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茶院:创业实战真经课

原创:南苑大王 鉴茶院

1、最好与最坏的年代,初创者起于风雨转折

2023年好吗?很多人感觉不好。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4%,大公司尚且如此,小企业更步履维艰。
但2023年不好吗?
汽车赛道卷吧?理想汽车在4月份交付新车25681辆,同比增长516%。
不谈高大上的汽车,没有任何门槛的烧烤,淄博把它做的风声水起。
依靠一首儿歌《小小花园》的爆火,武汉的黄老师一夜涨粉400万,然后连开三场直播吸金200多万元。
她在直播间喜极而泣:一夜赚了10年工资。
大王想跟大家说什么?一个新的时代拍岸而来。

从市场上看,2015年到今天,去杠杆毛衣战,疫情和俄乌,大大小小的企业,该出清的都出清了,该淘汰的基本也淘汰了,空间已经腾出来了。
从技术上看,随着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新技术可以直接改变生意和交付模式,让公司可以做的越来越小,分工变的越来越细。
新的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以人口高质量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技术、新市场、新空间、新思路,这是准备大干一场的节奏。
2024年,新周期正式开始,2023年只是略微有点青黄不接。
也就是说,这是90后代表的年轻人,历史性的一次创业机会,年龄、阅历、积累的已经够了。
也是70、80后甚至更早的创业者,检讨成败得失,进行二次创业的良机。
而这次创业,不像是之前,大家靠激情、勤奋、吃苦就能够成功的,是一次需要从容布局、缜密研究、细致规划、科学推进的模范作业。
因此,大王集合团队多位创业导师、连续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的实操、心得、技巧,推出了《创业实战真经课程》,干货满满,七课谈透。
之前的数篇文章在大王的财富进阶课公布之后,反响强烈,好评满满。

它适合以下3+1类人学习和精研
1,有创业想法年轻人、意向者,及其家属。
2,已经创立企业,希望进行二次提升的企业老板与核心成员。
3,希望从老板角度思考问题,为现在的工作和将来的出路打好基础的优秀人。
当然还有一类人,是家属想创业,你死活拉不住又不知该从何说起的。

创业是人类在和平时代的最高智慧体现,其中的机变、谋略、现实、冷静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大王讲的创业课程,和其他所有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注重先手、规划、成本、庙算。
我们始终要让大家,通过人力和智慧的作用,尽量少花钱、花小钱,避免那些需要卖车卖房喝鸡汤才能得到的经验教训。
烧脑总比烧钱好吧?

这是一个合集,付费的内容将包含7篇,陆续发布。
第一课: 慎重初战!起步定输赢
大王做创业导师和评审委员时,问创业者这个问题,90%以上的创业者,回答都是:
1,我很想做这个事情。
2,觉得上班没意思,发挥不了价值。
3,看到别人、别的公司干这个很赚钱,我也做。

首先说1,绝大多数创业者想做事的时候热血沸腾,打死都要干,认为自己一定能成,相信梦想的力量。
然而现实中,“你想干”和“你能干”完全是两码事,你喜欢互联网,互联网喜欢你吗?
想干是主观意愿,能干是客观现实,人要从主观出发还是客观出发?
所以抱着热情去创业的人死的最快最多,最长6个月,激情没了。
这里头最惨的,是热血沸腾拉了好几个兄弟一起上的,架在空中下不了台,反复在里头贴钱。

再看2“上班没意思”。
“发挥不了价值”的潜台词是,你在公司这个环境下混不好,憋屈压抑,外头又没有好的岗位,干脆自己干得了,还图个舒心。
还有,现在经济条件差,反正也挣不了钱,不如创业试试。
这种创业其实是“被逼”的。那么请问,你在公司这个温室环境都混不好,到外面大风大浪的江湖上,就能混好吗?
A地挣不到钱,和你在B地能挣钱,就能负负得正?

最后是3,别人赚钱自己也上。这不是创业,这是跟风。
大王这些年见过太多的朋友,开什么面包房、咖啡厅、水果店、最近又流行啤酒精酿馆。
还有的,就是去搞燕窝,开健身房,做医美,要去挣有钱人的钱。
一问原因,别人干,挺好,反正自己也需要。她还去“考察了”,觉得自己也行。
别人能干和你能干是两码事,别人能生双胞胎,你天天抱着“考察”,你就能生双胞胎吗?

