=1的时候,这个值为0,并不能说你作为管理者没有带来价值,而是你只是做到了最最基本的。
如果你想要多赚钱,你会怎么做?从这个式子入手。
提升你的管理能力,这也叫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提升整体作用。
但是注意,所谓的管理能力,其实很虚无缥缈,是个主观性极强的东西。
它的实现,需要落在具体客观的事物上。
通俗的理解就是,你管理能力再牛逼,需要有人听,按照你说的来干。
即,管理能力所影响的是人,而你管理能力强,最终产生效果却要在员工身上体现。
比如,因为你管理能力强,经过你的培训,员工素质大大提升,于是单个员工产生的价值X提升了。
又比如,因为你管理能力强,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协同关系提升等等,让10个员工之间相互协作能够大大提升效率,于是10个员工产生的总体价值ΣX提升了。
因此,你和员工作为总体产生的价值M·ΣX得以提升,而你个人产生的价值(M-1)ΣX同样随之水涨船高。
理解透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因为名将善于管理,他能够让有限的兵力、资源发挥出跟大的价值。
这对于君王、老板而言,就等于花同样的成本,赚更多的钱。
理解了上面,再去理解职场中的剥削就好多了。
员工想要多拿工资,多干活即可,老板虽然也剥削,但是也要拿出一部分来安抚你,否则你会跳槽。
作为管理者他想要多拿工资,绝对不是他自己亲自去做员工的事情,而是要通过管理来提升整个团队产生的价值。
而整个团队的价值最终由谁来产出?员工。
这下你理解为什么领导、管理者和员工其本质也是剥削关系了吧?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进行表面概括:领导让员工多干活、多做事,他自己才能多拿钱。
这下就不难看明白什么领导会压着下面多干活,因为你们多干了他的口袋才能多啊。
虽然他不是老板、也不是股东,但是利益决定他必须如此。
因为他需要你们多产出价值,这样有了更多剩余价值,老板才会分一部分给他。
这里提到了领导利益,咱们再略微延展。
为什么领导会对那些听话的、拍马屁的、送礼的有好感?
本质上,这些行为其实都利于他的个人利于,注意是个人利益(想要理解这个,就要围绕领导的多角色利益归属来分析,这里不做深入)。
那么为什么有的领导不注重那些干活多、干事厉害的呢?
我直接告诉你答案,这些人多干事、多干活产生的剩余价值经过层层分配,最后落在领导头上微乎其微(根子是在制度的问题)。
而那些拍马屁、送礼的,却是直接给到领导,没有经过层层分配。
所以,领导心理有本明账,基于利益人家知道孰重孰轻。
4.剥削与价值交换成本
有句话这样说的,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这个其实也是供求中一种关系体现,大家都理解,我就不解释了。
独立个体产生的价值想要单于交换,如果是对于独立个体价格还好说。
咱么还是拿煎饼举例。
小摊贩做一个煎饼,卖给一个人,那就是5块钱。
如果一个公司想要10000个煎饼,他怎么获得?
绝大多数人可能想到,那就找几十个几百个小摊贩,让他们做呗。
之前讲了,假设一个小摊贩一个小时30个,一天不吃不喝干8个小时,撑死不过240个。
要满足10000个的需求,起码要50个人。
去找50个做煎饼的来收购、谈价格、运输,这本身就有成本。
但是,如果现在出来2~3个人,分别和你说他能给你送来1000或者几千煎饼,那么你是不是更省事了?
不用直接面对更多小贩,而只需要面对这几个人即可?
即,你把原来50次交易,缩减为几次,那么你是否愿意支付一定溢价?
只要有一定商业智慧,都是会愿意支付的。
而这一点,其实有资源整合的意思在其中。
说资源整合,搞资源整合的人,他自己没有资源,但是他知道哪里有资源,以及知道哪里需要资源。
但是这个资源又比较散乱,于是把他资源整合起来,然后打包一起拿去与需要资源的人进行谈判。
当这样的模式成功之后,搞资源整合的人,左手有了大量资源,右手有了需方的渠道。
因有大量资源在手,解决需方的一揽子问题,因此可以获得高额溢价,这点和之前分析职场管理者与老板存在的剥削关系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
又因为有需方的需求,且量极大,他反而可以以此来与提供资源的个体进行谈判,以此要求降低价格,否在就不带他玩。
这就构成了对持有资源个体的剥削,而这一层,又有点像老板对员工的剥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二道贩子,他自己啥都没有,却能够赚钱。
举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商业广告投放。
其本质就是,商家想让顾客知道自己的产品。
但是商家不可能挨家挨户、一对一的去对客户进行广告投放,面向群体越多的越不可能。
比如,你做日用快销,难道你会到小区里面挨家挨户说你的东西好?
且不说有没有效,光这样的操作效率就极低,因为你的养大量的人员。
现在,有个人,他说他有10个微信号,里面都加满了,一共3~5万人,可以帮你发给朋友圈推广一下,但是得收钱。
你干不干?换我肯定干。
你一次操作,完成了3~5万人的广告投放,效率绝对比你登门拜访、发传单之类的一对一强的多。
这就是一个现在可行的小项目,尤其适合做本地。
现在很多线下关注公众号(多是本地吃喝玩乐、民生信息方面)、关注朋友圈送东西,多半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变现。
三.掠夺
前面提到的两种财富的由来,对于社会算是正向推进。
从根子上来说,价值交换是额外创造了价值,满足了彼此的需求。
剥削,其实是一种建立在价值交换基础上的财富分配模式而已,根子也是满足了彼此需求,只不过在这分配的时候未必能够做到大家都满意。
这里额外说一句,只要存在雇佣关系,剥削必然存在,永远没有让剥削与被剥削一方满意的分配方式(注意,这句话是动态发展的看,不是静态的,满意与不满意是不断变换转换的)
现在说的掠夺和价值交换以及剥削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财富由来或者说赚钱模式。
因为这个掠夺,不创造额外价值,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内涵都是如此。
1.掠夺的定义
打个比方,如果说价值交换,你有2个糖,我有2个玩具,咱们彼此交换,皆大欢喜。
而剥削就是,搬砖有10个糖,我带你还有另外4个人去搬砖,最后事情你们干了,但是我提供信息以及管理你们,最后你们每个人分了4个糖,我独得6个,这就是剥削。
那么掠夺就是,我把你有的糖尽可能的搞过来,然后什么都不给你。
从博弈论的概念来说,价值交换和剥削其实都是正和博弈,而掠夺就是完完全全的零和博弈,更多是负和博弈。
咱们生活中常见的掠夺有很多种,不乏包装各种高大上形式的东西出现。但是本质都逃脱不了上面对掠夺的解释的定义。
2.常见的掠夺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最浅显的,赌博。
因为家庭关系,我个人是极度厌恶反感赌博。因为赌博桌上打来打去,不创造额外价值,输家数钱,赢家赢的钱来源于输家,还有场地抽水,完完全全是负和博弈。
就连赌王何鸿燊都说过,十赌九输,只要你打的时间长,输钱是必然的,而赢的必然是赌场。
为什么是赌场?因为赌场要抽水,而赌场抽水这个动作其实就是价值交换,他提供场地、服务。
但是对于赌客而言,进入赌场他们的赌资是固定的,每一轮下来,有输有赢,赌场抽取一定提成后,赌客的总体赌资少了,其实平摊到每个人头上都是输。
只要这个赌局持续的时间够长,那么赌客的赌资必定全部会进入赌场的口袋。
这也是为什么说久赌必输。
或者换个角度,你去赌,你觉得自己会赢,而其他几个和你赌的也觉得自己会赢。
那么这就很尴尬了,谁来输钱?
再高级一点,各种骗术。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完全的巧取豪夺,给你希望,然后把你的钱榨干过来,甚至还让你背上负债。
刨除情感,其本质还是负和博弈,因为骗子骗你的时候他也有一定成本。
再升高一点,股市期货。
这个怎么说呢,虽然我讨厌赌博,但是我却玩股票而且还有点迷。但是股市的其实和赌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就连我平时和朋友称呼股市都戏称其为“赌场”。
按照经济学上的观点,股市发挥的作用是为了企业提供一个募集资金用于经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财富升值的途径。
这个符合价值交换。
因此从行为本身来看,不过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资金相互来回串,而交易所亦或者证券公司收取一定费用,属于负和博弈。
因为还是那句话,只要交易持续时间长且频次足够高必定这个手续费会越积越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股市和赌场没区别,但是如果把股市作为一个局部,视角升高到经济活动的全局。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拿到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带动公司促进社会发展,捎带着使得股票价值升高,投资者获得回报,这就是一个正和博弈。(当然发行股票亏损也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这点包括期货也差不多。
这颇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即他的作用本身不在于股市之内,而在于股市之外。
当然,如果用这个视角辩证的去看赌场,也能说赌场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在全局视角上是整合博弈。
这点也是国外搞赌场合法化的一个重要理由。
那要这样说,骗子骗人的过程他投入了成本也还创造了GDP呢。
但是这玩意能类比吗?
