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学了那么多厉害的思考套路,却仍不见洞见力?得先问问自己摸清社会运转的真实逻辑了吗?
——脱离真实社会运转逻辑的思考都是耍流氓
1、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左右你的心智、思考、行为?
——别告诉我说是你的心!那又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心会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呢?
相信你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一些大佬的经典结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心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类似的说法,你听完之后,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很受启发?
相信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感受。这些说法的确有道理,但从实操的角度来讲,还有点搓麻将三缺一的味道。
这里我就把缺的“一”给补上:请问,你的心决定了你的世界,那又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心呢?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啊。但放心,这里不会带你去玩儿象牙塔里的哲学概念,而是要帮助你解决非常现实的问题的。这是一个关乎这个社会运转最底层逻辑真相的问题。
这个问题你彻底搞定了,相信你会发现,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很多让你困惑、迷茫,令你思想严重打结,一言不合就智商下线的问题,你都会豁然开朗,能随时保持智商在线。
届时洞见功力轻松升级好几个档次,能够轻松洞穿这个社会精英们汲取社会财富背后最底层的秘密;届时,别人要骗你、坑你、洗脑你就会很难。
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句话中:“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这句话是《鬼谷子》开篇部分的内容:“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这段话就高度简洁,却一针见血地阐释了高手解决问题的核心要领和步骤。可以说,我这整个专栏也就是在解释这一段话而已。整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后面会进行详解。
这里我重点讲“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因为它正是我上面所谓的“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真相”的答案。
另外,它也是这整段话中,最难理解的一句。我看过市面上很多专家的解释,都讲得云里雾里。主要就是卡在“以名命物”上面。多了一个“名”字,从逻辑上理解会让很多人完全蒙圈,有些就干脆对这个字视而不见,和稀泥绕过去了。即把“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当成“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来解读。这当然会有问题。
古人写书,都是字字玑珠,不会无缘无故地多写或者少写。人家明明有这个字,你无故把它丢掉,获得的意思自然会跟原意相去甚远。
“名”的意思不要想复杂了,很简单,就是人脑中各种抽象的名词、概念、念头。它是相对于物而言的。物,你也不用把它的意思复杂化,就从本意理解就好,指我们能够实际感知、体验到的实实在在的人物、事物、物体。
你想要这件事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想要这个人这么做,而不是那样做,想要这个目标被这样实现,而不是那样去演变,靠什么来驱使相关的事物朝着你的预期去走?
就是“名命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要让旁边的同事递给你一只笔,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把笔给你递过来。那你说他为什么就那么听你的话,把笔给你递过来呢?
因为他脑子里储存有这样的概念:举手之劳的帮忙有利于塑造自己友好的形象;友好的形象能增加自己的人脉;能减少做事的阻力……
好了,现在请问,同事递给你笔这个举动,根本原因是你本人的魅力大吗?
不是。正是他脑子里储存的上面这些如何如何“有利”于自己的概念驱动的结果。
这一点理解了,对生活中林林种种的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你会拼命地考大学,要找好工作,要买车买房,要创业……人生中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要”。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要这要那?你为什么会只要这,不要那?就是因为你脑子里储存着对应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就是你要去各种追求的原动力。
你要努力考好大学,那是因为“好大学=成功”的概念驱动着你;你努力挣钱买房子,那是因为“房子=成功/面子/归属感/社会尊重”的概念在驱使你;你喜欢名牌、名包,那是因为“名牌、名包=面子/成功/厉害”的概念在驱使你。
2、带你看看思维高手是如何做到让人心甘情愿被“驾驭”的
——当心,当你认为自己很会“思考”时,你不知不觉正在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下面重点来了。既然你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概念在驱动,那高手是怎么做事的呢?
