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今的孩子努力学习十几年 长大后却赚不到钱?

为什么如今的孩子努力学习十几年,长大后却赚不到钱?
记忆承载 碧树西风

最近有很多年轻的读者,包括家长读者,纷纷在留言问我同一个问题。
就是发现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了将近 20 年,如果算上读研的话。
但是所获得的能力,似乎很难适应社会。
假如说,一个人要读书读到 25 岁才刚开始工作,10 年后就要面临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也就是说,赚钱的窗口期居然只有短短的 10 年。
而就是这么短的窗口期,前期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长达 19 年的教育,居然却没有为如何直面社会,赚钱谋生而做过准备。
不荒诞么?不魔幻么?
所以他们很希望我系统性的讲一期谋生话题。
全文一万九千字,共四个话题,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留心莫错过。
本文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第一个话题:教育不是教育,教育只是选拔,而且是针对工人工作场景的特定能力的选拔。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
假如你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去读职业技术学校,你什么感觉?
是不是天塌了?
的确如此,在一个现代人眼里,一个人可以高学历,可以低学历,就是字典上那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你甭管是不是真的有美好的前途,但至少看起来很正常。
你可以分流,可以中考分流,但一个人他总得接受学校里的教育,否则,就不像是个完整的人。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王阳明是哪所大学毕业的?诸葛亮的观天象是哪个技术学校教的?好像都没有吧?
他们是人格不完整?还是能力不完整?
你稍微想想就不禁莞尔,因为你发现,现代学校的这种制度诞生不过几百年。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习惯于通过一张卷子来区分人才,习惯于通过刷题来提升能力,可是古人压根儿就不知道何所谓卷子。
司马懿之所以干不过诸葛亮,不是因为他刷题少,同理,诸葛亮那么牛,也不是因为刷题多。

事实上,刷题是很晚的事儿,全民刷题,其实是最近一两代人的事儿。我们把学校的课程捋一捋,高考要考的有哪几门?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化学,数学,物理。大体上就这些对吧?
我告诉你,你从小到大看似学了一堆的课程,实际上只点亮了两个技能。一个叫记忆力,一个叫运算与推理能力。

你比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这些课,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在考察你的记忆能力。
再比如生物,地理,化学,这些课的大部分,都在考察记忆能力,少部分在考察推理能力。
只有数学和物理,一半一半。
一半在考察记忆能力,一半在考察运算与推理能力。所以到了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之后你就会发现,有些人,他学不了物理,因为他缺乏运算与推理能力。
但记忆力,所有人都有。记忆力好,无非你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记忆力差,无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正从小到大,老师肯定这么教的。
你回忆下就会发现,看似有很多科目,看似小学到高中整整十二年,实际上,只考察了你的记忆力和运算推理能力。
假如你有别的能力,有机会展现么?比如你动手能力很强,高考有做实验的部分么?
没有。所以你真觉得这是教育么?不,这是选拔,而且是针对特定场景的选拔。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妈和我姨,测试我与同岁的表妹,背古诗,杜甫的。
她刚背到第二行,我已经背到几十行了。

人生来记忆力就不一样,我听到了就会记住,看到了就不会忘。所以你可以想象,只要是考试,对我就是开卷的。你要这么去选拔,被选出来的,肯定是我。但如果换个选拔方式呢?比如选拔动手能力。
我小学高年级才学会系鞋带,高中才学会安装皮带扣…….也就是说,一旦我鞋带掉了,皮带扣掉了,离开同学的帮助,我甚至没法还原。
咱们想象下,回到石器时代,在部落里面,我的价值是什么?
没有价值。
因为当时全部落也没有那么多信息需要谁去记住,去在大脑里检索,而你动手能力差一点,就会导致围捕猎物的行动失败。
就像士兵突击里面许三多初入钢七连,他记忆力很好,能背诵整本字典,有什么用?没用。
因为他是个连腹部绕杠动作要领都掌握不了的士兵。
你看懂了就会发现,所谓的现代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只是一场针对特定场景的选拔。
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现代教育弊端的怨言越来越大?