总不能说,因为骗子骗人过程他要消费、会创造GDP,咱们可以把骗人合法化,这叫偷换概念、扯J8蛋。
继续唠股市。
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性逐利的贪婪,股市还衍生出了它另外一种“功能”。
投机!
到了这个程度,财富已经从原来的价值交换转变成了掠夺。
庄家、大资金提前布局,拉高股价,然后在高位上释放各种利好,诱导其他散户入场,把自己原来的廉价筹码用高价收割散户,完成价值交换(没错买卖就是价值交换,只不过这里主力支付的是虚假的有可能再涨的期望,而散户要掏出的是真金白银)最后撒手不管任由股价随风飘摇。
这表面上看不过是细节操作,但是看到本质,当庄家、大资金与中小投资者在高位完成筹码交换的那一刻,其实就是把中小投资者手中的钱,圈到了自己口袋里。
为什么说这个高级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个比骗术高级呢?
因为有这么四点。
其一,基于市场之下,大部分操作都合法(当然不排除有恶意操纵股价的嫌疑)
其二,在股价下跌之前,对于想掏钱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前景美好有预期。这一点和骗术一样。很多骗术其实也是如此,画大饼,展示美好预期,比如重金求子之类的。
其三,筹码的作用。骗术到最后,你钱没了,啥都没捞到。但是股市你高位买入,虽然后面大跌,但是你手里面还有筹码,看上去给了你一种错觉,即手上你还拿着点东西,只不过多花钱而已,在心理上,绝对是比被骗更好受。试问,你被骗子骗10000块,和你在股市炒股投资亏10000块,那个你更不爽?绝对是前者。
其四,前景期望。被骗子骗了,你大概率是啥都要不回来,但是股市你亏了,只要你没割肉,还有筹码,账面就是浮亏,未来股票还有涨起来的机会,这就是切切实实的期望存在。只不过花点时间而已。
基于这几点,你被骗子骗了,下次你绝对不希望再被骗,人之常情嘛。
但是如果你在股市亏了钱,你大概率是不会说不玩了,你还会继续在股市里战斗,因为你账户里面只要没退市,就还有回本的可能。
关于写到这里,关于股市其实我还有其他的思考,比较杂乱,今后找机会再展开给大家说说。
上面的三种掠夺,其实有个共同点,即掠夺的对象是钱。
但是实际情况,这种掠夺相对还是少,如果把视角放大,结合价值交换来看,更多时候掠夺与金钱,其实某种程度是间接的关系。
这里大家要搞清楚,财富和钱的关系,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即钱=财富,但是财富≠钱。
因为财富的定义中,不单单包括钱这一项,还有比如资源、资产、人脉、智力等等一系列东西。
而价值交换的前提,是你得有价值然后才能进行交换,所以,将视角放大之后,掠夺对象更多是基于资源、资产、人脉、智力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而这种掠夺方式,从过程来看,未必真的掠夺了别人的什么东西,即别人自己的资源、资产、人脉、智力等等没少,但是最后的效果,实质上却也是一种资格的掠夺!
想要理解这个,还是举几个例子。
首先说卖东西的例子。
咱们现在属于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你想要的(前提是你支付的起)基本上都能满足你。
所以,从消费者、生产者的角度来说,几乎说有的商品长期最终结果必然是供大于求。
对于绝大多数正常能够生产合格产品的生产者而言,他们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产品好不好,而是能不能卖出去。这点创业的朋友都深有感触。
因此,如何解决销售渠道问题就是关键之一。
面对饱和的市场,各种各样的竞品,如何杀出一条血路,让自己的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原来的市场份额别人的,市场就这么大,你想要别人就得少,所以你抢占的,都是别人原来拥有的。
抢占试产份额,这个动作,就是一种掠夺,当然更多人把这个叫做竞争,也没毛病。
而说这个叫做资格掠夺,因为当你有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就等于立住了脚,才会因为这个这属于你市场份额的存在,有用一些附加的东西,比如话语权、定价权等等。
要是你就是商品好,却没有市场份额,那你啥都不算。
继续说一个更隐形的资格掠夺。
你们单位上面空了一个职位,你想要,你同事也想要。
你细细思量比较一番后得知,你同事各方面都比你强,胜你的概率极大。
这个时候,你开动脑筋,用尽手段,比如和领导搞好关系、提升个人能力、收集黑材料搞歪门邪道等等。
最后,你胜出的可能性,比较之前提升了不少,最后你胜出了,获得了职位。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资格掠夺的过程,可能有朋友看了还是觉得,这个不也是竞争吗?怎么到你嘴里还是掠夺?
这种竞争,胜出的非此即彼,因此你胜出的概率是A,那么对方胜出的概率就是1-A,两者加起来,不可能大于1。绝对不会说,就你们两个竞争,他胜出的概率是90%,你胜出的概率是95%,那么多出来的85%怎么来的?说不通啊。
因此,在提高你胜出概率A的同事,对方的胜出概率也必然在缩小。
所以说,你用尽努力提高的那一部分胜出的概率,其实就来源于对方那部分,变相的可以理解为,你把别人胜出的概率掠夺过来一部分。
职场中是如此,高考更是如此。
划线录档,就这么多人,分数达到了排序只取头上几个。
你想要上榜,多一分就把其他人都给压了下去,而你上去必然有人下来,那么他原来的资格就被你给掠夺走了,只不过这个掠夺完全合法。
因此,通过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这种资格掠夺,更常见于生活中,表面上看是大家你情我愿的竞争关系。
但是,最终到了兑现的时候,其实都是针对对方获取一样东西的资格进行掠夺,即原本有可能属于你的,但是现在把这件东西属于你的资格给合理掠夺了,断绝你拥有的可能。
尤其是对于后来者,这种竞争关系中的掠夺感知尤为明显。
3.隐性掠夺
什么叫隐性掠夺?
首先是感知上。
比如说,咱们之前说的赌博、骗术(真相大白之前)、股市,都算是隐性掠夺,因为你身处其中并没有感觉到在抢夺的你的钱。
又比如,抢劫、侵略、历朝历代的横征暴敛、抄家等等,是显性掠夺,因为这就是明抢,告诉你也不怕。
即,你是否直接感知到对方正在掠夺你。
其次,是方式、手段上。
这个就五花八门了,虽然核心本质都是掠夺,但是外化出来,还是可以进行细分的。
比如,直接抢、抢掠等等,在感知上是显性的、手段上却是暴力的、被掠夺对象感情上必定是抗拒的。
又比如,赌博、股票,在感知上是隐性的、手段上是温和的、被掠夺对象却是呈现分化,有喜有悲。
除开这些比较特殊的,咱们生活中掠夺,尤其是隐性掠夺的例子其实还是不少。
比如说,这个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隐性的合法掠夺,当然在我看来就是掠夺。
一瓶水1块钱,但是我用胡里花哨的话术忽悠你,让你掏了10块钱。
你为此这1块钱的水,支付额外支付了9块钱,这个其实也算是掠夺。
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合法的,毕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也没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
而这种事情,出现在各种高消费、高档、具有垄断性质的场所。
比如KTV、会所、火车小推车。
前年被诟病的上海某游乐园内不允许外带食品,而变相迫使游客在内消费高价食品(我不说你们都知道是谁),就是一种披着价值交换外衣的掠夺,但是他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这到哪说理去。
只不过基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之下,他让原本平衡的供需关系被畸形化,使得价格变得异常离谱。
所以,到这里,可以把掠夺的定义稍微调整一下,或者说如何给合法掠夺下个定义。
合法状态下,利用各种手段,从对方手中获取超过对方本应当支付的。
这里有四个关键点。
其一,合法。
其二,手段上多样性,这个各凭本事。
其三,要超过对方本应该支付的。其四,整个过程依然还是符合价值交换。
所以,所谓掠夺,尤其是合法掠夺,可以通俗的说,就是让你花更多冤枉钱买同一个东西。
但是,只不是真冤枉还是活该,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说一个我自己差点被合法掠夺的经历。
我前几年买车,4S店开价21万,我磨了一个多小时,磨到了19.8万,实在磨不下去了,而且对方也不愿意降价,我就签了合同,交2000定金,而且还为我能够省下1.2万开心。
当天晚上请客吃饭,叫了一伙朋友,酒足饭饱之后,有朋友把我拉到一边,给我推荐了个做汽车贸易的人,让我联系他问问价格,看有没有猫腻。
果然,电话一打,周边4S店可以拿到同款18.5万的价格,比我这个还少1.4万。
当时,我就很不爽了,觉得自己被人骗了1.4万。
我拿着这个价格找4S点,让他降价,不降价定金就不要了,去别地买,反正依然省钱。
最后,4S点给我又让了1.2万,还送了一堆东西。
结合我自己的例子,在反过来看之前对合法掠夺下的定义。
首先,4S店报价是合法的,他的销售过程也是合法的,哪怕就是我压价之后,他也没搞花活藏其他东西。
其次,手段上,4S店利用了各种销售话术、信息差等等制造了我对这台车的价格感知,让我认为这个车就是19.8万。当然如何遇到个更厉害的,说不定我连19.8万都不止。
而后,超额支付,很显然,相比起之后我找到18.5万的车,这中间1.4万就是对方让我超额支付的。
最后,假设我依然傻傻的按照19.8万买了,我不过是多花了1.4万,但是我却有了一台车,所以还是符合价值交换的。
所以说为什么好的销售特别吃香。
很多人只看到了一点,认为好的销售特别能把东西卖出去。
但是,好的销售不光能把东西卖出去,而且还能把价格合情合理的卖的更高。
两相比较,你觉得那个能赚的更多?
