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今年的行业该咋选?今年的志愿该咋填?
原创 碧树西风 人间罗盘
又是一年高考季,问填报志愿,城市选择的家长非常多。
与此同时,来问我行业选择的读者,也非常多。
这种东西,每年这时候都会有人问,每年这时候我都得讲,就太费时间了。
那种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的老生常谈,我懒得讲了。
我今年只想更新,站在2025这个时间点上,对各个行业,新增的影响是什么?
你注意,我给你加粗了,新增的影响。
我把这个事情讲透了,我觉得那些问行业选择的读者自会找到答案,那些问填报志愿的家长也会找到答案。
说到底,你想知道的又不是当下什么热门什么冷门,你想知道的,是未来是啥样?对吧?
那我们就讲未来是啥样,未来各行各业是啥样,把这事儿讲明白,你们的问题自会找到答案。
360行我不可能覆盖完,我尽可能多的尝试覆盖不同行业的同时,把底层逻辑,把发展脉络,把为什么有的行业能赚钱,有的行业难赚钱,这个未来的走势阐述清楚。
全文两万字,共三个话题,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留意莫错过。
以下进入正文:
第一个话题,喜欢,和想要,是两码事。
我为啥要先谈一个与行业无关的话题?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不明确它,接下来只有抬杠,总会有读者跟我讲,我就是喜欢这个,就是不喜欢那个。
我怎么跟你讲呢?讲不通的。
我首先要把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想要,掰扯清楚,这样后面你想抬杠也找不到理由,因为话题已经被我限定了。
天底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理智人,一种是非理智人。
有些人生来就是理智人,少年老成。康熙就这种,他还是个皇子的时候就读书很用功,读到呕血都要读。
要知道他8岁就登基了,也就是说,他5,6岁的时候,就非常自律,这就是就是天生的理智人。
有些人是成长的环境中,逐步变成了理智人。你比如《红楼梦》里面假正经的贾政。
他年轻时也很荒诞,否则不会喜欢赵姨娘,也不会懂袭人这个名字的梗。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生活迫使他不由得不理智。
他哥太不靠谱了,他的堂兄更不靠谱,中了进士去当道士。
家族无人的情况下,他只能出来死撑。去培养女儿,去培养儿子,以至于最后变成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
也有人是不会被改变的,你比如贾宝玉。理智人眼里重要的事情,在贾宝玉这种非理智人的眼里,就不重要。
所以薛宝钗和他不是一对,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他和林妹妹才是一对。
有人做过调研,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看,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薛宝钗,喜欢林黛玉的人很少。
大家都觉得,这性格,伺候不来。
但是换个调研群体,你找一群国外的文学家,那种写爱情小说的作家来看,喜欢林黛玉的占比就大幅度提升了。
为什么?因为这帮人明白,其实这副不堪的样子,恰恰是爱情的真相。
爱情的定义是相通的,无所谓东方西方。
爱情就是要死要活的,就是不理智的,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
贾府在不在,贾宝玉会关心吗?林黛玉会关心吗?不会的,都不会。
林黛玉成天使小性子,就是要验证,宝玉,你到底爱不爱我?
你到底爱我爱到什么程度?
贾宝玉成天摔玉,摔命根子,就是恼恨你不懂我,我都愿意为你去死,你还不相信我。
所以他俩真的是天生一对,前世的姻缘。康熙打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人家就是承担爱新觉罗家族使命来的。
宝玉,黛玉也是带着使命来的,人家就是冲着化蝶来了。
你去看梁山伯祝英台是一样一样的。
搁别人家儿女身上,你就会喊:在一起,在一起,成全他们,成全他们。
搁你女儿身上,你就不肯了,你就要棒打鸳鸯了。
呵呵。
所以我们很多人在喜欢这件事上,是双标的。你自己不一定喜欢,但是你希望你的孩子喜欢学习,说到底,你是希望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喜欢;你自己不一定喜欢赚钱,但是你希望你的男友喜欢赚钱,还美名其曰说你欣赏上进的男人。
归根结底就一句话,你无视对方到底是理智人,还是非理智人,也无视对方自身的诉求。
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这就是你。
当我们认清了自己,也认清了他人之后,再来看喜欢这个话题。
它的关键点在哪里?在于自身。俗称你喜欢的究竟是过程,还是结果?