是互联网时代之后。
为什么?因为有了互联网,对人的记忆力的要求大幅度减弱了。
你要知道,我们小时候是没有互联网的,我那种记忆力是真的有价值的。
你去查图书馆,那得查多久?我一瞬间就能告诉你你要找的答案。
所谓记忆力好的人,就是一个局域网。
对于互联网诞生之前的工业社会来说,是很有用的。
那我们想想看,老师讲的那番话,是真的么?
你记忆力不好,那就多刷题嘛,刷多了,自然记住答案了,分数也会提高。实际上有用么?
没多大用。我们推理下就知道,我十年内能记住的信息总量,我表妹需要几百年。
从小学到高三,大家都是十二年,如果把记忆力分成 ABCDE 五个档次,E 档的人可不可能和 A 档的竞争?不可能。

除非他不去记,俗称乌龟只有在兔子不动的前提下,才可能赢得比赛。
这种事情几十年前,或许有,但在今天,普遍重视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是很罕见的。
也就是说,E 类始终在和 E 类竞争,你花再多时间去记忆,也只是提升了分数线。
既然不是因材施教,既然是选拔,而且是仅针对记忆和运算推理能力的选拔。
那很多人,必然陪跑。张华通过了选拔,考上了北京大学,做了教授,也许昔日某些刷过的题用上了。

李萍作为同学,也陪着刷了三年题,只能读二本,读出来去某个中介卖房子。
发现自己当年那个题,是白刷的。
还不如那些嘴甜,见了客户会叫哥,嫂,会判断谁是有可能下单的,谁是会跳单的同事们,更容易上手工作。
更重要的是,这个陪跑的过程,对人的性格,有负面的,扭曲的作用。
你一直刷题一直刷题,怎么刷也刷不明白,看着张华考 140,自己回回考 70,你会陷入自我怀疑的。
其实你有很多优点,也许你善于观察人,也许你动手能力很强,会修电表,这些张华都不会。
问题是,不考。普鲁士教育考核的范围很窄,仅限于记忆力和运算推理能力。
就像我每天考核张飞穿针,他瞪着个铜铃眼,大眼瞪小眼,死活穿不进去,久而久之,张飞也会自卑。
他会想,为什么我这么没用。
其实他挺有用的,他武力一流,但是我不考。
那么久而久之,小张飞就在自卑中长大,他某一天真的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也会犹犹豫豫。
你给他丈八蛇矛,他也会自我怀疑,自己当年在学校里连穿针都做不好,跨上战马,我,真的可以么?
…….
这就是普鲁士教育,它只根据互联网时代前的工厂环境选拔工人,把其余的,都变成自卑的耗材。

让你陪着刷几年卷子,然后自卑的,充满自我怀疑的,走上社会。
然后,重点来了,又只给了你十年。
短短十年,你要洗去自卑,要从零开始学习谋生技能,否则被企业淘汰,被输送回社会当人才,你还要面对二次打击。
这的确是很荒诞的。更荒诞的是:你训练了十几年的记忆能力,在互联网引擎面前,不堪一击。
而绝大多数人的运算推理能力,似乎也赶不上基础版的 AI。
…….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者说,跟生存息息相关的,是下面两种能力。
两种学校里不考核,但社会天天都在考核的能力。

第二个话题:动物的生存力是什么?是探索力。
我在第一个话题当中讲的很清楚,普鲁士教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最近几百年而已。针对记忆力与运算推理能力的考核,只是最近的事儿。
那么请问,我们人类在此前的数万年里,靠什么生存?
靠探索力。
什么是探索力?用一个负面,但是非常生动的词来描述,就是钻空子。
钻空子也和能力挂钩了,是不是听着很别扭?
别扭就对了。
因为一切的好词儿,坏词儿,都是人们根据时代需求,现编的,临时定义的。一千多年前,北宋名将狄青,向文官韩琦为一个犯错的将领焦用求情,意思是说,这个将领是个好男儿。
先登,斩将,夺旗,屡立军功,为保卫国家出过力,是不是能够酌情考虑,留他的命,让他继续效力。
韩琦轻蔑的一笑,什么叫好男儿?
东华门外唱名的方为好男儿,凭本事考中进士才叫好男儿,一个脸上刺字的军汉,这叫什么好男儿?
推出去砍了。
狄青面惭而退,因为他自己的脸上也有刺字。
这场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耗材,这个定义双方没有争议。
如果真的有异议,狄青和韩琦就争起来了,狄青面惭而去,说明他也认可韩琦关于好男儿的定义。
这就是 1000 多年前的现象。