跟风策略的失误在哪? 你看到的成功,都是不知道死了多少后剩下来的,是幸存者偏差,你光看到1%活着的,你没有看到99%死了的。
你不要光看现在的马云,那对你没有借鉴价值,你要看他创业的时候,死了多少李云牛云。
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起心动念要慎重。

第二个,考察研究要慎重。
人们准备或者想创业时,都愿意也喜欢去“考察”,很多人拿考察结果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其实是一种暗示般的自我加强。
市场调研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不是你走马观花就能看明白的,很多人是从感情角度而不是理性角度去看问题,从客户角度而不从业务角度看问题,从自己擅长的东西,而不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看问题。

一个水果店,你光看到别人门庭若市的表象,没有看到别人在批发市场乃至产地的资源,它可以赊账,你不行。
你光看到别人的店员非常认真,没有看到那就是他偏远地方来的本家侄女,让多加班尽心尽力不会怨言。
你光看到他可以做灯箱广告没什么人来管,你没看到别人家里在这边深耕了几十年。
这还是最近简单的水果店,流程更长的工厂、公司,每个环节几乎都有窍门和竞争力。
很多人思考的深度、广度、长度,远远不够,甚至根本不思考,先砸钱,干了再说。

第三个,具体执行要慎重。
我们大部分创业者,包括一些老板的二次创业,都不喜欢追寻“初战的意义”,而喜欢扩大“初战的规模”。
总是恨不得要把所有能动员的钱投进去,不留余地。
能屯20万的货不屯2万的货。
能租300平的办公室不租80平的,
但是没想到,如果你创不成怎么办?
如果你中间发现了另外好的东西怎么办?
如果你设想的几个钱,没挣到怎么办?
你是继续借钱还是趁此收手?
初战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跑通你的商业模式。
是“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先把“设计一生产一交付一收钱”的这个模式跑通,证明你想的是对的。

一张面膜能赚钱、再试100张的、再试1000张的、再试1万张的、再试10万张的。
每一个数量级,背后都有不同的问题细节,需要挨个克服和弄明白。
在越早期的环节,你越是尽量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把业务流程搞明白,万一跑不通亏了,比如三五万块这种,你也能承受,不会伤筋动骨。
不要上来就满仓杀入,一定是交学费。

就算你过去公司很成功,那也是一样,多少公司的二次创业为什么黄了?进取的PPT做的花里胡哨,全是花钱的东西,防守策略没有。
到目前都还是常青树的人类战略学书籍《孙子兵法》,上来就告诉你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多算胜,少算无胜,何况无算乎?”
想要在计算、谋划、策略、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有个性化方案和解决思路的,欢迎来到大王的财经院。
开拓认知、个性交流、赋能提升

任何的人第一次,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第一次的胜利,将使这种模式成为你未来无数岁月最拿手的标准套路,所以,初战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不败”。
成功的习惯,是最美好的习惯。
敬请期待第二课,《回正!先赚钱再说》。
———————

2、大环境差?并不耽误你赚钱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没赚到钱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大环境不好。
或者下意识的认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是什么事都不能干的时候,要放弃赚大钱的想法。
然而我们在现实却发现身边很多赚大钱的企业和个人,恰恰是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丰田汽车能风靡全球,是1970年代的事情,那时候中东战争油价飙涨,汽车业的大环境很差,但丰田就靠经济型和小排量轿车脱颖而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环境差吧,没上过学的中年妇女陶华碧关掉了自己的餐厅创办了一家调味品公司,这就是后来的老干妈。
当年的直播带货卷吧,多少人在里头?但一个小镇做题家董宇辉,就能靠“腹有诗书气自华”,硬是从后排杀起来,把东方甄选做的蒸蒸日上。

大环境不好反而有利于那些能真正提供价值的创业者和经理人,它帮你把浮沫子撇干净了,助你出清了竞争对手和那些想来蹭车的起哄的,反而给了你一个清爽、安静、排它的环境去挣钱。
本篇,是创业者起步自己的赚钱大计、打工人搞出自己挣钱的副业或第二增长曲线、高绩效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和上马新项目的第二节课程,
核心主旨是“先挣钱再说”,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办大事,以下正文。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看过那些成功的大佬们,在各种新闻上吹嘘自己当年创业时规划的多么牛x,梦想有多么伟大,公司沿着方向一路克服困难,高歌猛进。
大王告诉你,都特么后来编的,包装出来的。
大王看过那么多商业计划书,也投过不少初创企业,再看看后来成功的,和当时PPT上写的,偏的何止十万八千里,差的远了。
马老师绝对想不出今天的阿里是这个样子,他创业的时候,手机都还是翻盖的,带按钮呢。