很多人说自己喜欢历史,其实你喜欢的是去茶馆里听说书。
别说填报历史系,哪怕古文观止读两篇,都要打瞌睡的。
所以很多人嘴里的喜欢,只是影视剧给他们造成的某种错觉。
你觉得穿上检察官的衣服很帅,在法庭上很帅,但实际上他们平日里的工作可能非常枯燥。
不是无休止的加班翻阅材料,就是坐在会议室里听双方吵得不可开交,还不得不耐着性子调解。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才是你要面对的工作环境。
在钱这件事上,就更是如此。
很多人都说自己喜欢钱,其实你喜欢的是花钱。
有些人听了之后会不承认,说,我明明喜欢的是赚钱呀。
对,你喜欢的是赚钱,可你喜欢的是不劳而获的赚钱。
你觉得自己是赌神嘛,一押就中,最好再加个大杠杆,让利润去飞,你眼里的投资长这样的。
实际上赌徒才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能靠投资稳定的赚大钱,他往往衰老的非常快,你30岁进入市场,可能40岁的时候,心态比人家90岁还要老。
内心世界早就被折磨的没有一处是完整的,支离破碎。
所以很多事情你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非常非常难。
我曾经在这个链接的第五部分里面讲过傻姑三式,按照这个方式你就能够手动的捡到乌龙指。
你不需要懂什么编程,更不需要去研究什么趋势方向。
就是傻傻的挂单撤单挂单撤单就可以捡到,所以被我称作傻姑三式。
但真这么容易么?不容易的,太难了。
你确定你要手动挂单撤单对吧?那是不是要手动输入数字?
是不是要用鼠标去点击,到底是买入还是卖出?
既然是手动,你确定自己长时间的这么输入数字,不会写错一个小数点?
比如你本来要卖100块的,不小心写错了,少打一个零,10块钱卖掉了。
或者你本来要卖出的,不小心选错了,点了个买入,方向反了,大亏一笔。会不会?
有人说不会,我认真就好了呀。好,我们简化一个游戏,我让你在一张纸上写数字,1,2,3,一直往下写,快速且认真,要求是不能写错。你写到100万试试。
你能写到100万不出错你就能赚100万,你能写到1000万不出错你就能赚1000万。
你试试看,限定时间内连续写数字,不出错,能超过500的人都很少见。
所以有一种骗局,就是有人摆个地摊,和游客对赌,他先让你在限定时间内从1写到10,给你掐秒表,你能完成对吧?
好,这个时间乘以50,你从1写到500,如果不出错,他赔给你500,如果出错了,你赔给他50。
人家摆摊挣这个钱,一天上千。
因为很少有人能不出错,基本上都会输给摆摊者。
金融市场是一回事。
你当然可以把自己训练成永远不会犯低级错误的样子,你有足够的毅力,发大愿,下狠功,我相信你能做到。
问题是,当你真这么做的时候,你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你会随着付出的越来越多,开始怀疑,这件事本身,究竟值不值得。
因为你会发现,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中间经过的挫折打击,对人性的折磨之大,之多,是难以想象的。
你所付出的努力,让自己考个清华绰绰有余,让自己当个高管绰绰有余。这才是投资道路上最大的心魔。不吃苦的时候你都会兴冲冲的,一吃苦你就会自我怀疑,我这是图啥?
每到放假,哪次出门旅游你不是乘兴而去?
去了之后,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你哪次不是败兴而归?
到了景区你就开始后悔,我这是图啥,不跟家好好躺着,非要来这里受罪?
做事情是一样的,尤其是赚钱的事情。
作为游客你都这么苦,那当导游比游客苦多了,在金融市场上赚钱,比导游苦多了。
所以一旦你意识到,那个不劳而获,根本不存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其实还是得劳而获的时候。就不香了嘛。
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件事这么辛苦,原来要付出这么许多,你就会开始畅想,早知道还不如做别的。
是不是别的事情会容易点呢?
每份工作的人都这么想的,还是别人的工作好,还是别人的媳妇香。
你真要是和别人的媳妇进入婚姻,估计你也就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你真要是把每份工作都做一遍,也许就像释迦摩尼一样开悟了,人生实苦。实在是太苦了。
难,都难。所以喜欢和想要是两码事。
你看我上一期在最后一个话题里,就很鸡贼的问你们,你想要啥?我咋不问,你喜欢啥呢?就这点事儿。
你喜欢啥根本不重要,你想要啥才重要。
因为喜欢不需要支付成本,想要要支付。
你是要花钱,还是要挣钱?如果是要花钱,去找你爸爸,让他给你挣。
如果是要挣钱,那就说清楚,是想要不劳而获,还是劳而获?