别说以当下的目光,哪怕你以清代的目光去看,这事儿都很奇怪。
狄青,韩琦那年月,北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大辽,是西夏的威胁。
咱们公司明明需要销售业绩,为什么你会认为销冠不算人才呢?
答案很简单,这是北宋立国决定的。
五代的遗留习惯就是武将夺权上位,赵匡胤自己也是这么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取的大位。
所以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只能极力打压武将。
士兵的地位极低,就免不了逃窜,为了防止别人当逃兵,干脆入伍之后统一在脸上刺字。
意思是说,瞧好了,这不是良民,你待在军营里就是兵,你一旦离开,别人看到你脸上的字就会通知官府,拿你当贼。
到了清代,清代的策略是以满制汉,他最怕的是那些不在旗的广大汉人,尤其是汉人里的读书人,而不是担心旗人将领。
所以清代最重军功。
你打个仗,封个侯是很轻松的,张廷玉没上过战场,那么高的地位,也就是个伯,这都是特恩了。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你:
定义本身根本不重要,定义背后的原因,俗称这个定义为什么会产生,才重要。
钻空子也好,勤奋努力也罢,都无外乎一种策略,策略本身无所谓对错,它的效率如何,是游戏的阶段决定的。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游戏,处在蓝海阶段的时候,什么样子?
地上没有建筑物,一片空地,你从四面八方,360 度随便你进入。
这个阶段,钻空子是一种愚蠢的策略,因为不需要浪费精力去寻找空隙,整个地面都是空空如也的。
所有的地方都是空隙,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拼的是什么?
是速度。
就像市场空白的时候,销售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生产跟不跟得上?
70 年代末,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重点不是考试技巧,更不牵涉考试策略。
重点在于,你参不参加考试?
你决定参加,已经超过很多人了,你开始复习,又超过很多人了。
有操心那一堆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如好好复习,天天向上。
这就叫蓝海,在地上一片空白的时候,谁钻空子,谁脑子有问题,那叫自己给自己减速。
没有困难,自己非要创造困难。

那么到了红海阶段,什么特征?
地面上有了建筑物,它逐渐完善,从第一阶段的四面八方随便进,到第二阶段的要寻找到门,从门里进,再到第三阶段的门口堵死,开始寻找窗,爬窗进。
等到了第三个阶段,钻空子是不是一种好策略?
当然是。
你走到门口一看,队伍老长,要排十年,而窗户那边呢?很快就能爬进去。
请问,要不要爬?
我举个例子,比如 90 后孙宇晨,他参加高考的时候,已经是红海了。
别人都在努力提高分数,他干嘛?他找了一个录取分低的地方参加考试,还拿了一个奖,可以降分的奖,就这么爬窗户进了北大。
有人会说,这不是钻空子么?
是,这就是钻空子。
可我反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空子是白捡的么?
一个人躺在家里,望着天花板,天花板上会凭空掉下来一个空子么?
或者你相信张三李四王麻子,各路骗子们的大力丸,会得到空子么?
你好好想想,空子是怎么来的?
空子是遍历来的,是你亲自去遍历,才能得来的。
所谓的空子就是先机,别人凭什么把先机给你?他能给你的,要么是假先机,要么是过期先机,这不是常识么?
你指望老天送给你先机,你是个懒汉,你指望别人送给你先机,你注定上当受骗。
只有自己,跑断腿,磨破鞋,你才有可能找到空子,难道不是么?
一个人,若非极其勤奋,极其努力,你把整个建筑物不放过一个角落的遍历了一遍,你可能发现窗么?

