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如何不走弯路一步到位?从退休终局找到最优人生策略算法
费曼的小茶馆
撰文:许文杰
普通人的一生都在走弯路,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多数时候,我们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开启上帝视角,找不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最优人生策略和算法,只能困在眼前——为当下的得失计较,被即时的情绪裹挟,很少有人能跳脱出来,从60 岁退休后的视角、从百岁人生的终局,去倒推此刻该走的路。
就像体制内的日常,多少人在随波逐流中切换着目标:看到同事提拔,便觉得仕途才是正解:见人转任闲职、悠哉度日,又羡慕轻松最是难得;听闻谁搞到了钱,立刻觉得财富比职级更实在;转头瞧见别人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又暗叹子女出息才是终极体面,日子就在这种追逐里晃荡,唯独少了一份“不管外界怎么变,我知道自己要去哪”的战略定力。
最近因为几个专项工作,我密集接触了一群特殊的人群, 一批大概60 岁上下,要么刚退居二线、要么快要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明感觉,他们这个时候再回头看, 一个人真正重要的切身利益,这个年龄回顾一生后发现真正最要紧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可以说, 一个人如果真的活明白了,就应该以始为终,成为真正开启上帝视角的人, 一旦你开启了上帝视角你就开挂了,你和你的领导同事,那就完全是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
这种对比让我格外有感触。今年我四十岁,恰好站在人生的中途:往前望,离五十多岁,即将退居二线的日子不过十余年;往后看,二十多岁时的热血与迷茫,也还没被岁月磨得模糊。所以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我能共情——毕竟那是不久前的自己;老同志的所愿所盼,我也能触摸——毕竟那是不远后的将来。
人到四十,像是进入了人生的新常态。曾经彻夜追逐的、拼尽全力要抓住的,突然就在某个清晨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那些年轻时嗤之以鼻的、觉得太遥远的事,反倒开始在心里生根。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现在大家是一种心境,等真到了五六十岁,看待职场的得失、人生的轻重,百分之百又是另一番心境。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正是从这些快退休的老同志身上,我寻找到了以始为终的人生智慧,读出的关于人生优先级的答案。读懂了他们的人生,我们能少走很多弯路,在还能选择的年纪,更清醒地走向自己想要的终局。
让我们从未来以始为终的角度去审视,看看我们这几十年职业生涯和人生,到底什么最重要,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才能不走弯路、 一步到位?
全文八千余字都是具体措施和干货内容,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一步到位成为人生赢家。
第一,要趁年轻储蓄健康,身体是人生的隐形账户,只有多储蓄健康,未来才有更多人生的盈余。
人这一辈子,其实藏着一个最该用心经营的“隐形账户”——那就是我们的身体。你不妨把它看作一家特殊的银行,年轻时的每一次爱惜,都是在为它储蓄;而过度的消耗与透支,便是在提前支取,甚至透支未来。
尤其过了35岁,身体的“储蓄意识”就得格外清醒了。不是说不能拼,只是别让自己在无意义的内卷里耗尽元气——那些没日没夜的加班、为了虚名硬扛的压力、把健康当筹码的冲刺,看似在为生活添砖加瓦,实则是
在悄悄掏空身体账户里的本金。
要知道,健康这东西最是公平,欠了债,迟早要还,而且利息往往高到让人承受不起,我认识几位60 后,70 后的前辈,都是当年清北毕业的天之骄子,年轻时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是旁人眼中人生赢家的范本。可后来呢?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让他们不得不从核心岗位退下来,转到相对清闲的养老部门。不是他们不够优秀,而是身体这副皮囊再也撑不起曾经的野心。那一刻你会发现,再耀眼的光环,在健康二字面前,都显得轻飘飘的。
第七,要趁早学会做好投资理财,股权投资是大势所趋, 一定做好学习。
在体制内待得越久,越明白工资条之外的底气有多重要。捧着铁饭碗是真的,但是饭碗里有多少米,有多少肉
那就另说了。想让全家过得更舒展,尤其到老了能有份不看人脸色的体面,光靠每月那笔固定收入远远不够。
过去老一辈体制内人士可以按部就班,因为那个年代他们有时代红利,工资跟随时代发展稳中有升,各种超越体制外的超额福利待遇直接写成政策进行落实可如今时代变了,土地财政时代终结了,不但干部职工的待遇下降了,房地产那波闭眼买都赚的红利已经过去了,现在谁家还指望靠一套二手房翻番增值?
