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方面的看法

交友方面的看法
大树乡谈

提问:
镇长好,我想请教一下您关于交友方面的看法。我朋友很少,能平时主动联系、交心的朋友更少,说没有也可以。
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朋友,但是随着大家工作和和家庭情况的变化,不在一个地方了,平时来往也就少了。如果我不主动联系的话,是没人会主动联系我的。
并且工作以后也更不愿意跟人交心了,很多时候就是表面上的人情往来。
我虽然平时更喜欢一个人在家看看书什么的,但是有很多时候还挺想有朋友能坐下来聊聊天。那想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是要主动改变还是顺其自然?谢谢!

镇长:
因为是匿名,不涉及个人隐私,就直接公开发出来了。毕竟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都会面临社交圈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独的普遍问题。
以后也尽量固定在每天中午回答1-2个问题,还是要形成规律。

小镇觉得既要顺其自然,也就把握自己的本心,没有必要非得强迫自己去社交;但另一方面,还是要主动有所作为,最起码保持永远能够开拓社交圈、接触新事物的能力。

首先,要适应成年人社交的常态。
成年以后,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精力被分散,老板、同事、家人、老人等等太复杂了,就连自己的需求都很难顾忌,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越来越少,闲下来也更渴望独处。
因此,朋友之间联系减少很正常,但不代表感情就淡了,反而随着时间推移,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少,反而对过去的朋友和感情更加珍视。
所以在自己的朋友网络中,如果有一个愿意张罗的,那真是大幸事,但可遇不可求。

所以对朋友之间的联系,也要完成从学生时代到成年人的心态转变。就如学习,不可能像学生时代那样几年时间只关注学习,其他都可以不管,但成年以后学习就是要长期化、自主化、碎片化,交友和朋友交际也是一样的,也要碎片化,而且要适应不会再有学生时代那样朝夕相伴的深度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成年人的默契。其次,要主动破圈。

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更加被动,总是期待别人能主动一点,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人际网络的枢纽,但多主动一点点,比如每一周抽出2个小时,或线上或线下,约一约好久不见的朋友,哪怕只是找个塘方喝喝茶聊聊近况,不也很好吗?
可以列个表,想想自己最想跟谁重逢,想清楚了不用考虑会不会打扰别人、别人是否有空,直接去问,很简单,就问“好久不见了,最近在做什么?想着找个地方喝喝茶聊聊天”,对方愿意自然同意,不愿意就换下一个,而且就算对方拒绝了,他心里也会记着这件事,说不定某一天他会主动来问你。
这是破圈的第一层含义,对老朋友的破圈。
老朋友破圈还有很多技巧,比如回忆过去曾经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旧记忆的基础上,通过重温,建立新的记忆点。

第二层也很重要,就是新朋友。
要注意调整深度关系为浅层关系,把刻意的社交变成以我为主的共同体验。
比如说自己喜欢读书,那么每个城市大概率都有读书会;如果自己喜欢郊游,可以查下有没有郊游团;另外还有线上兴趣空间,豆瓣、小红书都可以,中国很大,任何小众的爱好都有很多人,自己得到了满足,也同时与更多人经历了共同的体验。
比如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从一个不起眼的公园,变成如此火爆,很大程度就是解决了成年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彼此并不认识,但是在一个空间有了共同的体验。
结识新朋友也有很多技巧。比如一个技巧就是输出,现在小红书的算法就很棒,哪怕写几百字、发几个照片、分享自己的生活,慢慢的就能接触到更多的浅层社交,哪怕一句感同身受的留言,都能让自己感觉到并不孤独。
如果能够把账号做大,还会带来更多价值。比如小镇坚持写文章,坚持几年下来,已经认识了这么多愿意花钱看小镇唠叨的朋友,这何尝不是新朋友的破圈?
学习要碎片化,健身要碎片化,社交何尝不能碎片化?
上述也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支持,比如《福格行为模型》提出的“微习惯”,这一理论也有国内畅销书作者加以引申,更适合轻松阅读,比如李松蔚的《5%的改变》。

总之不要强迫自己进行颠覆性的变化,几十年下来,已经形成了自洽,强拧很不舒服的,也不可能坚持。
工作已经很辛苦、很扭曲自己了,生活还是放过自己吧,只不过还是需要一些微小的改变,从最小的行动开始,这种对干帆一律的生活的微小改变,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生活幸福感,是性价比很高的做法。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