我们在第一节创业课中讲了“庙算”,庙算在宏观层面是价值和逻辑,在微观层面的落脚点是什么?挣钱。
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你说你有一个伟大梦想,梦想多少钱一斤?
你月底给员工开工资,称两斤半梦想给他,他要吗?
创业者要死,不是梦想不好,也不是环境太差,唯一的原因只有一个,现金流断裂,没钱了。

所以,第一步是什么? 圈定自己的预算,计算自己的生存时间。
一个人创业或者公司上马一个项目,开支是明确固定的,房租多少钱,设备多少钱,人员多少钱,都省不了。
总预算/ 每天消耗量 = 你的生存时间。
请注意,消耗费用通常要上浮30%,因为有很多你无法预测的事情出现,你做个灯箱,被城管罚款,你买的办公家具总是超出预算,你雇个员工,可能6千块搞不定。

很多人创业时,只有一个模糊的预算范围,比如大约花100万就行,比如大约500万封顶,然后等花的超出自己的预算时,犯了添油战术的错误,不断的在里面补钱,越补越多。
假如,你手里有500万,你每天要花5万,那就是你只有100天的生存时间,第101天你要做到什么?当天到手的钱要大于5万,不用再往里面贴钱了。
如果添钱能快速达到这个平衡点,那加一点也无所谓,如果迟迟看不到“奇点”那就是花钱打水漂。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条,现金流必须尽快回正。
现金流回正的时间越短,你的成就感越大,创业成功的概率越高。
第20天起,你开始不再往里贴钱,和第200天起,你开始不再贴钱,那不是10倍,是100倍以上不同难度的故事。
大王为何建议大家用自己的特长去搞第二增长曲线? 你的特长越精深,你的成本越低,你现金流回正的时间越短。
比如你天生就擅长沟通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在家搞了个心理咨询工作室,简直是“零成本创业”,明天第一个客户上门,你开始盈利。
就算你明天没有客户上门,你的模式属于“短时回正”模式,有的是试错空间。

大王为何建议大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和线上模式,让你的营销、获客、成交、交付都能搬到线上?它的爆发力特别快,自能短期获得大量现金流,验证你的模式,缩短你的回正时间。
当然,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终来钱的对象都是客户。
但请注意,有消费能力的人≠客户。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条,筛选和圈定客户,把赚钱的目标分解到客户头上。

这里创业者的失误分为两个层面,
一种,是以为人流量=客流量,觉得外头人来人往,能去别人的店,就一定能来自己店,有能力没意愿的事情的多了。
同样的店,客户在别人店里人来人往为何?都是熟面孔,还办了卡,动不动就促销,你行吗?
客户=有意愿+有能力。
另一种,只看到了需求和能力,而忽略了成交场景。
大王一个北京的朋友,自己喜欢做西点面包,搬到一个高档社区后,她发现附近竟然没有面包房耶。
然口就找邻居问,哎如果我开个面包房,你到时过来买吗,买啊。当然,
问小区里玩的小朋友,你们爱吃蛋糕吗?爱吃。旁边有蛋糕店,你去吗?去。
又找朋友问,你们说我开个饼屋怎么样,在xxx小区。朋友说哎呀,那里可是高档社区,一准行!
然后又拍胸脯,我们公司下午茶,就搁你这买饼干。
一番“调研下来”,没毛病啊,到处是客户,画像是谁?附近6公里的高净值人群、孩子、写字楼白领等,干。
大张旗鼓的创业,租房子买装备,连烤箱都是进口的,开业了。
然后就发现,说好的邻居不来了,朋友们支持也寥寥,生意很惨淡。
原来,这个小区的业主都是早上6点多出门晚上9点多才回,那会都打烊了,谁买面包啊,这里的小朋友,都是保姆带的,谁去垫钱买蛋糕啊。

保姆都是结队去附近的shopping mall买西点的,那里有个网红店,主家都给冲了卡,直接刷就行,带孩子的阿姨们也可以在里面家长里短的聊天。
她创业失败。客群是对的,需求是有的,但人家不在你这个地方消费。
-C的业务到今天,越来越是人们“生活场景”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人们的作息、社交、休闲习惯密切相关,交集越多的,越容易成功。