所以最近的文章,我一直在强调,未来的社会机遇在于从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的转化,资本市场里藏着新的社会机会。
当然,体制内的人做事讲究一个稳字当头,投资理财更不能瞎折腾,这个需要认真学习,系统学习,先得把基础功课做扎实。就像写调研报告得先调研,做决策得先论证,投资这事儿,不懂的领域坚决不碰,要下海可以,先在游泳池学会了游泳再说。这方面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和大家详细介绍说说,这里,推荐大家阅读2025年7月 13 日《如何吃到多重时代红利,成为体制内的有钱人?》, 让大家立足体制内的平台,尽可能多吃体制内红利,同时帮助大家在财商方面的认知进一步提高。
认知思维改变了,人格局层次思维各方面都提高了,你的官运、财运就会跟着来了还有保险这回事,这两年总有人问“要不要买商业保险补养老”。大方向没错,就像咱们单位给交的医保之外,不少人会自己加份重疾险,图的就是“多份保障多份安心”。
但这里面的坑得格外当心。前阵子我就听说隔壁单位有位大姐,被推销员说动买了份“又能理财又能保病”的保险,结果交了五年才发现,想领养老金得等到八十岁,急用钱想退保还得亏很大一部分本金。
这提醒我们,看保险条款必须足够认真足够专业:保障范围是什么?理赔条件有哪些?中途退保损失多少?到底什么时候能取出本金?
有没有白纸黑字的落到实处签字盖章认可?多找几家公司比一比,甚至可以问问懂行的律师朋友,千万别被话术绕进去。因为买保险买出各种纠纷的,甚至到期钱取不出来的,我见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除非你真的非常十拿九稳,不然我认为宁可不要买,把钱放在货币基金里面,至少图个本金安全,可以随时取出。
想起刚上班那一两年,单位有位快退休的老同志,为了评个正科级待遇,跟领导红过脸、找组织反映过情况,最后还是没成。当时有次周五下午,办公室就我一个人,他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别觉得我们争这点待遇俗,等你老了就知道,手里多一分钱,就少一分求人的难。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呀!
这话当时听着有点刺耳,那会心高气傲的我,哪里会想到这种事情怎么会轮到我?现在过了快二十年才品出味来——体制内的体面,从来不止是在岗时的级别,更是退休后能自己说了算的底气。现在单位里好几个省厅扫地僧,都是年轻时把投资理财的功课做足,现在靠股息都财务自由的人。
别人去整什么二巡、一巡退休,甚至有些为了一调争来争去。他们已经完全无视这点退休待遇了,甚至顺道把领导也给无视了,已经到达了“你爱给不给随你便,反正老子懒得搭理你”的无欲无求的境界,感觉他们才真是体制内最爽的人。
这就是我们未来普通人的人生方向,做不了单位的一把手,单位一把手只有一个,但是做单位最爽最幸福的人,这个是我们都可以努力争取去做的。
所以说到底,对我们来说,投资理财不是投机取巧、不是旁门左道,而是未雨绸缪、是必然之选。就像我们搞工作计划要往前看五年规划,过日子更得往远了盘算:趁现在有精力,学一点金融知识;趁收入稳定,攒一笔投资本金;趁市场有机会,练一手理财本事。将来老了,既能领退休金,又有财产性收入,既能安享晚年,又不给组织和子女添麻烦,这才是真正的顾全大局。
毕竟,自己的日子过稳了,才是对家人、对单位最实在的负责。当然,理财投资也是需要本金的,如何提高本金?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法搞点副业,这里推荐大家阅读2025年6月8日《体制内合理合法搞钱指南,体制内人士人人皆可即学即用的财富秘籍(全网独家商业机密)》,和大家深入聊聊体制内合理合法搞钱的底层逻辑和具体方法,让大家学会如何身在体制内,同时又成为一名有钱人。帮助大家尽早多攒一些本金,为日后生活和投资都多积累一些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