4.一种变相的掠夺形式
之前说了很多关于掠夺的东西,但归根结底,矛盾是在掠夺者与被掠夺者,即一个掏钱、一个拿钱出来者之间的矛盾。
但我打开朋友圈看到一条广告,突然顿悟,其实除了上面这种掠夺,还有一种掠夺也挺有意思,所以我称之为变相掠夺。
当然,这种变相掠夺也符合价值交换,只不过他掠夺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之前是针对掏钱者,但是变相掠夺的针对的是原有掠夺关系中,那个拿钱、收钱的。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知识付费的广告,原价999的课程,他只要9.9。
用户看到了,掏9.9购买原来要999的课程,可以说是赚了大便宜,这是价值交换。
卖知识付费的,每卖一份,就让这些有需求可能会去买999课程的人少了一个(当然不排除,因为9.9价格低廉让原本看到999就却步之人重新又了购买欲望)。
那么这样是不是可以认为,原创课程的人他少卖了一份。
而这个少买的就是被卖知识付费的给掠夺了。
这就是一种寄生性的掠夺。
他通过掠夺那些提供价值一方为别人提供的价值,而后用来给别人进行价值交换,以此来达到吸血的目的。
价值交换是符合的,但是掠夺却是针对另一方。
这种方式,常见于一些违法行为,比如利用职务之便、销售中的飞单、倒腾假货、职场中抢占别人的功劳的等等都是属于这种掠夺。
四.学以致用
说了价值交换、剥削、掠夺太多概念性的东西,相信大家最想知道的事如何运用,亦或者说如何通过这些去发财。
严格来说,这些东西是底层的本质或者核心,而如果落实到具体的外化,那么衍生出来的东西就千变万化。
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中,有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在《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两句话,顺着理解和反着理解,可以看做辩证法的运用。
即,底层的、核心的、本质的真理或者说客观规律,会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世间百态。而所有的世间万物的表达形式,纵然千奇百怪、纷繁复杂,追根溯源其实核心的东西就那么即几点。
个人认为,价值交换、剥削、掠夺之于各种各样的赚钱方法就是如此的关系,而赚钱方法再变化,也不会跳脱出这三个。
所以,具体的项目,我给不到你们,但是透过这三点开拓思路,让大家在现有的生活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略作调整之后,发挥更大效用、效果,这点还是做得到的。
很多人觉得,生活不如意,干的事情不行,想要换、想要改变、想要从头再来。
有干劲、想改变很好,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改变并不是你把现在的事情停了不干,亦或者要换个环境之类的。
因为如此,成本极大,且未来新的环境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你怎么知道你换过之后就可以?你怎么确定你不换的话继续做就不行?
比如,有些朋友和领导关系不好亦或者在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于是就想跳槽换个人际关系相对轻松的地方。
要我说,你这不去思考内因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就去换环境,到事后不过是从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换到另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
有个小故事是这样说的。
乌鸦被嫌弃了,于是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又被嫌弃的,然后又搬家,结果还是被嫌弃了。
于是,乌鸦向老天抱怨自己命不好,总是被嫌弃。
老天就说了,你被嫌弃,不是你命不好,是你天天瞎几把鬼叫,人家能不烦吗?
说这些,想说明一点。
所谓的改变,想要发挥作用,切入点不需要很大,贴近实际、稍稍微调,且坚持下去,就能够看到效果。这一点不但适用生活学习,赚钱也是如此。
而那种大的人生战略、方向调整,可能几年、十几年一次都不得了了。
你想要那种立马见效的比如立马暴富,不是没有,多伴有副作用。
而之所以要大费周章的讲价值交换、剥削、掠夺,其实最后的切入点就是如何改变,或者说给我们提供方向,去改变什么。
1.基于价值交换主要与次要的矛盾
在第一点的价值交换中提到,所有赚钱的路子中,哪怕是骗子,价值交换必然贯穿其中,不可或缺。
如果一场交易、一件事,从中看不到任何价值交换,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当然价值的体现有多种多样。
想要参与价值交换,持有一定价值无论是自己的或者资整合都可以。
想要通过价值交换获取更多的钱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升持有的价值。
以上,是废话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不去赘述。
那么,如何通过对现有进行改变获取更多的价值?亦或者用于交换,亦或者提升自身价值?
答案很简单,就两点,减法之后作加法,分散之后做聚焦。
想要理解这两点,先要独立的看,然后在要统一的看,这两点无论你是老板还是个人,都适用。
先来说说什么叫做减法之后做加法。
你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别管你愿不愿意、开不开心,都或多或少的提供一些价值,区别在于谁多少少。
同样,做这些事也有一定投入。
因此,对于这些事、投入和产出,你就能发现一个叫投入产出比的东西。
这个在企业管理中是运用非常高频的概念,其实用于个人同样也是如此。
基于这个概念,你会发现,你生活中、职场中很多事情,其实属于投入产出比非常低,而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事情则相较少。
这里的投入,多指时间、精力、智力、金钱等等。
产出则可以是学到的经验、赚到的钱、打通的人脉等等一系列东西。
所以,话到这里聪明的朋友就明白了。
所谓做减法其实就是把那些投入产出比很低的事情给推掉,甚至不做,亦或者让别人做。
这一点,在时间管理四象限(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搜索)中就提到,对于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紧急但又必须做的事,那就尽可能让别人来做。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做减法我想拓展一点,因为做减法不是单纯的减,其中的关系还挺复杂多变的。
即,虽然有些事情的确是投入产出比很低的,但是他确是通往投入产出比高的事情的必由之路,或者前提条件,对于这些事你不但不能减,反而还要用心做好。
打个比方来说,你想学技术就拜了个师父,但是师傅让你天天就是打扫卫生泡茶,这就是低投入产出比的事情。
从顺序上来说,你先干这个事,然后师父高兴了,觉得你人不错,于是就开始教你技术,即投入产出比高的事。
因此打扫卫生端茶递水就是学技术的必经之路。
再打个比方说,你想做个大单子,但是别人不给你,又不想把话说死,于是就给了你一个不痛不痒的小单子,甚至给你一个做了一定亏损的单子,这就是投入产出比低的事情。
但是,有不少老板却做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就是看明白,想要做大单子,这些小单甚至亏本单就是一个必经之路,不能少,甚至还得用心做好,这样未来才有机会做大单。
对于这些不可少的低投入产出事情的关键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在于做他过程。
这就是我在分析《资治通鉴》中经常提到的概念。
有些事情你做的结果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你做的过程和态度。
当然,非要较真,那么这类的低投入产出比的事,某种程度他的内核也算高投入产出比,只不过他的产出在别处。
所以看透这一点,再去做减法才不会减错、减偏。
因此,如何做减法就要分两个维度来看了。
其一,这件事的确就是投入产出比极低,且做了未来也没意义,并不是其他事的先决条件,那么立即斩断就是最好选择。
其二,如果这件事是投入产出比极低,且做了未来有意义,是其他高投入产出比事情的先决条件,要做好是必然的,但是并不需要话太多资源做好,同时做减法就要集中对时间做减法。
如何理解,第一点就是字面意思,而第二点得关键在于对时间做减法,这又分为两个方面切入。
单纯的做这个低投入产出比,你把要做好的时间给优化缩短,让你能用更短时间把他做好。
进阶的就是,减少你要做这个低投入产出比事情的持续时间,好比说原来你要做半年、一年,现在你通过其他方式,你做三个月就不用做了。
所以这是两种思维,前者为点的优化,后者是线的优化。
做完减法,把你这些低投入产出比的事情给从你的生活、工作中给优化了出去,这样一来你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不过你要注意的是,此时你的整体价值降低了,因为那些低投入产出比的事情产出的价值相当于你放弃了。
所以,这个时候基于价值交换,你想要提升价值,就应该把有多出来的时间用做加法。
做加法有三个切入点,其中两个在谈到剥削的时候已经提过。
资本家剥削有两种方法,通过增加工作时间、减少员工工资是为一种;通过技术革新增加效率又是一种。
而针对你做加法,这两点同样也是适用。
其一就是,既然这件事情投入产出比高,那么你就多做,相应也会产出额外的价值。
这点你很容易理解,但是这点有个弊病。
高投入产出比的事,产出高是客观,但未必真的就是线性的你投入越多,产出就一定越多。
因为很有可能存在一个边际递减效应,即随着你的投入,越往后他的产出未必也跟着涨,
打个比方说,你投1块钱,原来可以赚2块,于是你加大投入,到你投入10块的时候,每块钱你可以赚1.9,到你投入100块的时候,没块钱你可以赚1.7。而到你投入1000块的时候,可能每块钱你就只能赚1.2。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边际递减,虽然也有产出,但是产出的量已经不符合高投入产出比。
因此,基于这一点,你在加大投入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转折,适可而止,避免出现边际递减。
其二,你可以针对你保留的那些高投入产出比的事情进行再优化。
比如,优化流程、缩短时间,让其投入的减少,进一步增大产出比,同时又为你优化出一大把时间。
再比如,你可以对事情的结果进行优化,原来你能做到的90分,那么是否能够做到更好?