如果是不劳而获,就去看爽文,那里面啥都有。
就这样一步步缩窄,你就被我逼到墙角了。
如果不愿意支付成本,那就是你不想要,话题结束,你不用往下看了。
看到了吧?你不愿意长大,我可以逼你长大,哪怕是暂时的。至
少看这篇文章的这会儿,我迫使你变成成年人,我们进行成年人的思考。
站在成年人的视角下,才有后面这些话题。
你能留下就已经很优秀了,如果中高端制造业的还想多赚点 ,那你去欧洲嘛。
我们的中高端制造业为了打开那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也会在当地投产,也会让本土派指导师父过去的。
那你去了就可以赚海外补贴嘛。
那么我们的科技行业是什么定位?
其实还是给制造业赋能的。
因为我们的本质始终是做1~100这个过程,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多数读者还在职场的这些年,都是如此。
那么1~100的本质就是起量呀。
你要起量,脱离制造业,怎么起量?你的科技只要不是那种0~1,就不是与金融结合,然后去资本市场上博取高估值,炒个概念。
那你只要落地,你不就得和制造业打配合么?
你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你觉得这车这么牛,其实卖的很便宜呀。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的目的是起量,最后都不可能高利润。
高利润这个游戏我前面分析过,少数人可以赚到大钱,多数人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想要让多数人能够找到工作,那最后就是个薄利多销的游戏。
这就跟医疗一样,你想要让更多人享受到较为便宜的医疗服务,你想要掏不出几百万的孩子也能学医。
那最后要支付的代价就是当医生,真的是个体力活。
咱们的科技行业有没有很容易挣钱的年份?有,十年前,就是和美国资本紧密结合的那些年。
就是你画个PPT,就可以吸引美国的风险资本,然后拿到美国这个全球的金融舞台上去兑换全球投资人手里的美元。
因为说到底就这回事儿,他从91年之后,选择做全世界最大的赌场,而你的目标,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厂。工厂从来都不是什么挣大钱,挣快钱的地方,这和哪个国家无关。
美国二战结束后最初的状态,也是起量,起量,让每个人都能动起来。
所以我们的科技行业,自从能拿到美国的风险资本少了很多之后,你就天然的要踏实。
你不能玩概念了,不能为了梦想窒息,你得能落地,你要去给制造业赋能。
你好歹要像六小龙那样,让别人看到你能够和大规模起量之间产生怎么一种结合的方式,你才能继续拿到钱。至于医疗,律师就更不用说了,你就是服务业,为什么?
因为连金融在我们这里,也是服务业。如果金融本身都是服务业,你别的行业和它怎么结合,也都只是服务业。
你看到美国那么多高收入的行业的本质,是因为他们的金融效应,用透支美债的方式,用吸引全球资本的方式,长期高估本币,那当然显得各行各业收入都很高了。
而如果你要以制造业为主体,要让出口作为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你的本币就始终都是低估的,于是也就显得你各行各业的收入不怎么高。说到底,这一切都源于定位的选择。
第三个话题,文科生还有没有前途?与第二个话题一样,我在这里要讲的,并不只是文科生。我援引某211流传出来的去年的各院系就业情况,的确,很多文科院系的就业率是个位数,但是他们学校最高一档,计算机学院的就业率,也只有50%左右。
换言之,都难,无非是十个里有五个找不到还是九个找不到的问题。
你站在中期看,大学生供大于求的这个趋势,还有十多年要持续,让你觉得,十年后,会好的。
但是站在长期看,十年后,随着AI技术的完善,只怕那时候每年毕业的人是减少了很多,可他们打得过AI么?
换言之,文科生会问,我的出路在哪里?
理科生同样会问,我的出路在哪里?
我辛辛苦苦学了很多年的编程,确定能够比AI学的快么?
我辛辛苦苦学了很多年的手术技巧,确定能够比AI动刀更准确么?
完全有可能就像你学了很多年的围棋,上来就遇到了阿尔法狗。
它已经把围棋这个领域里所有的排列组合都探索完了,它就是全知全能。
如果它写的程序就是比你又快又准又没BUG,为什么要请你编程?