另一个更经典的案例,绿城房产。
当年,宋卫平喜欢自己画户型,干豪宅,做好后找朋友,找圈里问。
哎,你们说我这个什么小区,主力户型定380平米好哇?1500万左右的价格段,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好不好?我做了你们买不买?
大家都捧场,好,户型真棒,宋总厉害,我们铁定买。ok,调研完毕。
等一开盘,总价太高没人买,金融危机一爆发,绿城的大户型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找马云帮忙,后来卖身融创和中交。
绿城的豪宅当然是好东西,但成交场景非常苛刻和单一,必须建立在大放水、不限购和中小民企业绩爆棚的基础上,一旦遇到去杠杆和调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你找出的需求根本就不是需求,
你认为的痛点根本就不是痛点,
你估计的客户根本就不是客户。
没有死死盯着,谁给你钱,盯到不能再细分为止。
怎么办?

第一,走出信息茧房。
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广泛的准客户交流沟通,不要带着“你一定成”的预设目标去搞调研。
相反,你调研的时候反而要多问,哎,你为什么不买XX家的产品?如果我怎样怎样,你一定会不喜欢?
调研对象告诉你他要买的,基本都水分很大,客户告诉你他不买的,基本都是真话。
个人和线上创业者为什么现在反而容易成功,因为你推广的过程中容易拿到“私域信息”,你微信上加的那些人,都是你业务最真实的流量。

第二,精准客户画像
不能笼统的认为,我这个针对宝妈,针对白领,针对有钱人。太笼统。什么宝妈?一胎二胎?本地人外地人?通常什么学历?之前从事什么工作?有没工作?他们基本住哪些个小区?你有没他们的名单?

画像应该类似于,“年龄30-45岁,通常是IT、金融企业高管、本科以上学历、年收入50万以上、车子基本是BBA、特斯拉,平时经常去XXX、xxx几个加油站加油或者充电,在xxx等微信群里面,在XXX,xxx几个餐厅吃饭、节假日,通常喜欢到XXX等几个地方搭帐篷,等等这些。

画的越细越好,然后找这个人群去开发。比如你想搞上述的金领,派人在他们经常待着的加油站把传单直接派到车上,在他们的露营地让他们扫码送赠品,是不是比你打无效昂贵的广告要节省的多?

第三,尽量让客户预付费或者建立联系。
要因为“你有了客户才去创业,而不能你创了业才去有客户”。你要开花店,小区附近真刀实枪跟人聊,加她微信,给她传单。
然后做一个表格,客户的姓名、电话、认识地点、大概喜欢什么花、每次大约消费价格、平时大约消费频率等等,每日统计、每日更新。
如果你调研客户和拓客蓄客,联系资料都要不到,订金都没收,准客户不是说说而已吗?那么开店或者创业,不就是冒险吗?
前文讲过,客户=有意愿+有能力。但客户也不等于业绩。

业绩=客户+马上愿意办。预付制和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临门一脚”能力,让意愿和能力转化为订单。
以销定产,以销定产,重要的事情说三。

如果你的“以销定产”没有什么眉目,那就一定尽量减少前期的投入,延长你现金流烧钱的时间,以跑通你的商业模式。
还有的人开公司,几个大客户和上下游说,兄弟你干吧,我们到时,一定采购,首选你的设备!
结果等你开了,他们不来了,你能咋样?抓瞎。
这种情况怎么办?签预先协议啊,你既然力挺我,能不能有个首付,先放到共管账户,我公司一成立,立刻划进去当正式协议?
对方怂了或者推托了,那你还创什么业?

大王见过好几个案例,某老板忽悠外企高管出来创业,说你搞公司,我投钱,我当你客户。结果辞职了,架子搭了,老板给钱抠抠嗦嗦的。
真有这种怎么办?你真信我,就先把钱打我个人账上。先签个人协议,再去发起公司。
这都不信任,哪来的诚意?