门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
因为不用努力呀,路牌写着呢,它在那儿,于是大多数人都挤在那儿。
窗口为什么会人少?
因为要努力呀,因为难以发现呀。
人性本就如此,要么指望路牌,要么指望骗子,总之,他不会指望自己去遍历。
正因为如此,窗口才不容易被发现,窗口的人,才会少呀。
一个窗口如果容易发现,它很快怎么样?很快就会变成下一个拥挤的门。
窗口的有效期从来都是很短暂的,因为它奖励的是什么?
奖励的是先发现的那波真正意义上,勤奋的人,勤奋探索的人。
市场为什么奖励哥伦布?因为他第一个发现了新大陆。
这就叫窗口的有效期,它只会奖励最早一批玩家,奖励的是什么?
奖励的就是你的探索行为。
你站在具体操作的角度,新大陆很难发现么?一路向西航行很难么?
不,真正困难的,是绝大多数人,他不具备这种探索的思维方式,那他就不会有探索的行为。
对未知的事物,找找看喽,他找么?
他不找,他刷题去了。

所以我才说探索力,是一种元能力,一种我们早在猴子时代,我们还是个动物的时候,就具备的生存能力。
人类不靠探索,怎么找到猎物的?上哪儿采集果子?
因为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外加数百年的普鲁士教育,习惯了田地,习惯了工厂,才逐渐放弃自己古已有之的探索力。
你今天瞧不起的那些钻空子的人,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最本能的生存方式。
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没有进入工业社会,他不去探索,不寻找空子,他活不下去的。
人类创造农业文明的过程,是一种不稳定态,需要探索力。
人类创造工业文明的过程,是一种不稳定态,需要探索力。
唯独创造完成,下一次创造还没开启的那个阶段属于稳定态,你感受不到探索力的重要性。
农业社会,商鞅说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赏五十金,听话的,被称为优秀。
工业社会,老师让你刷题,听话的,被称为优秀。
优秀的定义是听话不是因为听话就真的是优秀,而是因为稳定态,需要听话。
农民会不会思考商鞅为啥要让他搬木头?学生会不会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刷题?工人会不会思考老板为什么要让他加班?
不会,是因为不需要,不需要是因为身处稳定态。
可是后工业时代下,人类要进入下一个时期了,又进入了不稳定的阶段。

此隐藏内容仅限VIP查看升级VIP

简单的事情可以很赚钱,复杂的事情也可以不赚钱,因为直接影响赚钱与否的是需求,以及能满足需求的稀缺性,并不是简单亦或者复杂。
而此时此刻,真正的差距来了。
我和昔日我的家教之间,真正的差距是数学么?是数学这一个学科么?
不是的呀。
我和他真正的差距体现在,我上面拆解的这两句话。
天赋是天赋,天赋的应用是天赋的应用,这是两码事。
天赋只是一种工具。
中东有石油,这是中东国家的天赋,但是你的天赋,也许被外国人开采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资源很丰富,但就是小国,也有很多国家,资源非常贫瘠,偏偏是大国。
为什么?
因为天赋和天赋的应用,从来是两码事。
俗称你的天赋,也可以是被我在使用,这就是我和我昔日家教之间最大的区别。
他只是拥有天赋,而我在开采天赋。
我怎么开采天赋?我拼命地去适应金融市场。
适应力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本能,只要我动用这种生物本能,我自己身上有足够的天赋,我就开采自家天赋。
如果我身上没有足够的数学天赋,那我就雇人去了,我就去开采别人家的油田,开采别人家的天赋去了。

因为天赋只是工具,只是资源之一,适应市场,才是目的。
刘慈欣说的没错,宇宙的第一法则从来不是谁比谁优秀,而是究竟谁活下来了?
在如何活下来这件事上,我比那些天赋远强于我的人,更执着。
用刘慈欣的话说,我才是那个千方百计改变自己适应市场环境的,我才是那个千方百计想要在市场里活下来的。
求存得存,这是亿万年来,我们进化过程中,所保留的,最核心的能力。