如果它来操作手术刀精确到无以伦比,为什么要请你动手?
如果它已经研究完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案卷,谁还请你当律师呢?
我们都不需要看20年那么远,即便10年,在任何单一领域里,人类还能站在巅峰么?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十年后拿走所有科目诺贝尔奖的,很可能都是AI,因为只要一个东西的评价标准是明确的,那它都可以通过叠加算力来突破。
昔日工业革命的时候,最有力量的,到最后一定是机器,不会是人类,因为机器可以堆能源。
同样,伴随着AI革命,任何单一领域里最聪明的,一定是AI。
换言之,文科状元是AI,理科状元也是AI,你想都不用想。
那么在这样一个局面下,大家看不到前途是很正常的,别说你,我也看不到。要知道,我们当下绝大部分行业都是围绕着工业文明的需求设计的。
随着AI文明的到来,过去的岗位被淘汰,有什么奇怪的呢?就像我们有些读者,他们竟然把我用来打比方的捡乌龙指,当成是任何时候都奏效的人生最后一道屏障。
过去没工作了,大不了去当保安,现在多了一项,大不了去捡乌龙指。
可能么?你想多了,你现在失业了,可能去开滴滴,十年后自动驾驶还不普及么?
你现在失业了,可能去捡乌龙指,十年后金融领域里的AI连这点事儿它都覆盖不了?
标准的工作,一定会逐步被AI取代,这是明摆着的趋势,不可逆。
你去看电商的模特,那些穿衣服的图片秀,现在还有几个是真人?都是AI自动生成了。
所有能说清楚怎么做的工作,AI都会逐步取代,它只是先从那些精度要求低的工作开始取代。
等将来,它迟早会去取代精度要求高的。
捡乌龙指能不能说清楚要怎么做?
能说清楚。能说清楚的事儿,那它早晚被AI取代,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切能够说清楚怎么做的工作,都会被AI取代,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说的越清楚,越容易被取代。
医生比护士容易被取代,因为考核指标太明确,就是治愈率。护士就稍微难一点,保姆就稍微难一点。
因为一千个人嘴里有一千个好护士,好保姆的标准。
张三很喜欢的保姆,李四可能就不喜欢。所以我很早就在讲,我几年前就讲过很多次,我说标准化的蓝领的工作,不仅赚钱少,而且容易被取代。
你觉得你是更大可能通过练习成为工匠,大匠,还是更大可能被技术突破所彻底取代?
反倒是那些需要现场临时出方案,而且标准不明确的,非标领域的蓝领,比如修空调,修水管,家政保姆,育婴师,更难被取代,而且,也赚得更多。
你看着很高端的动作,对AI来说,更容易突破,因为标准太明确了,太高精尖了。
你看着很低端的事情,比如哄孩子,对AI来说,反而很难,因为太不明确了。
所以很多人都惊呼,本以为AI会替自己打杂,自己去从事高精尖,结果没想到,它替我们做了高精尖,留给我们的,都是些打杂的活儿。
很正常的,我们过去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是围绕着工业革命做配套。
因为工业革命出现了体能突破,于是我们就非常强调智能训练,体力活机器替我们干了嘛。
既然它擅长体力,我们当然要擅长智力,配合它呀。
那现在的AI,它就是智能突破。
文科生是智能训练领域,难道理科生就不是?也是,都是。
所以大家的处境是一样的。
你想问我说,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那大概是情感领域。
它现在既擅长体力,又擅长智力,那我们可不得擅长情感领域么?
因为这个领域说不清,我就是喜欢某个歌星,有人问我为啥,我说因为她是女高音,人家换一个更高音的,我却不喜欢了。我偏偏喜欢她。
这就叫非标,你爱的没理由,于是她的岗位就存活下来了,因为有人需要她嘛,而且是无理由的。
AI想取代都不知道标准是个啥,因为客户自己都说不清。
这就是我重点要告诉大家的,尤其是孩子的家长。
你千万不要认为找到一个网红机构,去填报了某个志愿,然后一切都会按照最初的预想去进展。
不会的。
你越是把路径想得很清晰,那你将来越是有苦头吃。
这就是我第三个话题想要论证给你的关键点,因为AI的特点是什么?是取代一切能够明确路径的事情。
你能明确你的职业路径么?能么?你能,它就能,它一定比你更好,更快,还更便宜。
这一点是非常反直觉的,但它很重要。因为整个工业文明时期带给我们的直觉都是我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孩子发展的路径。然后交给机器去执行。
但AI文明时期,恰恰不是这样。
工业文明教给你的是器,你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器。
你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律师?你究竟掌握了什么技能?