你在计算预算时,要+30%,因为预算很可能超标,你在计算自己的收入时要-30%,因为你开业后很多客户根本不来,或者答应的事情做不到。
这是人之常情。
总之,创业的第一个问题是搞钱,搞客。
客户在哪在哪在哪?
客户姓谁名谁长什么样微信有吗?
客户们张三李四王五给我贡献多少业绩?
客户预期业绩为什么有谱?有协议?有保证?
客户凭啥一定要买我的东西?
创业之前,先把这些问题每天晚上躺床上反复琢磨,想透了,再去办公司、租房子、花钱。
有次在创业论坛上,小马哥说,我们先从战术打起来。其实就是大王说的落脚点一定要到客户和搞钱。

创业公司最大的战略就是生存,战术最大的目标就是客户。
大大方方要订单,小心翼翼搞客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业的早期,你赚的不是钱,是自己的积累和资粮。
敬请期待第三课,如何踩上时代的风口并发掘自己的特质。
抓风口、搞爆款、做聚焦,他行你也行。

——————————

3、孟羽童离开格力单飞,年轻人没必要空耗十年

号称董明珠接班人的孟羽童还是走了,这两天格力市场部说她是被开除的,不按时打卡,还旷工接私活。

站在格力的角度,这当然没错,员工不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辞退等着过年吗?
站在孟羽童的角度,就更加没错了。小孟是什么人?一个小小的秘书而已,本职工作是鞍前马后和写报告做文件,而直播带货,按董明珠的话说,是义务劳动。什么佣金坑位费的之类的别想了。
格力虽然招聘了孟羽童,但并没有签下她的肖像权、个人账号和排他协议,也没有给她高额工资和佣金比例,就说明也是想“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要低成本培养自己的流量明星。
但孟羽童就觉得不划算了,
一方面,就算她真要当上董明珠接班人,也得员工干到主管、主管干到经理、经理干到总监、总监干到副总,个应届生爬上去,最起码十年时间要的吧?
另一方面,孟羽童全网500多万粉丝,也是顶流级大V了,何必再领个一万块不到的月薪,被人挥来喝去呢?自己最大的优势,没地方变现啊。
有人说孟羽童这么多粉丝是依靠格力,是没错,但就像大王在《520,那些班花、系花、校花们为何反复倒贴张无忌?》讲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啊。

有这样的运气、风口、流量,年轻人何必苦熬十年,去按资排辈,每天焦虑加班的苦苦等晋升呢?
孟羽童的最佳出路当然是创业啊,而她离职以后,果然注册了自己的数字媒体工作室。

现在,孟羽童在小红书上接一条广告就已经十几万了,完全符合大王在《大环境差?并不耽误你赚钱》里的讲理论她的商业模式跑通了才去开公司,她是零成本创业,水到渠成。

各位发现了没有,孟羽童完全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创业成功者”的标准,比如丰富的经验、多年的历练、雄厚的资金尖端的技术等等,她有啥?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
但靠她现在的资源和流量,年入千万问题不大。

创业和成功的环境与模式,早就变了。

过去要全科修满一百,各个角度没有短板,你才能创业赚钱,是“全面圆满,一点突破”,而现在,是一个地方做到极致即可,“一点突破,全面圆满”
打工人不要觉得创业就跟自己没关系,上班就是变相的个人创业,你只是没开公司而已,老板就是你的甲方和客户,你永远得做好单飞或者真开公司的准备。

本篇,是创业者起步自己的赚钱大计、打工人搞出自己挣钱的副业或第二增长曲线、高绩效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和上马新项目的第三节课程。
主旨谈的是抓聚焦、搞突破、上风口,有条件就没必要去苦熬十年。
张爱玲早就说过了,出名要趁早。谁的青春不宝贵,谁的青春不轻狂?以下正文。

各位,不管你是上班和开公司,你发现出售的产品只有两种东西,一个叫做产品,一个叫服务。
卖产品和卖服务,各有优劣,产品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利润低;服务利润高成本低,但是持续性差。

第一,在产品方面,要始终聚焦爆品和品类。
世界上有个无处不在的“二八法则”,20%产品创造了80%的利润,80%的成本和精力很多时候都只创造了20%的效益。
也就说,你把产品线做的又厚又长,根本没有意义,最大的成本节省,来自于你的产品结构。
当年的诺基亚,什么N系列,S系列,00系列,翻盖的,直板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几百个产品同时开卖,这需要多大的后台人工、品控、物流,以及前台的管理和营销?
你看看苹果,就4、5、6开始,恨不得就黑白两个颜色。