但是注意,这里的优化,又和其一中的通过增加投入来达到效果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的本质是对存量进行增量的投入,用投入来换收入。
而这里的优化,并不一定要增加投入,甚至只是投入极少的一些东西,但是最终优化之后的产出会明显增加。
比如说,工业生产上,对一些工器具、设备的小优化,生产出的产品合格率明显提升。这点搞制造业的朋友们绝对感触颇深。
再比如,个人工作,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所以,这点的本质是对存量进行优化,提升其产出。
其三,新增量。
其一、其二针对的对象都是你手头上现有的事,优化来优化去,也就那样。
而第三种做加法,表面上是多干事,实际上问题在于你干什么事。
所以,到了这个点,你把优化出来的时间做加法提升价值,那么关注点就是找那些新的高投入产出比的事情。
一方面,通过增加新的高投入产出比的事情来整体提升价值。
这一点很好理解,其实就是你把原来低投入产出事给去掉,换成了新的高投入产出的事,本质是替换。
另一方面,为后续新陈代谢做提前铺陈。
这一点要理解透,就要借用毛主席著作《矛盾论》中的思维方式。
以我自己做自媒体的经历来说吧。
一开始做自媒体,每天下班随便写写文章能够赚300块钱,感觉很不错。
于是,下班之后,我就大量投入时间写,并且把玩、休息的时间,也用来写,想通过多写来多赚。
这个就是对低投入进行优化,把时间拿出来增加投入做加法。
你们可以看我头条上发的内容有4000多个,都是这四年半之内写的原创。
中间为了节省时间加速创作,一般会选择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发散灵感,这样下笔选题时,就不用纠结。
这个就是对事情优化,减少投入时间、提升效率。
不过到后来边际递减效应开始明显,投入的多,收入反而没有以前多了。
于是,我又对每天的自媒体工作进行优化,减少投入时间,开始寻找新增量,于是就有《资治通鉴》解读,以及一些专栏。
其实,反观这个过程,我自己也犯了个错。
在当时每天写文就有高收入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局面不会长久,应该要提前寻早新增量,免得到时候再想办法落得被动,但是并没有真的去做。
到后来,意料之中事来了,那个时候再找,就算开始做了,效果也并不算太好,因为时间错过了。
说我自己的经历,有三点值得思考。
首先,从个人全局的角度来看,我们做的事情,有很多,每件事情都能够标注出投入产出比孰高孰低。但是这个角度是静态的。
其次,从个人的动态角度来看,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并不会一直做下去,中间过程会新增、去除很多事情。因为做这些事,且不论你是否愿意,但都是贴合你的实际情况的必然。
最后,再从事情的动态角度来看,你做的每件事,虽然他有个投入产出比,但因为环境、时代的变化,这个投入产出比也必定是在变化的。
短期可能有起伏,比如这个领导重视某个事,那么这个事就算投入产出比高,你多做、做好,领导一高兴就提拔你,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又比如,这个领导退休了,新上来的领导换了种风格,他不重视这个事,那么原来的香饽饽变成倒霉蛋,你做的再好也没用。
但是,长期来看,绝大多数(注意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全部)他的投入产出比都是呈现不断递减(中间可能有反复,趋势不会变),甚至最终消亡。
因此,基于这些才能够看明白为什么寻找新增量是为新陈代谢做铺垫。
举个简单例子,国有企业(不一定是国有,很多企业都有)有些员工,几年、十几年前是技术骨干、挑大梁的,但是现在啥都不是,被边缘化了。
用上面的来解释就是,企业发展是动态的、阶段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他的需求也是变化的。员工某些能力、技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贬值,导致其整体价值降低。当企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模式,这些员工的技能、能力,已经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而他们自己又不随着发展而适时调整自身,把这些人从关键位置拿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抛开人际关系这层的东西,个人能力与企业配适度引发的诸多种种,职场中太常见了,不去深入。
通过上面的内容,聪明如你一眼就看出,破局点其实就是在寻找新增量上。
对于原有的存量,哪怕他的确是高投入比,哪怕你再费尽心思去优化他,长时间维度上,这玩意是在衰减,而你做的优化不过是在延缓衰减而已。
新增量的作用好比,二战盟军搞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齐头并进,一边完蛋了不怕,还有另一边撑着。
说完了“做完减法之后做加法”,现在再来说说什么叫“做完分散之后做聚焦”。
“做完减法之后做加法”的前提是要对现有的优化,减少甚至不做那些低投入产出比的事。
但是现实情况就是,你想如此,未必如愿,你做什么、不做什么,完全是你的领导说了算。
那么基于现实情况下,你想做什么没得选,那么就只有对你这些没得选的事进行优化。
这就是“做完分散之后做聚焦”的第一个维度,存量优化。
首先,把你手头上的事做个梳理,高、低投入产出比,从你自己的角度作个分类。
其次,把这些事情达标或者说合格的最基本的要求搞明白。
写到这一点,聪明如你就明白了。
既然选不了,都要做,那么就把那些低投入产出比的是做到及格,或者说差不多过得去,即可。然后再把时间精力投入在高投入产比的事上。
这么理解大体上没错,不过细节上、认识有些偏颇。
从事情效用上,这么理解没问题。
但是从你与事情结合的微观角度,就有问题了。
个人认为,应该是你做到及格之后,还需要增加多少投入才能够让这个件事从及格线上有明显的增加?
就好比说,你突击复习10天,把一门公共课考了60分及格,这完全足够了。
但这里的问题是,如果你还想提分,需要多投入多少时间去复习?
假设,你想提高到70,需要15天,提高到80需要30天,提高到90需要60天。
是否必要?
所以,最好选择就是,你用10~15天考个60~70就是相对最合适的选择,再多花时间可以,但是不值得了。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这件事是低投入产出比的事,但是你也要达到最低要求的限度上追投入和产出的一个最佳状态。
从全局角度上来说“做完分散之后做聚焦”,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是说那些低投入产出比的事不重要。
因为,这些事你也得做,且又丢不掉,同时它们的存在共同形成了你的价值体系。
分散是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合理配置资源投入,做到相对产出价值最大化,同时又不过分占用时间。
而聚焦,则是把优化的时间投入到相对高投入产出比的事情上。
总体的来看,基于这种思维,你不需要把一件事极致,因为你会顾此失彼。
同样你也不需要把所有事做到极致,因为你没这么多是资源投入。
因此,在全局上做平衡,形成全局利益最大化,那么必然就是全局之内的局部的事情有所牺牲均衡。
继续说“做完分散之后做聚焦”的第二个维度,增量优化。
之前在“做完减法之后做加法”中提到新增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里什么是新增量你自己思考,如何寻找新增量同样你也自己思考。
这里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确定新增量?