第四个话题:赚钱要趁早,因为晚了,有太多的不可抗力。
通过今天的前三个话题,我们应该很清楚地看明白两件事。
首先,你读了19年书也好,16年书也罢,无非是在反复选拔你的记忆力与运算推理能力。
这东西学得好,你得到一块敲门砖,学不好,你没有那块敲门砖,仅此而已。
除了极个别的科学家,大多数人,哪怕是考上 TOP2 的学霸们,你毕业后,也不能够靠记忆力+运算推理能力混饭吃。
所有人都得重头开始,那么在重头开始的人里面,你必然有优势。你自己做个排列组合。都是同龄人,如果都是学渣。
他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时间是自卑的,他们还沉浸在昔日被记忆力与运算推理能力选拔赛的打击往事中,不可自拔。
而你看过今天的文章,你很清楚,都不咋用得上的东西,自卑个 DER 呀。这就是你的优势。

反之,如果都是同龄人,都是学霸。
一毕业,他们误以为他们的记忆与运算推理能力能派上用场,结果上来就被社会暴打。
而你看过今天的文章,你知道什么行不通,你提前有心理准备。这就是你的优势。这还仅仅是看过。
如果你15岁就看了这篇文章呢?甚至12岁,甚至更早呢?
甚至你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还刻意的保护自己的探索力与适应力呢?
有些孩子读书就只是傻傻的读书,有些孩子把学校看成上战场前的军事演习。
我第一次学习一门新课,我忽然间换了一个老师的过程,是不是就是我作为学生,训练自己适应力的好机会?
当然是。
猛将起于卒伍,宰相出于州部。
一个人小时候不做点小生意,你指望他一成年直接就能做大生意?
那探索力和适应力,也是一样的。
有的孩子习惯于上来就刷题,管他三七二十一,刷了再说。
有的孩子就说,我先探索探索新的知识点,我先试着站在知识盲区的角度,思考下,再看答案。
后者就懂得培养自己的探索力。
久而久之,等进入社会,你就知道差别了。

你长大后会发现,真正阻碍你的职业发展的,从来都不是某一道非要闭卷考,不许查资料的难题,而是不断需要你探索的新知识,不断需要你适应的新行业。
有的孩子长着两个从小培养的翅膀,一个叫探索力,一个叫适应力。
读书时代无论他有没有通过记忆力与运算推理能力的选拔,他都能在社会上,大杀四方。
因为他生存力超强。
这就是早的价值。
你15岁读了今天的文章,25岁探索力与适应力都很强,进入社会,你相对于同龄人很有优势。
你有极大概率在 35 岁之前就取得成绩,而非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反之,你明白的很晚,实践的更晚,那就很难。
人体理论上可以活7,80 岁,但实际上,你的精力从35岁之后就开始大幅度下降。
精力下降之后不是说你的余生都是垃圾时光,而是说,你后半程的身体使用手册,和你前半程,是不一样的。

李世民,项羽出道那会儿,可以动辄三天三夜奔袭,七天七夜厮杀,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少年,是青年。
少年,青年时期,人体的特征是什么?是就算有病,很快也会恢复,就扛过去了。
所以在这个时期,非常适合做突破性的工作。突破性的工作的意思就是说,人,向事妥协。
这份工作需要攻坚,需要你三天三夜不睡觉,你可以,其实是因为你年轻。
你看年轻人为啥能加班?
能熬夜?
不是说他每天的工作量真有那么大,而是说,他精神饱满,他可以待机三天三夜。
你让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天待机12个小时,不确定是哪个小时有工作,他扛得住。
因为他一整天都是精力旺盛的,别说12个小时,哪怕 24 个小时,他补一觉就好了。
但别说老人,哪怕是中年人,就不行了。
中年人不是说每天连几个小时的精力都没有,而是说,他的待机时间大幅度下降。
事情要求他等 10个小时,然后要他高度专注的工作 2个小时,对不起,他做不到,他熬一晚上一个月都缓不过来。
中年人的特征是他每天也许也有 2 个小时的黄金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是得随他的。
也许就是上午的两个小时,也许是下午。那如果这个项目没法迁就人,俗称你精力饱满的时候,项目不需要你,项目需要你的时间,或者说时机到了,正巧是夜里凌晨两点,那么对不起。
这个中年人,他胜任不了。这就是年轻人和中年人最大的区别。
年轻人每天24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黄金时间段,他随时上,随时精力饱满。所以年轻人可以长时间待机,可以迁就事儿。
中年人不行,中年人也可以工作,但是要反过来,要事儿去迁就他。你看那种老中医,人家也能工作,也能看病,但是对不起,要患者去迁就他。他每天就那么两个小时有精力,你错过了这个点,你就得改日重新排队。
他没办法像年轻时那样随诊了,那样跟着患者的节奏来了。
这就是人体使用手册。你说你违背可不可以?
可以,秦始皇,累死了,雍正,累死了,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反倒是姜子牙,肯德基老爷爷这种老了倍儿精神的异类,是凤毛麟角的。
当你过了中年,你还非要去迁就事儿,那结果就是一场病过来,你扛不过去,提前领盒饭。一个人,你想要赚钱,归根结底是什么?