AI文明下,你还想有得混,是孔子的那句话: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不是说你可以躺平你可以没有任何技能,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他在他那个年代就是多专多能,可他居然告诉你,不器。
什么意思?学会做个人吧。
我们始终要明白一个浅显且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是活在人类社群当中的,这跟有没有AI,无关。
除非AI把我们团灭了,只要这件事没做到,无论它多强大,乃至像神一样全知全能,我们都始终活在人类社群当中。
那请问,什么事情对我们最重要?大家给你的位置。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想成功,你关心自己的前途,关心孩子的前途,也是为了钱途,希望有钱。
可你想过么?钱是什么?银行里的一串数字而已。
为什么我的手机扫一下,人家就肯把面条端给我呢?
我只是给了他一个数字啊,那个数字不当吃不当喝的。
答案只有一个,他相信他拿到那个数字,他也可以去别人那里换取他要的东西。
钱这个东西,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够造的一个故事,它不是物资本身。
如果某一天,AI足够强大,它有可能替人类提供一份最基础的保障,好比所有人一出生,无需劳动,都能满足吃穿。
但你想要更多,你想要其他人类的劳动付出,对不起,AI就给不到你了。
就像玩游戏一样,你可以随便虐NPC,它可以陪你玩,但你只要想和真人玩,你想和玩家玩,那就是另一套模式。
人类资源越是缺乏的时候,做人越是不重要。
在原始社会,你可以说大家都厌恶我,但我就是能提供最大的力气,力能扛鼎,别人离了我,玩不转。
到了工业时期,还行么?
你发现力气最大,但不被人喜欢的那个人,他就是升不上去,因为有了机械,就有了无限的力量。
离得开你了,离得开了。
所以工业文明时期,你依然可以兜售智力,这个难题只有我能解决,我是大拿。
因为我的脑子好使,我能够提供最强的算力。
AI时期还可以么?你确定你还是最强算力?你确定你下得赢阿尔法狗?
所以君子不器在讲什么?在讲赢得信任。
大家知道我不如AI,问题是,有可能停电呀,有可能断网呀,越是高度文明,越是怎么样?越是脆弱。
大家知道我在任何领域里都干不过AI,但是大家知道,我是一个能人,更重要的是,大家信我呀。
关键时刻,停电的时刻,我就是那个蜡烛呀。
那我在人类社会中,就会有地位,就会混得好,就这点事儿。
所以说,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你可以不信我今天说的话,你可以继续相信工业文明时期的老路,你可以继续去比拼算力,你可以认为一个孩子只要够聪明,哪怕人见人憎都无所谓,你尽可以的。
十年后你来看,如果到时你还记得这篇文章。你可以用你自己的人生去验证,我说的对不对。
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不是我第一个看懂的,早就有人看懂了,而且是在更大的层面上。流浪地球看过吧?
剧中的周主任有句台词,什么是关键?人,才是关键。我们整个文明都是基于人类的共识构建的,都是基于我信你,你信我,构建的。
不要去迷信脱离人之外的物资,力量,那些真是纸老虎,历史反复证明过了。
这一点我想不通的,起码我年轻的时候想不通。我看过历史书,我知道历史上元代发生过什么,问题是,你怎么证明历史一定会重演?
至少我小时候没见过。
我第一次看到纸老虎兑现是1991年,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
但当时我并不认为美国也会这样,因为那时候美国和我们的差距太大了,用大人的话讲,我们买台电视机,要攒一年的薪水,人家一个月可以买几台。
很多年以后,我人到中年以后,当我又一次看到,当我看到儿时心目中的美国居然变成如今的模样时。
我明白了,纸老虎这句话真深刻啊。
美国没差过什么资源,正如当年前苏联也没差过的,人家的钥匙扣都是用一大坨金属做的,他们的人均资源比咱们强太多了。
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在人本身。
前苏联的精力没有用在如何过好日子身上,美国也一样。当金融科技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整体上看,美国社会赚到的钱是更多了,但是具体到排名靠后的那60%的人群,他们怎么样了?