所以,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一定要聚焦自己的“拿手曲目”,精品的、重点的去打造一到两款顶尖产品,围绕他们做文章。
同时在人员、财务和成本的计算上,不要采用“摊销”方式,而是要单品罗列。
大王当年跟一个餐厅沟通,定位还算中档,一般三四百来平米的地方,他们说自己不赚钱,一看菜单,密密麻麻200多道菜,一本册子都放不下。
你这不是浪费成本吗? 比如说册子上有道老鹅竹笋汤,本来就点的人少,但是为了防止有人点,备菜经常要新鲜的竹笋的鹅,一过保质期,就只能销毁。
大王问老板你们卖最好的几道菜是什么,宫爆鸡丁、鱼香肉丝、水晶虾仁、海胆豆腐等等,不过十道。

然后问他,这盘豆腐,你毛利润多少?老板说没算过,说都是统账,水电、标品、食材,都是摊销到所有产品上的啊,财务的标准处理。
大王说你别这么算,你就算这道豆腐本身,食材总进价多少,可以做多少份一份毛利多少。不要分摊重量,就谈具体的个体。
最后算账,60元一道的豆腐,毛利大约44元,说毛利你满意吗?满意。其他的几个核心产品都来一遍。
最后这家餐厅换了菜单,主打的全是自己拿手的,或者客户口碑很好菜品,核心围绕那十道。
菜单上还是略有花里胡哨的其他东西,一到点单,会让服务员讲,不好意思先生,这道没有了,我们有特别好评的龙井虾仁,给你来一份吧?
如果再有自己自制的酒水饮料带起来那就更好了,利润更高。

各位,兰州拉面店为什么开遍全国?就主打一道牛肉面,南方有点盖饭。
虽然品类少,店面也小,但架不住东西确实不错,吃完你就得走人,翻台率也高,因为聚焦,所以赚钱。
相反,你如果搞了一百道菜,再想着葱便宜2毛,员工工资减200,舍本逐末了。
对于小型创业者来说,一开始不要藏着掖着,全部的资源和精力砸出一两款爆品出来,形成优势口碑。

打造的方式,
一种是自己擅长的,手法工艺或者配方别人没有,或者成本控制的特别到位利润高,
一种是问题解决起来药到病除,非常痛快的,你的命名甚至可以对标,比如卖化妆品,“斑点橡皮擦”,搞快递,“同城半小时闪送”。
一种是客户感觉好的,就爱这个味,口碑非常棒。

爆品策略形成后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要裂变复制的,爆品只是手段,赚钱才是目的。

在营销学上,波士顿矩阵把产品分成四种,
现金牛,现在的流量很大,非常挣钱的,
明星,增长率很快,势头很好,但量不大,
瘦狗,饱和了,竞争激烈,衰退中。
问题,拿不准主意,说不上好坏。

一般来说,爆品都是现金牛产品,既有流量又赚钱,但你要知道这是不可持续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带动下一款爆品,也就是“明星产品”进行搭配。
比如说,客户天天麻婆豆腐吃的很爽,服务员说,搭配清淡的生煎鲈鱼一份吧,鲈鱼利润高啊。
现代社会人们很容易就会审美疲劳的一天,要不断对爆品进行改进升级,把明星产品做成下一款现金牛。
就像茅台酒,卖最好的是飞天茅台,供不应求,但总靠他是不行的,茅台快速塑造了新的明星单品,1935。

我们日常中看到很多网红店一阵子之后就不行了,根本原因还是金牛产品的流量和红利耗尽,没有新的爆品顶上来。

第二,在服务方面,要尽量轻资产和产品化。
相当部分创业者,表面上看是做业务实际上卖的是服务,比如说开个贸易公司,实际上是搞服务的,开培训班、搞个咨询和广告企业,卖的也是服务。
在这个方面一样要聚焦和爆品原则,你有一两项资源或者优势能够服务别人或者解决痛点,他们愿意为这个流程或者结果买单,就可以创业和跑起来。
就像孟羽童,你说她有什么?什么营销、管理、仓储物流、人情世故她根本不懂,她更没有什么像样团队,她为什么就能创业?人家有500万粉,流量可以让你的品牌与产品直达客户,这就够了。

所以如果你是卖服务的公司,就没必要搞很好的写字楼、买全新的设备、招太多的人。放弃面子的想法,因为甲方根本就不care你这个,通过外在去展示实力很可笑,根本没有意义。