简单来说,小标题“做完分散之后做聚焦”其实已经给了回答,聪明如你也理解。
即,通过分散资源投入去尝试,一旦发现高投入产出比的事,就立即聚焦资源干。
一般情况下就是如此。
但是用这条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你是炒股、搞投资、做生意、学习等一系列从0开始起步,不能这样搞。
因为有些事从投入到产出,中间有个过程,且不同的事情他产出也有个先来后到,很有可能某些先快后慢,有些事可能先慢后快。
这点要搞明白事情的性质,以及当前阶段你的需求,然后在基于你的选择,再来做聚焦。
但是,如果你是有一定基础,且是基于原有的进行改变调整,那么这种先分散后聚焦,就是可以看做一种快速尝试,寻找正确方法。
这个方面的例子比较有特点的就是风投投资领域。
有些著名的风投公司会投很多个共同领域赛道的创业公司,这点就是分散。
如果这些里面发展的好了起来,那么就继续增加投入,比如种子轮到天使轮再到什么ABC之类的。这个就是聚焦。
但是,面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公司自身运行情况,风投公司又会给与不同的期限。这就是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其实说实话,对于个人而言寻找新增量用这种分散之后再聚焦的方式,其实并不是太适用。
更多时候,咱们在新增量的情况是先尝试一个,不行再下一个的的线性寻找模式。
因为对你个人而言,并没有办法同时一下搞很多事情,你管不过来。
就算你管过来了,也既有可能造成,所有的事情都搞砸的局面。
还不如先干好当前的,然后再其他的,一样样来。
所以针对个人寻找新增量,某种程度上符合先分散再聚焦,但是对严格意义上的分散(同时的、并行的)而言,是不成立的。
再来说说价值交换人格化。
既然是价值交换,那么就有参与者,最主要的还是人。
从动作行为来看,你给出对方的价值,对方回报以你需要的相应价值。
当然,这个价值,你可以简单的以金钱来理解也没问题。
所以,价值交换的人格化,就有两个方面,意识和需求。
其一,为意识。
价值交换人格化的意识分同样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咱们自己做事情、与人相处,要有这个价值交换的意识。
先不说你能够提供多少,但是最起码你得知道,别人和你相处,你去办事情,不是单纯的去向对方所要。
你的有意识提供价值、有意识真真给出价值。
比如,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种价值的输出。
其次,从人格化的角度培养对方对你的意识。
即,你在连续的价值交换中,让别人认为你这个人懂得且愿意价值交换,他在你身上付出的,将来必定会有回报。
那么别人会愿意和你合作,甚至不用你主动开口,别人就会来找你合作。
李嘉诚就这样说,为什么别人愿意找他做生意,因为他别比人少拿一份利,多让一份利给别人。
这个其实就是价值交换中的让利,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和李嘉诚合作,能够赚更多。
而李嘉诚在其中表现的就是,会让利的人格,这样别人自然愿意和他合作。
这两个方面就如同一个循环,你这方面的意识越强,越会加强你的价值交换人格,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而你又继续在合作中践行价值交换。
于是,你价值交换的次数多了、规模大,你得到的就越来越多。
其二,为需求。
价值交换人格化中的需求,同样也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就是咱们自己能够给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之前说了,价值的高低建立在是否存在需求上,如果没有需求,那么价值不存在。
因此,谈价值交换人格化在第一要务是让别人知道咱们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
通常情况下,人际关系之中都会考虑到与对方相处会给自身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某种技术、某种人脉、某种知识等等。
展现这些,对方才能够判断,对他是否有利,而后再结合咱们的价值交换意识,对方才会决定是否要深入发展。
其次就是别人需要什么价值,我们能否进行感知?
而我们自身的价值交换意识中,除了主动进行角质交换之外,感知对方需要什么,更重要。
打个比方,我们自己有价值交换的意识,就像给你一把机关枪,到处扫射,虽然威力大,但是未必打的准。
如果,你具备感知对方需要什么的能力,或者说你能感知到对方需要什么,这就像给你的机关枪装了雷达,这下你就能精准瞄准。《红海行动》里面那个打导弹的密集阵近防炮见过吧,那玩意说简单点就是装了雷达的机关枪。
在感知对方需要什么之后,咱们再去进行价值交换,那就事半功倍了。
因此两项结合起来,最终形成的效果就是一句话。
与你这个人相处、合作、共事,会给对方带来他自己想要的好处。
一旦形成了这个,就算是形成了你这个人具有价值交换意义的人格了。
2.基于剥削关系的合作与对立
之前的内容说了,剥削必然存在,只是区别以什么方式进行剥削。
既然要学以致用,普通人能否通过剥削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亦或者说多赚钱?
答案依然是可以的。
这个问题,如果从老板、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他们想要多赚钱,来源于底层、基层员工更多的产出。
那么切入点其实无非就是,如何让他们多产出的管理问题。
具体的操作无非就是各种激励、挂钩、技术改进等等,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让渡部分利益,确保劳资关系不出现更大的矛盾。
这个没啥好说的。
但是剥削的过程中,老板、领导却要注意这三个点。
其一,在管理中要尽可能的运用到第四大点中的第一点的价值交换意识。
其二,不要压榨式的剥削,需要将老板、领导的目标与对方的利益进行挂钩,即让对方感觉到,干这件事不是为了老板、领导,而是为了他自己。达到这点,干事就主动积极了,到时候老板、领导的主要关注点就不是做具体的事,而是找更合适的人不断进行替换。
其三,剥削的目的是为了产出更多,因此要极力避免负责产出的员工反过来钳制老板、领导,形成以技挟上、以人挟上的局面。老板、领导不是为某些员工打工,大家可以分利,但是关系不能倒置。出现这种情况,关系已经畸形了。务必做到没有哪个员工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从员工的角度,是否也可以用剥削来实现多赚钱?
严格来说,是不可以,但是咱们把思路改变一下,就可以了。
之前说了剥削的定义,是一种分配方式,负责主要产出的,只拿分配的小部分,而不负责产出的,却拿大头。
把这个概念进行简化或者转化就是,把别人产出的拿过来,然后给别人一点点。
但是,如果把价值交换意识带入进去,那么对于个体而言,不可能运用的剥削会发生转变,并界定在剥削与价值交换之间,最终变的可用。
单纯的看老板、领导剥削,在剥削过程中,他们拿走了员工的产出。
注意,这个员工的产出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是最终都是他们需要用来参与价值交换的。
而他们给员工的却是极其单一,即工资薪酬,或者说钱。
所以,个人运用剥削的切入点,就这三个方面。
其一,你拿什么。
其二,你给什么。
其三,别人凭什么给你?
多样化针对的给与,让对方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你获得价值最大化。
在剥削的过程中, 其实是单一了的标准,并没有对应的极致平衡,
而在人的剥削中,对方给你不一定是他在乎的,在他那里未必能够价值对大化,而是在你这里可以,因此在你这里产生的最大价值,那么就是相当于你的剥削或者说额外价值
那么实现这一点就是将别人引入到你的价值体系中,让其成为你价值体系中的一环。
这个说小了,就是找别人帮忙。
说大了,就是你和别人合作,共同做一件事起到强强联合1+1 >2的效果。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中的一部分,请比自己厉害的人来做,你不是老板、领导依然可以。
我看过很多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来,如果自己不会,那就从头开始再学。
其本意很好,但是执行起来这么搞,反而会搞的学又浪费了时间,事情也没干好,机会也错过了。
比如说,单位里面领导让你做个PPT,你不会,但是又要你做,你怎么办?
撂挑子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去学咯。
但是,就两天时间,你学得来吗?
那么方法就有两种,一个是找别人帮你做,另一个是到网上买。
后者自不必多说,而前者如果你能够找到同事愿意帮你做,那么你其实就达成了上面的说法。
最后你给同事的不过是请客吃一顿发,加一个小人情。
整体的看下来,同事给与的并不是价值最大的东西,但是相对你而言是你当下最需要。
而在整个交换过程中,你给出的同样也不是他最需要的。
因此,在相对于你的得到与付出,与他的得到与付出,毫无意义问你是占了大便宜,把这个看做一种剥削,或许过了,但是也沾点边。
这是个人主动的去“剥削”别人,让别人的价值为自己所用。
3.基于掠夺的识别与自我防范
前面讲了,掠夺是零和甚至负和博弈,参与进去所分配的利益,更多是参与者自身的财富在里面打滚分配,并不产生新的财富。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具有掠夺性质的事情,和骗局没啥区别。
因此,基于掠夺最基本的就是通过识别掠夺来防骗。
尤其是,现在咱们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了保值亦或者为了财富增长,于是就想到搞点投资,那么投什么就最大的问题。
普通人的投资,说来说去就是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等。
突然有天出现了个项目,许诺高额回报,只需要你投钱进去,然后躺赢即可,你且投了个几千进去试试水,结果还真给你回报了,没过几天就回本了。
这个项目可行吗?
判断是否可行,先看法律层面的,但让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层面来判断这种项目。
既然法律层面判断不了,那就判断逻辑层面。
这里的逻辑不是哲学的逻辑,而是商业逻辑,因为任何正常的商业逻辑或者说价值逻辑,其中必然符合价值交换。
即,你想赚别人的钱,那么你就必须付出对应的价值,满足别人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那么,这个项目的价值逻辑是什么?他是如何盈利的?他又提供给别人什么价值?
咱们拿前几年大热到现在如同过街老鼠一般的P2P来举例。
P2P如何盈利?咱们先说正常的。
用户把钱存在P2P那里,P2P平台则拿着这个钱去给别人放贷、投资以此来赚钱。
好像说的过去是吧,但也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如果深究,放贷给谁了?这些人有没有偿还能力?投资了什么项目?这些项目又是什么价值逻辑?
这个能不能理顺,判断这个P2P项目是不是骗局就很重要了。
可惜,绝大多数投资者也是接触不到这个,他们只看得到每天到账的利益。
那么,不正常亦或者违法的P2P是怎么盈利的?