《鬼谷子》就告诉你:圣人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牛人之所以牛,都是因为他知道从矛盾(阴阳,你可以理解为是两种正好对立、相反的现象)处去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开关、线索(因为有矛盾,才会有前进、革新、推进的动力),然后,用概念作为缰绳,来驾驭、主导事物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去演进。
这段话太厉害了,希望你仔细品。很多成功的大佬、大咖之所以能够引得众人追捧,背后的秘密,就是这个原则。你要读懂了,就走在进阶大佬行列的路上了。
还没有读懂?我再结合《鬼谷子》的后文给你解释一下。
《鬼谷子》开篇的第二段开头一句话:“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这句话就是对“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的实操应用举例。
它的意思就是,但凡人脑中一旦存有夫贤不肖、智愚、勇怯等等这些概念时,就好办了。因为只要你有这些概念,我对你进行捭、阖、进、退、贱(这几个都是动词,比如这里的贱,使……贱)、贵(动词,使……贵),就都有缰绳可抓了。至于到底是捭还是阖,是贱还是贵,就看我要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你知道这个人最喜欢被人夸聪明,你就知道他头脑中的聪明、愚笨这些概念就是系住他的缰绳。
你要想激怒他,你就只要不断骂,证明他如何如何笨,保证他很快就会情绪失控。你要让他心甘情愿地帮你,你就拼命赞美他如何如何聪明伶俐,如何如何万里挑一,他很有可能就愿意免费帮你解决问题。这就叫智愚,可捭、可阖。
再比如,你知道这个人很得意于自己的勇猛,你就知道勇怯这些概念其实就是他的缰绳。你要想让他不要命地往前冲,就拼命说他“恐怕你没这个胆量哦”;你要让他放弃参与这事儿的念头,你就说,你参与这事儿完全是大材小用,折才啊,你那么勇猛,还有更大的事儿等着你呢。这就叫勇怯,可进、可退。
什么叫“无为以牧之”?你看上面两个例子,你要实现捭阖、进退的目的,是用的别人脑中的想法,还是自己的想法?显然是别人的想法。这就叫“无为”——不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掺杂进来,而是完全根据对方脑中的概念缰绳来捭阖进退。这样你就能轻松驾驭事件朝着你的预期去走了。
这里给你讲一个商业案例,让你见识一下商业大亨们是如何利用这个逻辑让全世界人民心甘情愿,乃至倾家荡产掏腰包成就他们的商业帝国的。
这个案例就是钻石。
钻石是个什么玩意儿?
本质上就是一个透明的,看起来比较特别的石头而已。
但是,众所周知,它在恋人之间的地位非常之高,价格非常之贵。就那么几克拉的重量,动不动就价值百万、千万。它为什么会这么“珍贵”?
因为它稀有?
并不是。
且不说这个地球上的钻石矿本就不稀缺。就算这种矿石稀缺,现在的人工技术也能合成一模一样的钻石来。
因为它的确有无可比拟的使用价值?
也没有啊。
按照主流的观念, 它的价值无非就是两点:
第一,你戴上了它,就代表着你们的爱情坚不可摧——“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第二,你戴上了它,起码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你是个有钱人,体面、尊贵。
除了这两点,还有其他的价值吗?
没有了。买过来,转手卖给别人马上就大幅贬值,还很难找到接盘侠。
但是,它就是能任性得那么贵。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它的贵?
就是概念——拥有它,你们就拥有了恒久、浪漫、尊贵、有面儿的爱情。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爱情,你说得清楚吗?
讲不清楚,只能感觉好像很洋气,很美好。
你信吗?
你开始可能不信。但是,看别人都那么信,后面你也不得不信了。
你知道你到底是如何从“不信”变得“信”的吗?
因为商家知道你们都喜欢浪漫的爱情、尊贵的爱情。于是,他们知道“爱情不够轰轰烈烈,不够尊贵,不够浪漫”就是你们之间的爱情缰绳。
因此,只要抓住这根缰绳,如同“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广告一样,不断给你强化“没有钻石,就没有浪漫的爱情,就没有永恒的爱情”,你们自然就会请这颗钻石来为你们的爱情保驾护航。
这就是商家的纵横捭阖。我把上面这种钻石兜售的逻辑,称为钻石逻辑。
其实你仔细捋一捋身边的各种商业产品,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但凡是成功的产品,虽然形态万千,但是背后的逻辑却有惊人的相似,都是钻石逻辑。
茅台,为什么这么贵?是因为它的品质真的就比其他的好上千倍万倍吗?
不是。
更重要的是因为“茅台就等于身份尊贵,等于实力认证”。
为什么平安夜,50元一个的苹果,你丝毫不觉得这个苹果贵?
因为你买的不是苹果,而是“平安夜的苹果等于对爱人的平安祝福”。
为什么实际上同样品质的商品,你宁愿花更贵的价格给你所粉的网红买,而不给其他卖得更实惠的小商家买?