只会给你增加一堆成本,影响我们在第二课讲的现金流回正时间。
但是卖服务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定价困难、交付困难,毕竟看不见摸不着,这时候要尽量做成产品,不能全部搞成个性化的,不然得累死。
就算你是卖服务,也有A套餐、B套餐:A卡、B卡,形式内容和交付写的明明白白,甚至做成具体的卡片、套盒,把服务“固化下来”,成为一个有形的“产品”。
就像孟羽童这种KOL和网红,她一样有广告、种草、代言等几种不同的产品类型让你来选择,她上来告诉你,她是你的互联网充电宝,你看,有形的。

卖服务和做产品一样都要符合波士顿矩阵模型,它不同的要点,在于“晕轮效应”和“全案模式”

你通过一个爆款或者很有性价比的服务产品,比如说代账会计做的特别好,每个月仅需100元,做过上市公司的CFO的老师亲自指点老板,客户非常满意,
比如,你的广告发布做的特别好,喷绘写真价格低,安装快,从来都不出篓子,和甲方配合的非常愉快。

那么,就要让客户因为这个晕轮“爱屋及乌”,把纳税筹划和银行融资也交给你做,把营销策划和全年投放也交给你做,最后外包了客户相当大一部分的需求,摊低了自己的成本,还丰富了产品线与利润。

一开始卖的是“营销咨询服务”套餐,后面让客户购买“常年企业顾问服务”这个产品,再然后切入到“战略与资本规划这个制高点。

国内知名的咨询集团和君,就是这个模式,一开始为创业者和小公司服务,教你怎么搞营销,叫做和君创业,然后上升到管理咨询和集团管控,叫做和君咨询,再然后是帮助企业规划上市路径和兼并重组,自己也筹集了资金去投优秀企业,叫做和君资本。
高性价比服务是切入点,高粘性服务是立足点,高利润服务是发展点。
服务业因为自己轻资产和转型快的特点,天然就适合与时俱进,跟风口结合。风口代表着客户和利润啊。

大王有个朋友开猎头公司,疫情刚开始时非常焦虑,没有订单坐吃山空感觉需求越来越少,大王告诉给她讲,不要老盯着那些传统企业和外资,现在的风口是什么?新能源如火如茶,半导体和人工智能蓄势待发。你何必守着500强和装备制造走到黑?
你要做的是什么?一手尽快和那些甲方建立关系,了解他们的岗位缺口和发展方向,然后去建立潜在的人才目标库趁疫情期间沟通与储备起来。

他们的小公司果断转型新能源和造车领域,不会的去学,有人才提前储备,因为起步的早,现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变成了分化的上游,别人旱死,她涝死。
各位,如果你目前还只是个职业经理人,你要敏锐的发现你公司在现有模式下,有什么服务是可以外包出去额,是解决起来非常昂贵的,或者说,你天天说,上级不太愿意做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利用平台优势,在这些领域多下下功夫攒点资源,不就给自己留好了一条退路,或者说是创业的方向了吗?

如果有一天你翅膀硬了要走,哪怕是公司要裁员让你走人,你可以完全可以在这个方面,继续把公司继续当成你的甲方,进行单飞创业。
年轻人的第一份创业,最好是跟过往的工作经验和资历有交集,最好是卖服务,资产轻,也懂行,根本亏不到哪里去啊。

当你开了公司,既使再小也是一个创始人,完全可以和你过去的老板平等交流沟通,如果你能真解决他的问题,不就相当于省去了空耗在公司的多年时间更加赚钱,而且直接到他面前了么?

第三,产品和服务要进行有机的结合。
老子曾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有形的产品好卖,但利润低,无形的服务利润高,但是不好卖,怎么办?
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
你是卖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机柜的价格都差不多,但你卖出产品后,完全可以跟进“业务流程再造”、“企业执行力升级”等咨询服务,服务常年化人格化,业内没有规范定价,利润也就出来了。
所以搞硬件、设备、有形产品的创业者,一定要想着延伸自己的服务。

而对于卖服务的创业者来说,要时刻抓住机会产品化,和那些设备、系统、硬件等结合,即使你是招大学生帮客户搞地推的发传单的,你是帮客户去跑腿做市场调研点的,你也可以抓住机会,和做产品的朋友合作,给客户推荐PAD:软件、大屏等,内置你的数据管理和服务内容。
你哼哧哼哧的帮客户跑腿才多少钱?一块液晶大屏多少钱?