这里要理顺三点,本金、利息、封闭期。
前两个很好理解,后一个封闭期,就是对方开出年化20%的利息,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存在他那3个月或半年不能动,到期之后才把本金利息给你。
所以,这个时间段内就是他拿着你的钱去投资操作的期限,因为到期要兑付。
但是,P2P的性质在于他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流入,哪怕他不需要真去投资,到期之后他只需要拿后面投资者的资金支付给前面的利息就行了。
这就构成了一个资金盘。
所谓,资金盘其实就是用后面新进入的钱,来支付前面人的收益。
因此资金盘形成了一个资金上的等式。
支出方面,前者本金+前者利息
收入方面,后者本金+其他收益。
最终构成,前者本金+前者利息+P2P运营成本+其他开支 = 后者本金+其他收益。
一旦,后面进入这个等式被打破,尤其是后者小于前者,那么就等于资金链断裂,该跑路也快了。
讲实话,几年前我就被P2P坑过,钱不多5000块。
当时要买个路由器,看着有个P2P平台说做活动,存5000送个路由器和移动硬盘,而且还有10%的收益。
结果贪小便宜,用5000买了个路由器和硬盘。
还有一种以掠夺形式存在的骗局,更加隐蔽,那就是各类加盟。
什么叫加盟?
听过的很多,看到也不少,但要说明白花费颇多,所以我就深入浅出的讲一讲。
所谓加盟,就是你给某个品牌方加盟费,然后他全程交你怎么开店赚钱。
但是相应的,你每年要交类似品牌费的东西,然后采购货物必须要在他那里,而且还要经受他监督,一旦违规就罚款。
看前面,好像很美好,别人手把手教你开店,而且还是别人成熟的产品。
毕竟很多人想创业,但是面对极其复杂的过程、流程,以及方方面面的考量,望而却步者不在少数。
现在有人帮你趟平,这不好吗?
对的确很好。
再看后面,虽然有限制,但是只要按照规矩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所以,综合看来,好像还是挺靠谱的。
实际上真的如此?
还是价值逻辑来分析。
首先,毋庸置疑的,品牌公司与加盟商之间的确存在价值交换。
品牌方给了品牌授权、开店服务、培训、商品,而加盟商给了钱。
这里要问的是,加盟商给钱真的是为了这些吗?
咱们有钱,没事搞这些品牌授权、开店服务、培训、商品干嘛?花钱买着玩?
所以,品牌方面给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赚钱的前景,即编制了一个,只要给钱加盟,你就能赚钱的美梦。
而作为加盟商,给品牌方钱的原因这才是真实的你想要的,如果没有这个,鬼会给加盟费。
但是记住,无论是赚钱美梦还是赚钱前景,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当下的美好,给你编制出了一副巨大的蓝图,这个很感性,三言两语就能把你撩拨起来,让你掏钱。
另一种是,未来的检验,即你花钱加盟了之后,是否真的会实现你的梦。
而掠夺的玄机也同样存在与这两种状态里。
第一种自不必多说,品牌商包装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场景,然后提高一系列服务,让你掏钱。看上去是价值交换。
只不过,如果说你除去赚钱美梦之外后,真正提供给你的,绝对是有极高溢价的。
这里就是第一重掠夺。
你想赚钱?你想用我们的东西来赚钱?
行!你先乖乖的给钱,伸头让我们斩一刀。
不过这个算是一催子买卖,收割完了后面工作不做好,是无法连续收割。
作为品牌商他如果想做长久,真把加盟做成一个生意,持续不断的收割掠夺,那么这第一重掠夺下手得轻,且相关服务还要做到体贴入微。
让加盟商觉得,这品牌商的确是用心做事,同时也为今后埋下一个种子。
即,你看我用心给你服务了,但是你赚不了钱,这不能怪我咯。
再说这个第二重掠夺,持续性掠夺。
到了这个程度,就要看是否能够真赚到钱了。
你能赚到钱,才会持续不断的开下去。
你开下去就必须用品牌商提供的货物,如果你用自己的货物,品牌商检查出来就要罚款。
为什么?
因为你用他们的提供的货,必定存在高额溢价,这就是第二重掠夺的关键。
持续不断的让你采购他们的高价货物。
在这个角度看加盟商与品牌商之间的关系,就是品牌商在吸加盟商的血,而且希望能够持续不断的吸血。
这个模式基本上所有搞加盟的品牌商都会用,只不过区别在于这些品牌商是否真的存在双赢共赢,以及落到实处的力度。
不说是搞加盟模式的品牌商都是坏,而是他们的盈利模式,基本上就这两块是大头,第一重收割加盟费,第二重加盟商持续不断的采购高价货物带来的利差。
而这两重利益来源的根源其实就是掠夺,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在说第三重掠夺之前,说个我大学同学A的故事吧。
A毕业时候换了不少工作皆不理想,于是他就进了国内著名某水果加盟品牌商这就就叫X水果吧。
进入X水果后的A的工作就是帮助加盟商开店,以及开拓加盟商。
然后我就见他在微信里面开始各种宣传,比如新店爆满,疯狂出单,一天营收上万。又比如恭喜XXX老板开了什么店,成了什么么代理。又比如发一些励志心灵鸡汤劝人要奋斗、要努力。
我一瞧着TMD好熟悉啊,一股子微商味道。
于是我和A聊聊,算是了解了这个X水果到底是啥玩意。
初次了解认为不过是水果加盟和微商模式的联合创新,感觉也没多大稀奇,就这样。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
另外一个大学同学B和A玩的不错的,信了A的话,花钱开了一个X水果加盟店。
我在朋友圈看到了A发的照片,是B开的店,貌似开业当天还不错,很火爆排队老头老奶奶不少,当天营业额有好几万,末了还有一张B和店员手持一大叠现金的照片。
三个月后,我看A又发照片说恭喜B成为什么什么代理。
我就纳闷B不是开水果的吗?怎么又开成代理了?
于是又和B聊了聊。
这第二次接触算是把这个X水果到底是什么玩意搞明白了。
简单来说就是水果加盟+微商+不算传销的传销+网络水军+洞悉规则的联合创新。
水果加盟自不必多少,这是主体,主要营收的来源。
至于营收的模式,其实和之前提到的第一重掠夺、第二重掠夺完全一致。
就是加盟费+加盟商持续购买供货水果。
之所以是水果,因为这玩意有损耗,而且放时间一长就必定会腐败,尤其是夏天。
这就需要持续不断进货,你水果店都是坏水果谁买?品种少谁来?
说微商,其实就是把微商那套炫、激励、鼓吹也给用上了,没啥稀奇。
哪个朋友圈没一两个微商,他们会做什么一看就知道。
不过这里要插几句话,识别微商靠不靠谱其实就两点。
纯卖货的微商,不发鸡汤、不晒赚钱,姑且能试试,信不信两说。
如果微商,发鸡汤、晒赚钱,必定不靠谱。
再说说这个不算传销的传销。
这就是故事中说道的那个什么什么代理。
之所以说不算传销的传销,因为还要引入一个分销的概念。
这里引用百度上的一张图。
参考百度上的一些解释,传销和分销的区别,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盈利区别。传销盈利来自拉人头的入会费,直销来自低价高卖。
核心的区别在于传销没有商品,而是制造一个虚假的概念给你,直销是卖东西。
而这种层级之间享受分利却是两者共同区别。
我十多年前有个朋友他就是做安利(直销)的,那个时候他还把我拉进去听课,听了不少,不过好在我当时已经开始接触一些诸子百家,稍有独立思维,就没陷进去。
有一次他请我和他安利的老师(上线、上级)吃饭,我就提到了这个东西和传销差不多。
结果就被这个老师给义正言辞的反驳了,我虽然知道其中有差,但是又说不出来说不明白。
那个时候年轻思想深度没有这么深,对毛泽东思想理解还不深入,要放在现在碾压对方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我那个大学同学的例子中,却是一种不算传销的传销了。
至于为什么,因为传销的模式,以及核心在其中都出现了,只不过包装成加盟配套服务来进行美化,而他的本质还是不变的。
A同学发展了B让他做加盟,B交了一笔加盟费,A自然能够分一部分。
在这一层A不过是个客户经理,B也不过是个客户而言,彼此之间关系很单纯。
但是,B成为那什么代理之后,B的角色也从一个品牌加盟商兼职起了客户经理,而他做的事情可不是单纯的卖水果,同时发展现客户也来加盟卖水果。
这是时候B发展出的客户交加盟费B拿一部分,A也有部分,这就是传销的分级模式了。
卖水果这份收益有没有,我忘记了,大概率是有的。
因为这个XX水果价格比较贵,否则拿来收益支撑公司运行与给各级分利?
至于后来这些加盟商如何了,时隔几年后,前段时间我再和我这个大学同学聊了下。
那个时候他已经离职了,他说基本上加盟的90%以上都做不下去要亏本,然后都转为做客户经理开拓新客户来填补自己的亏损。高峰的时候,一个小县城一条街上那个XX水果同时有好几个店,能赚钱都有鬼了。
至于网络水军、洞悉规则。
后者点到为止,不过法律条款上的推敲的更细,在法律上尽可能规避风险,避让加盟商亏钱后责任倒推。
而网络水军,这个XX水果就更厉害了。
找人各大论坛自问自答、吹捧是数不胜数,对创始人进行包装、宣传美化更是常态。
可以这么说,人家出来掠夺割韭菜这么多年没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规避,人家话了大价钱在合同条款上写明白了,入局加盟就是等于在别人制定的框架规则内做事,怎么和人家斗?
所以,如何提高对掠夺的识别和自我防护?
