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德勒心理学解原生家庭的结
我大约是在十多年前才第一次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在我印象中,家庭就是家庭,哪里来什么原生家庭?仔细看了一些人的控诉,这才明白,所谓原生家庭主要指的就是他/她的父母。
在早年父母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家庭就是家庭,小孩独立出去的那叫“小家庭”,现在子女独立出去了,拥有了网络上的话语权,于是他自己就是家庭,那么父母的那个就变成原生家庭。
如果你用“原生家庭”去网上搜一下,你会发现基本全部都是控诉,几乎没有一个怀念的,这让我感觉很有意思,难道每个人都被父母伤的那么深吗?说起来我也对自己的父母有诸多不满,但绝对没有那么多的怨念。
最近几年我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终于对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父母做到了真正的和解。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早年追随弗洛伊德,但后期创立了和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新流派(基本上背道而驰)。原本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由于一些日本作家持之以恒的推荐渐渐地他被大众所知。
阿德勒的学说内容有很多,本文不打算都介绍,只谈“目的导向(目的论)”,我认为这是阿德勒理论的精髓。
什么是目的导向呢? 简单地说,每个人看待过往经历的方式是不同的,具体他怎么看待某件往事,取决于他当下的目的是什么。同样一件事,你会根据当前的目标去更改解读方式。
目的导向是人类社会的通行规则,以疫情为例,最初爆发疫情的时候,死了一些人,群众非常恐慌,生怕自己也病死了,于是就怪政府处置不力,隐瞒疫情。
可是后来随着动态清零措施升级,逐步影响到自己生活、生计的时候,他们就倾向于认为病毒的毒性已经减弱了,并不需要成天关注什么疫情,就算病死都比饿死强,于是怪罪政府防疫过头,希望淡化疫情。
疫情还是那个疫情,现在的毒性并没有比之前的弱,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群众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群众的目的变了。一开始的目的是怕死,所以怪政府怎么不管管,后来的目的是要自由,就怪政府管得太多。
你以为人类的逻辑是:因为有A事情发生,所以导致B的结果。
但其实人类真正的逻辑是:由于想要B的结果,因此从众多事件中找到了A作为借口。
以上写了这么多全是铺垫,下面开始谈为什么从2005年之后年轻人对原生家庭的怨念变得那么严重。
年轻人痛恨原生家庭只不过是手段,目的是他想做到真正的人格独立,如果你父母一直对你很好,你又如何才能说服自己独立呢?
所以,唯有把父母想象的足够邪恶,才能从精神上彻底同他们做一个切割,从此之后再也不受他们的影响了。
一言以蔽之:孩子否定过去,目的是为了能放下包袱,走向自己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我的孩子将来也要离开父母,会不会他们也陷入对我的怨恨? 我想解决方案可能只有早点告诉他们:其实每个人都在等待父母向自己道歉,但其实父母并不需要道歉,因为这只是你给自己离开家庭找的借口。当我们认清这些的时候,才会真正释怀。
阿德勒的“目的论”提供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情绪,当你陷入某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并不想摆脱这些负面的东西,因为这正是你的手段,你只是为了给接下来所采取的行动找理由。
最后做个总结,人的观点是因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人可以选择以任何观点和态度过一辈子,当需求改变的时候,人的观点也会跟着变。
你过往的经历对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你当下的目的是什么,人总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合理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