现在你有没明白,为何那些钢琴培训机构,聪明的都要去卖钢琴吧?
有产品没服务,利润低。
有服务没产品,营业小。
产品和服务再踏上时代的风口,容错率就高,利润就有保障。
尤其是目前的阶段,一定想办法切入两大趋势:AI+,新能源+。

创业者不要想那么多到底行不行,不蹭车你怎么上车呢?不在车上你谈什么趋势呢?
你说我是卖米线的怎么切,你可以去刚来本地的新能源工厂门口开个分店啊,上市公司在这边搞个2GW的工厂,你还怕他将来没人来吃饭么?

过去长期以来,创业者要想成功需要综合实力,你必须什么都懂什么都通才能创业,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块状的,商业的颗粒度不够。
而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单笔订单的额度越来越小,你需要能解决一两个小小的问题,也能事业起步,不再需要其他众多的限制条件。
而创业者解决这一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产品”,产品有了,能做好了,你即使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样能拉开摊子去赚钱。

比如你特别擅长作文,搞一个“人文美育教育”集训班,就搁你家里上课,需要成本么?大家最看重的是什么?你的东西咋样,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讲好。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即使是互联网巨头,老板也都身兼“首席产品官”。
传统时代,是木桶理论,发展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数字时代,是突破理论,一招鲜就能吃遍天。

你没有桶都行,只要产品够好。

什么叫长期主义?就是80%的精力和要点聚焦在你的“产品”上,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优点。
一个人的短板越少,他起步的基础越扎实,
但是,一个人的优点越长,财富和自由度越高。
《孙子兵法》千言万语,谈战略就一个词,扬长避短。

此隐藏内容仅限VIP查看升级VIP

6、治理结构
很多人开公司时非常仓促,一腔热血非常激动,公司的匆匆注册架子搭了起来,后面却需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一开始的仓促。
我们的建议是什么?一开始的股权结构、发起设置、法律、税务等方面的东西,多请教业内专家,哪怕花钱都行,少自己拍脑袋。
就比如说,你找个律师朋友,多少给点钱,让他给你搞一份员工协议,总比你去网上随便载一份好,弄不好解雇人还得赔一堆钱。
又比如你如果真找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咨询这个问题,他大概率会建议你不要设立人事经理,签一个劳务外包协议招聘的员工和你的公司做好隔离与防火墙。

一些创业者不在乎这方面的问题,或者为了省钱舍不得问专家,非得请个专职员工来帮自己,其实是舍本逐未花了大钱。
在股权设置方面,不建议一开始注册大几千万的公司,没必要,显不出你大现有制度虽然是认缴制,但其实你要承担一定责任的。

同时要在股权的分配方面一定要注意前期宁肯谨慎一点,要给人分钱,你给他说分配公司盈利的分红,公司出协议或者承诺函就行了,不要把对方搞成股东最后掰扯不清甚至弄的不愉快。
其实,很多人对你的股份根本不感兴趣,你有功夫不如多给现金或者分红权,实惠划算。
在治理方面最重要的两条就是控制风险和控制成本,能不给股份的尽量别折腾,能外包的不要签到自己公司,时刻告诉自己,你不是职业经理人,不要贪大求全爱慕虚荣。

7,练成钢铁
人生只要踏上了创业的历程或者具有了创业者的思维,就意味着你要发动全身心和全部的能量去不断前进。
除了你的业务生意之外,大王着重强调的是你的身体和精神。
身体必须得打好基础,很多时候创业就是精力和意志力的比拼,这里的建议是常态化的锻炼身体,哪怕每天跑步半个小时,让自己的工作生活规律起来,因为规律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精神上得要会“出世”,即有方法排遣现实生活中的抑郁和不快,你朗读也好爬山也罢,都得有方法实现平衡才行不能一直憋着,身体不好,事情也做不成。
很多创业的朋友都曾讲过,下辈子再也不当老板了,真是委屈痛苦累,但是更多创业的朋友也讲过,做了事情,才算是真正的找到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情感与才华聚集一点,让人生绽放,也是不枉此生。

创业,是一个人实现自我最高端的形式,创业者精神也是这个时代最蓬勃潮流的先锋意志,我个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最后致敬并感谢各位创业者们和具备创业思维的读者与朋友们,与大王走完了创业课程的《七步成诗》
你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了更深刻的自我,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愿各位朋友们在未来的日子里,顺应时代风潮,成为超级个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