这并不是单纯的说要提高防骗意识。
因为有掠夺性质的事情,很多时候他并不是骗,比如股市他是合法的,但是庄家在制度规则之内行的不也是掠夺散户韭菜之事?
又比如上面讲的加盟,虚高价格把商品服务卖给你,看起来是价值交换,但是多出来的溢价不也是掠夺吗?
当然,这种掠夺更隐蔽,更不容易察觉,同时又包裹着重重外衣,让人看起来“理所应当”。
但是这不应该是理所应当!
提高防骗,其实很简单,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要占便宜,遇到不确定信息,冷静下来多方求证再做决定,基本上绝大多数骗术就能够躲过。
殊不知,有些骗术看起来低级,你一看就识破,可是人家的目的就是在筛选掉你这种能够识破的人,而那些识破不了的,要么就是利欲熏心,要么就是智商有问题,这才是人家的“目标用户。”
曾几何时,年少看《故事会》,看到后面重金求子的广告,我也有过想法。
于是我打电话过去说,我可以帮她的忙,钱可以不要,结果对方骂我有病。
至于那极少数的骗术,或者说你不知道是不是骗术的,记住一点别一股劲把所有家产往里买丢就行了。至于当真遇到了,就当命中注定有一劫吧。
对于掠夺的识别,其实上面在第三大点中就有提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否存在价值交换。
这个很好理解,买卖嘛,你给钱对方给东西。
但是,你要记住,给的这个东西是否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是否是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而不是如同加盟,你要的是赚钱锁所以给加盟费,而人家是拿了加盟费给你一堆设备、服务等等。
这个就是你要的和别人给你,最后无法实现你的目的。
因此,你要明白你这次交易,到底又多少是为了自己的期望或者说欲望买单,谁是因,谁是果。
对方给的东西,是否能够真正的满足你的实际需求。
就好比说这篇文章,为什么我在开头写了,如果你想搞赚钱的项目,这篇文章就不适合你。
因为,我这文章满足不了这个具体的需求。
实际情况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有赚钱的法子,你只要交钱了就告诉你。
那么基本上就是骗子,如果有效,那么他干嘛不自己做?还告诉你。
退一步,自己没时间,就不能请人来干?就算自己是在做不了,不能告诉亲朋好友?
所以,人家是通过告诉你赚钱法子来赚钱。
其二,提供的价格是否虚高或者说溢价太高。
既然是价值交换,那么其中必定存在交换的价格。
正常的价值交换纵然有溢价(当然也有可能会低估),但是不会太过离谱。
就算风投搞投资,本来就1个亿,结果给10个亿,也是因为看好其未来,而不是说风投当傻子伸头出去让创业者来割韭菜。
当然,风投的例子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太过遥远。
我们实际中能够接触到的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了。
想要再这个方面识别掠夺,其实很简单,不过我先说如何作为普通人如何去利用这个方面来进行掠夺提高溢价。
大体有三个方面。
1.信息差
如果你不知道时间,给你一个表,哪怕是错的,你也会将错就错。
但是如果给你两个表,时间不一样的,你就会蒙了。
但是,在价值判断的时候,并不会有这种效果,而是反的,尤其是同一个东西。
在你这里看到要10000,而在别人那里要9000,有你这个10000在,形成了锚,别人就会认为你的更贵,大概率会选择那个9000的。
老话说的,货比三家就是这个意思。
货比三家的过程,不光是比质量,还有比价格,但是归根结底是在比的过程中充分获取信息,消除信息差。
而信息差的存在就为了商家提高溢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因为你不知道,他就可以乱说,乱开价。
就像我之前买车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因为我不知道具体的价格,所以对方给我开出了比别的地方更高的价格,我也差点真付钱了。
至于制造信息差,其实现在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说容易,因为现在各种信息渠道多了、广泛了,你想知道的东西直接上网来都能找的到,对比一下就能消除信息差,尤其是价格方面的。
商家再想从信息差方面制造价格上的不透明越来越难。
尤其是信息差的制造消除更是存在一种不对等的博弈。
制造信息差,商家只能制造自己的信息差,并不能制造一个笼子或网来罩住用户,让他们不知道。
而消除信息差,却是除你之外的商家都在做。
所以局面就变成了这种画风。
你在制造你自己的信息差,不让别人摸到你的底价的同时,你又做各种对行业内的揭露、科普甚至把别人的底价爆出来,对别人、或者行业做信息差的消除。当然别的商家也是如此。
于是乎,市场上,你的信息差壁垒是成了,但是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造成大量真假信息的存在,看似信息多了,信息差消除了,但是带来的效果却是反面的。
这就如给你两个不同时间的表,让你确定现在几点却一头懵逼的局面。
结果就是,他说一种情况,你说一种情况,别人又说另外一种情况,用户反而不知道谁真谁假。
在具体操作上,其实可以这样做。
如果客户有一定了解,消除了一定信息差跑来和你谈。
你别急着否定他这个人,你也别否定他的信息,你可以也给出一些信息,也声称信息真实性来源,通过制造信息,让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差异,来扰乱判断。
就好比那个买汽车给我的销售经理,他就可以说:“讲实话,别人的价格我们也知道一点,但是我们也要赚一点啊是不是。这个价格我们也可以给你,就像上个月,有个客户他看上一台别人买了一周就退的车,我们就便宜了30000。所以不是说不给您便宜,而是我们给您新车,能便宜的空间极其有限。至于其他地方,他给同款车便宜个好几万,还告诉是新车,反正我是心里要打鼓的。”
这也叫把水搅浑,既然客户有的信息差不利我,那就不妨半开诚布公加半掩藏,往里面丢一些内幕以及客户不知道的信息,把水先搅浑、把客户先搞蒙、搞的起疑,把原有不利的信息的效用给弱化了,然后再浑水摸鱼。
这种方法打个比方,你在修摩托车,所有零件都拆下来了,闲杂我丢两个零件进去,你最后组装完发现多出来另两个,虽然你的确正确装完了,但是面对这两个多出来的零件,你会自我怀疑,以为还有零件没有装进去。
往客户原有信息中再丢入信息产生的效果也是如此。
就算不行,也埋个心锚,给其他商家下个绊子。
关于这个,可以看看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写的短篇小说“竹林中”,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到了这个局面,想利用信息差来制造溢价不是不行,只不过从原理的角度而言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维度。
请继续往下看。
2.判断差
信息多了未必是好的,因为真假必定掺杂其中,你不知道哪个是真是假,甚至搞不好每条信息都是半真半假。
所以需要鉴别,但是每条一一鉴别成本又极高,对于普通人而言,信息多未必是好事,因为只有每条都鉴别了才知道那些是真的,但是实际操作上不可能。
所以,信息差被消除,大量信息产生之后,带来的新的问题就是判断差。
面对如此多的、截然相反的信息,你反而不知道判断。
这个在股市里面最常见,每天大盘无非就是涨跌平,但是各路大神大V都会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必定是涨跌平各有。
那么你看了这个大神说明天要涨,那个大V说明天要跌,那么你信哪个?
最后你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不是这个大V说的有道理,而是你觉得这个大V更牛逼,更厉害。
你把大V的厉害牛逼移植到了他所说的话上面。
这也叫服从权威,但是大V所说的话客观上是否真的有道理,你不会去真正思考。
比如现在的网红带货,他们的东西真的好?价格真的优惠?未必。
你也不可能每一个都货比三家,但是这些网红一说买买买的时候,你就付费了。
一方面你没有时间去思考比较。
另一方面因为网红之前各种背书、打造人设,你相信他给你的东西是好的,至于价格只要不是太过离谱,你基本上就会接受。
因此,其中存在较高溢价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这也是为什么商家喜欢找明星代言,一方面是他们有流量,另一方面是利用明星做信用背书,在一方面就是说,你看明星代言一定是好的,那么贵一点是不是就是合理的?
这就是通过外物亦或者更有权威的人来对人的判断施加影响,让人在判断过程中受到与此无关事物的干扰。
这是判断差的一种。
当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这种明星网红代言来干扰我们的判断。
更常见的判断差其实是这一种,即多样化。
打个比方,你去超市买洗发水,海飞丝、飘柔,你怎么选?
价格、功能、包装、品牌等等。
你很容易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调出你想要的。
但是如果海飞丝配一个赠品比如洗面奶,飘柔也配个赠品沐浴露呢,但是彼此价格还是一样。
这下你会纠结了。
这就是常见生活中的通过在增加东西来影响判断,和之前说的往信息里面丢东西影响判断差不多。
这种做法,就是通过做增量,让原有简单的比较判断从单个维度变成多个维度,进而影响判断。
因为单一维度考虑的时候,你只需要专注选个最好的即可。
而多个维度考虑,你有可能顾此失彼,既要考虑这个,又要顾及那个,最后不得不综合考量。
这个思考判断的过程,那些增量起到的作用就是影响判断,一方面抵消自身不足存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增量来消除对比项存在的优势。
比如,现在的手机,讲实话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大部分功能都不需要,但是为什么商家还是要做呢?