失去了斗志。
就像电影里臧健和明明那么难,一个女人带俩闺女,自己还有糖尿病,她可以领救济的,她就是不领。
你用她的台词讲,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从小妈妈教她的。这件事你想深了,你就想明白了。
美国依赖金融科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堵住了60%的人的可能性。一个没钱的人,在美国,想要领汉堡可乐不要太容易,但是你想恢复那种积极的,奋发的,努力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容易么?
很难的,没有制造业,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的。
人其实不是靠钱活着,是靠家风,是靠精气神活着,这一点,我人到中年之后才想明白。
但这件事本身,古人早就明白了。你去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一天到晚的都在嘱咐后代,要早起,要勤劳,这那那这的。他手下那帮湘军将领在干嘛?一船一船往家拉银子。
我是做投资的,我年轻时,实在看不懂曾国藩,你教孩子的那玩意儿,到底怎么保值增值呢?那些湘军将领们,求田问舍才是对的呀。
事实证明,那些湘军将领,很快败落了,反倒是曾家的后人,在政治,外交,学术,艺术各个领域里人才辈出。很神奇的,为什么?
中年以后,我明白了,因为很多事情,是前人替我做过了,我误以为那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
我以为每家的家风都很好,我以为每个人无论有钱没钱,家人至少都很自律。
我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呀,那个拆迁户拿到钱之后,他就是守不住,他就是会干很多,你看起来无厘头的事情。
古人归为阴德,就是你祖宗没有给你树立一个很好的氛围。
你浑身都是世代传递下来的坏习惯,那给你钱,你也拿不住呀。
你把这点看透了,你再去看美国,你会发现他们也很无奈的。
美国不是一个国家,美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企业。
作为企业,你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得怎么样?就得无视那些跟不上的人。
美国在1991年,当然要全面拥抱金融科技,因为最优秀的那批人希望这样。
美国当然不会有耐心去打造什么美洲一体化,因为最优秀的那批人,不希望这样。那最后就是今天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避免喽。
说到底,你美国的主体民族,主体种族都不清晰,大家的文化传承都不清晰,大家的共识都未曾建立。
只不过全世界的人跑到北美来攒了一家公司。
那你打顺风仗可以。
你反观我们,那么难的二百年,都过下来了,为啥?
因为历史我们有过更难的时刻,因为再难的时候,我们都有共识,我们是有来处的,我们是炎黄子孙。
这就是祖宗留下来的阴德。
你生在这里你感受不到的,好像自古就是这样,从来如此。
但别人真不是这样,你去看看印度啥样。
一个牌手,如果5000年了,起起落落,风风雨雨总能进最核心的那张牌桌,那一定是有智慧传承的。
至少,在过日子这个领域里,我们不用担心,这方面,绝对是我们的强项。
一群连鸡爪都能琢磨成菜谱的人,你真不用担心有天没了精气神,变得跟万斯他们家人似的。
不会的,我们从来不养闲人。
AI一定会改变过去工业文明下的岗位模式,但我们一定能给你安排出各种新活儿,让你动起来。
让你始终保持积极的,昂扬的姿态。甭管到底有没有必要,都会的。
就像你熟悉的咱们的企业氛围,没事儿,也不会让你提前下班的。
我今天第三个话题讲的这些,没有一句话我们小时候没听过。
力大砖飞是有问题的,纸老虎早晚出事儿,脱离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人不是靠资源活着,是靠一股子精气神,缺乏体力的时候你可以只有体力,缺乏算力的时候你可以只有算力,但什么都不缺了,就真需要君子不器了。
我们哪句话小时候没听过?反正我都听过,可我要活到这把年纪,才明白,才明白自己早就听过的事情。
请你告诉我,这算是个什么专业?
我今天聊的这些个话题,算是个什么专业?
难道算哲学吗?哲学老师好像不教这些吧?可什么东西指引着我逐步变成一个性格健全的人?变成一个通透豁达的人?变成一个睿智明理的人?
恰恰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该如何归类的这一切,把我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如果有读者家长问我要报什么志愿,短期就是我前面第二个话题分析的,各行各业未来就是那个样子。
你觉得你想要什么,就入什么行。
但长期来看,在AI之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尽量健全。
所谓,我会很多东西,我在很多领域里都做出成绩过,但我不靠任何东西,明白么?会,但不靠。
因为我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定义为某种器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