因为脑子里有一个概念:大V=靠谱。
为什么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倾家荡产的节奏去抢一个名校旁边的学区房?
因为“名校=孩子有出息”。
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去深究的话,会发现,从生活到学习,再到工作,创业,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决策行动背后无不是受类似上述的各种概念所驱动。
3、帮你彻底捋一捋你的一切烦恼、焦虑、纠结的源头
——治病得对症,否则越治越病
除了上面提到的商业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你困惑的现象背后的真相你也能一眼洞穿了。
a纠结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两难的选择,纠结不已,最后陷入迷茫、困惑,不知道要做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脑袋中被莫名其妙地塞了太多的概念。A概念要让你往东,B概念要让你往西,C概念要让你原地不动,你自然就会很蒙圈:到底要我往哪个方向走?
一旦你陷入这种状态中,就只有两个结局:
要么迷茫,不知所措;要么东一下,西一下,行为混乱地反复折腾自己,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b执拗
与前面相反,我们还可以看到身边很多人好像目标很清晰,呈现出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姿态。这种姿态发展到极致,他就会显得非常执拗,不可理喻,一条道走到黑,就是我们俗称的“一根筋”,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情况就是他脑袋中的概念又太单一。他只会非常死板地固执在某些概念上。进入了就出不来了。这叫执念太深。
执念太深,行为上就会表现出一些自己觉得正常,但别人看起来比较疯狂的行为。
就像我一个同学大学时迷上了佛学的东西,很痴迷其超脱生死的理论。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下定了决心不找女朋友,不结婚。
他作为家中长子,父母肯定不同意啊。为这事儿,可以说他父母经常是以泪洗面。但是,他依然顶着压力要坚持这个执念,为此不惜跟家人走到了快要决裂的边缘。
这就是典型的为一个执念一条道走到黑的例子。
后来,这位朋友还是扛不住家人的压力,妥协了,准备谈恋爱结婚。但超脱的事情仍然继续。
类似的例子,你一定不陌生吧?
比如,痴迷上了某大师,为了成为他的什么什么弟子,不听家人劝,把所有家当都拿去傍大师的腿,只求大师能收留,几年之后清醒过来才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
迷上了某某星,某某网红,自己省吃俭用,勒紧腰带也要给主播赏赏赏,直到把自己的家底掏空;
小时候因为某某事被嘲笑,之后的这么多年里,只要一碰到类似的场景,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总是本能地逃避,逃避,再逃避。
…………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你可以有如此执着的偏执?
不是因为某人,也不是因为某事,仅仅就是因为你心中有一个放不下的执念。
你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类似上述的,曾经自己非常执迷的一些观念、行为,在如今看来是如此的幼稚可笑?
c对牛弹琴
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只要你在网上发表点什么意见,无论你觉得多么客观、有理有据,总会有人跳出来骂你,跟你唱反调。对于这类人,我们俗称杠精。
在工作中,你也会发现,无论你说得多么清晰、明了,无论这件事情多么简单,连小学生都会的事情,但总有人会给你犯二百五的错误,让你非常无语。
你明明说的是那个意思,他要给你理解成这个意思,你明明想说的是这个意思,他给你做成那个意思。
这些现象就更不胜枚举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依然是起于概念。
我说一个词“桌子”,你我都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假如我让你去给我买张桌子回来,就只给你提供一个信息:“买一张100块钱的桌子”,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结果就是你买回来的桌子,一定不是我要的那种桌子。我说“桌子”这个词时,脑袋默认的
可能是一张方桌子,而你听到“桌子”这个词时,脑袋里默认的则可能是一张圆桌子。
因此,虽然都是“桌子”这个名,但是,我的桌子跟你的桌子并不是完全对等的。
这种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偏差现象,在人际互动中无处不在。
因此,出现杠精、二百五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到这里,你可能就很困惑了:照你这么讲,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理论、概念都是坏事了?但你总不能什么概念都不要有吧?
没有这些形成共识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互动,怎么进行价值创造,有了这些概念认知呢,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矛盾、冲突,那到底要还是不要呢?到底该怎么办呢?后面的内容,我们就用大量的篇幅和案例来彻底解开这个“结”。这个结解开了,不仅人生的种种纠结、困惑可以被解开,在生活、工作、事业中,解决各种棘手的现实问题,你的水平也会提升好几个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