这就要涉及到购买场景。
你选择手机,A手机有这些功能,B手机多了一个你不需要功能,但是价格多了一点点,你愿意选哪个呢?绝大多数人会选B,哪怕你不需要。
所以,商家会不断的在自己手机上开发功能。让这贵一点点的价格看起来更合理。
不过呢,这个道理稍微聪明点的人都懂。
于是聪明人都做了,结果就是内卷,你有我有大家有,没有的自然被淘汰,那么有的彼此差距又不先出,造成一种僵持的局面。
最后都咬紧牙关继续往里面加料制造用户判断差来寻求破局。
因此,更聪明的又跳出这个框架,我不和你们玩了,我搞其他路子。
请继续往下看。
3.策略差
我对营销、品牌不是很了解,但是有个概念我却经常在生活中运用,即差异化。
其实用人话来说就是,策略差亦或者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人下菜碟。
既然,制造信息差制造不了,通过增加东西来影响判断又造成内卷竞争环境恶化,那么就玩定位差异化。
继续说手机。
有些商家开新的玩法,即我不再一个产品针对所有用户群体的,因为所有人的需求不同,不可能一个产品能够满足所有用户,当然人民币除外。
那么我就选择针对性的的赛道,开发专门的产品,瞄准专门的用户。
于是乎,现在有了什么旗舰机瞄准高端人群、拍照美颜相机瞄准女性年轻群体、游戏手机瞄准爱玩年轻人、千元机瞄准对价格敏感人群。
更有甚者,针对不同地域的用户开发手机,比如传音搞的N卡N待、超级外放,针对就是非洲人民。
策略差的出现,其实就是回归的关键矛盾,对于次要矛盾搞差不多就行了。
在某个细分中做到最厉害,那么你想要这个最厉害的,是不是可以多掏点钱呢?
而这里的差异化,很有意思。
在大方向下,选择的差异化,别人都走的路我不走,我另辟蹊径。
在具体的内容里,继续选择差异化,这条路里面大家都这样走,我换种走的方式。
两种差异化之下,就是与众不同,但是因为差异化的存在,你不会泯然众人,反而在众人中一眼可见,这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具体到职场以及生活也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了潘石屹的故事,说他毕业后到一个体制内单位工作。
但是他进入单位后没多久就获得单位领导的重用,因为就用到了这种差异化。
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送礼、拍马屁、埋头干事?
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就不叫差异化。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都能想到的,你去做,想要出彩,只有做的得比别人更好,但是这里有竞争太激烈、边际效用递减极其严重。
不是不行,只不过你需要做的前几个才能真正有效果,但是投入却极大。
潘石屹当时发现,因为单位的特性领导去汇报工作要记一大堆数据,领导们又太忙记不住。
于是潘石屹就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帮领导把数据工作弄好。注意这里时大方向的差异化,这里只要稍微有心都能做好,但是因为时代背景以及环境问题,当时这个事潘石屹单位里面没人做,所以这就是一种大方向的差异化。
人家潘石屹厉害的地方不仅仅去做了这个事,而且是用心做。
之前潘石屹没来的时候,领导要数据,都是挨个要。潘石屹来了之后会用心收集整理数据,然后每天、每周做成简报给领导看。
这等于给领导省去了不少时间。
最最关键的是,人家潘石屹根据领导要开会的,提前准备对应数据内容,帮了领导的大忙。于是领导去开会都带着潘石屹,这一下就成了单位红人、领导心腹。
这就是在具体上差异化。
如果让你来做数据工作,可能你用心一点就是做好日报、周报,不会去深度挖掘,更不会说根据领导需求来定向整理。
而想要用心把这个工作做出差异化,就如潘石屹这样,做好日报周报是应该的,把应该的工作提炼出不一样的东西,就是与别人的不同。
这一点,在工作中极其重要,如果你想工作中出彩,一定要记住。
4.暴富可能是否存在?答案是可能!
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最想知道的。
暴富是否存在?答案是可能!
是否对每个人管用?答案是管用!
那么问题来啦,如何才能暴富?应该用什么方法暴富?
这里回到开头,这篇文章不会告诉你任何项目,也不会教你方法。
更多是的告诉你一些相关基础核心的思维上的一些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你最后相信了多少、用到了多少,这个看你自己。
毕竟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把别人口袋的钱放到自己口袋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别人的脑袋里,后者比前者更难。
回到暴富。
什么叫暴富?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所谓的暴富就是一下非常有钱,几乎就是从0到几十万、几百万那种。
但是,真是如此吗?
这里插个外话,推荐你看看毛主席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你看问题的方式会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暴富是结果,一下赚了很多钱。
但是与结果共生的还有前期过程,脱离了前期过程暴富是不可能的。
比如,你去骗钱,你不需要设计话术?不需要提前寻找流量水鱼?不需要有这方面的累积?
比如,你搞个知识付费,你不需要提前打造IP?不需要累积大量内容?不需要打造私域流量?
比如,你搞资源整合、搞空手套白狼,你前期不需要了解市场?不需要大量与人打交道?
哪怕你去赌博,你想爆赚,还不需要练练赌技、练练记牌?
绝大多数我们看到谁谁很有钱的例子,都是最终的别人展现出来的结果,抛开幸存者偏差,你没有看到的是别人前面的付出。
我这是在网上找的图,你把才能换成财富再来看。
绝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红线右边,很有钱的样子,而忽略的红线左边。
而红线左边的时间的却是占大头的,财富增长最后越来越多这一段反而时间不长。
因此,继续回到暴富。
暴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绝对不是一下子就来,而是经过无数累积、沉淀、打磨之后的偶然而已。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失望,觉得我骗了你?
是不是觉得我又要说要努力、要沉下心来做事那一套大道理?
大道理你也知道,你更知道说得对,为什么你过不好?
有句话这样说的,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根子不在道理上,而在与你知道之后又做什么?
很多人听了道理之后,觉得有道理,点个赞、收藏一下、转发一下,然后明天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这样能改变吗?
所以为什么我说推荐大家看看毛主席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知道了之后还要去做、去实践、去身体力行、去知行合一!
用你知道的大道理去真正指导影响你的行为,这个才是关键的!
依然回归到暴富。
在看来上面三万多字的内容后,其实就告诉了你一条暴富的大体路径。
只要你真去按照来做了,基本上都能够富起来,当然富多少另当别论。
所以,暴富是否存在?
答案依然是存在的。
而对于我们而言最关键的该是稍微改变一下看待暴富问题的思维。
第一,意识上需要认识到暴富其实是一个长期过程,他由从0到1、不断积累、不断精进完善、高速成长、最后到一飞冲天等多个过程组成的。
不能一叶障目只看得到其中某个阶段(暴富),而忽略了其他阶段对你所关注阶段的必然存在的客观联系。
第二,什么项目、做什么事来暴富,这些都是通往目标走什么路的问题。不超过法律框架基本没问题,至于道德框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是不管你做什么,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期间必然有一些阶段你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甚至你还会遇到极多困难。
这些情况不是换个事、换个项目就能避免的,而是你选择的所有方法必然会出现这个情况,你躲不了。
所遇到困难、难题、没回报,别怕别急,在意识上得认识到,这个其实也是事物发展的组成的一部分。
第三,具体方法上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一个有用、且适合你的具体的方法。
你看到的别人有用的方法,那是基于对方所有认知综合以及当时的环境所提炼的。
对于你,未必全部适用,注意是未必全部适用,你生搬硬套那就是经验主义,绝对要出事。
但是,方法论可以,因为方法论是产生方法的方法,所以为什么推荐大家看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第三次推荐!!!)
当你看到你做的事,别人成功的方法,要提炼别人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他们这样判断思考的依据又是什么,而不是只看得到别人这么做有效,你也跟着做。
在做的过程,注意方法的优化,你当下做的不好,多想想你做的方法有没有问题,如果你做得好,也得想想有没有方法可以优化。
一切的一切都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最后总结:
抱歉,我没有给你一个具体的暴富的项目,
但是,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够在你目力所及,知道通过眼前的事,改进做事方法,从而更好、更快、更省力的达到你想要的结果这个还是可以的。
只不过我也知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具体的做什么、怎么做的,而对于为什么这么做不感兴趣,对于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思维更是避之不及,甚至觉得这些东西太虚了。
还是那句话,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肉体,而是脑子里的思维。
脑子里思维的差距,不是谁知道更多的方法,而是谁有更厉害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把关注点放在做具体的事情上,比如如何提高自身价值,参与更大的价值交换,如何管更多人的剥削价值为自己所用,如何提高溢价让自己同样一份付出换来更多回报,这些都是具体的事。
至于暴富,那不过是你达到目的之后的捎带手的必然,他不是终点,更不是起点,是你的人生旅途中一个风景而已。
这篇文章大概30000多字,本来打算是收费的,后来想想算了,因为这个算是自己的思考的汇总,有些凌乱,想成体系来写但发现想写的太多、彼此关联交集太多,所以还是免费公布吧。
(排版没怎么用心,将就着吧,以后慢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