就是你想要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否则你总不至于想要去中大奖吧?
无论你是去打工,是去创业,是去投资,只要你想赚钱,想要赚到超越死工资的钱,你都是试图在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那么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是你去迁就事儿呢?还是事儿来迁就你呢?
当然是前者嘛。康熙少年擒鳌拜,他可不可能说这会儿鳌拜来了,他要休息了,改天再擒?康熙青年时平三藩,他可不可能说军报半夜来了他不批,非要等到自然醒?等你睡醒了,鳌拜和吴三桂,早就把你给擒了。

你想要打造一番事业,一定是你去迁就事儿,不可能反过来。
你什么时候才可以让事儿来迁就你呢?除非你已经有了一番事业,而且进入了平稳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其实你已经不是总经理了,你是董事长了。
总经理的角色依然是人迁就事儿,紧急事情来了,总经理想睡觉也不能睡觉,想休息也不能休息,他要第一时间去处理。
但董事长这个角色,是可以随你的。
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和事儿捆绑在一起的,是那个总经理,你的工作是什么?
是监察他。
你今天有精神了,看财报,明天有劲头了,查人事。
时间随你,节奏由你。
人老了之后,很难给别人打工的原因也在于这里,因为你的待机时间大幅度缩减,你的精力没法由着别人的节奏来糟践了。
所以正常的使用人体的节奏从来都是出道先做事,而后管理人,再然后培养人,最后做董事长。

你看康熙就是这么做的,等他老了之后,更多的是不断的换 CEO,自己从旁监察。你弄清楚身体节奏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时机。
张三,记忆力A 档,李四,记忆力E档。李四背一本书的时间是张三的三十倍。
大家从小学到高中都只有 12 年,李四上哪儿去找 360年?
老师鼓励你花更多时间去背诵,只是为了完成他的 KPI,他不会对你的前途负责的。真正要负责的,是你本人,以及家长。
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小心翼翼的呵护,并试图择机培养自己的探索力与适应力,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认真学习,就足够了。
E档就是 E档,你背不出个D 档的。
所以,以破坏自己探索力和适应力为代价,去花更多时间背书,是不值得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努力学习,但不要以破坏探索力和适应力为代价。
就像文化课不应该占用体育课是一个道理。
你长大后就会发现,也许你的记忆力和运算推理能力的档次决定了你上大学的档次。
可是今后,真正影响你财富档次的,是你的探索力与你的适应力。
你早一点培养探索力与适应力,你就更可能发挥好你25~35岁的黄金十年。至于后面,后面有得是时间。
人生这款游戏,最难的是前半程。
你前半程的节奏打好了,后半程你作为资方,你可以干到巴菲特那岁数,只要你不退,没人来管你。
你尽可以占用别人的天赋,别人的时间,尽可以一辈子活出人家十辈子的精彩。
而不是用25年打磨记忆力,然后做十年耗材,就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余生找不到事情,只能跑去星巴克假装上班。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