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思维清晰的3把关键钥匙

二、炼成深度思考力的总纲领,很“反常识”,但它真的就是“常识”
——为什么说要想进行深度思考,你不能“思考”太多?

1、防止自己的脑袋被人“偷走”的必知纲领
从这里开始,我会结合大量的案例来给大家讲解如何打开前面提到的人生“大结”:没有这些形成共识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互动,怎么进行价值创造,有了这些概念认知呢,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矛盾、冲突,那到底要还是不要呢?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说总的“思想纲领”,就是《道德经》里面的一段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是对皇帝说的治国之道。但是,我们把它放到自己身上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现实问题,完全没问题,思路都是相通的。
这段话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说就是:你心中没有“贤”这个概念,你就不会产生去跟人抢“贤”这个名头的行动;你心中没有什么东西(如钻石)很珍贵这个概念时,你就不会绞尽脑汁,哪怕是打砸抢也非要搞一个到自己手上的行为了;那些可要可不要(可欲,你可以理解为可要可不要的需求,比如,上面说的钻石,对于两个人结婚就是可要可不要的东西,而对于想吃饭、穿衣之类的需求就不是可欲了,而是必须欲的)的东西,你不要去在意,那么你的心就不会想东想西,就不会乱了。所以,高手做事,会把“心要”“志要”的种种都虚掉、弱化掉(即,不以“心要的需求”作为实际行动的准则。),以“实腹”“强骨”这些实际需求出发。
最后这句话“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被黑得最惨的一句。因为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愚民思想,只要把老百姓都变成啥都不想的傻子就好统治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理解和后面“使夫知(通智)者不敢”就有很明显的冲突啊。

试想,假设人人的心思都那么单纯、傻白甜,人家发个短信说你中奖100万,他都会傻傻分不清真假。天下人大多都是这种认知水平,只有少数人是聪明人,你说这个社会的画风会更和谐美好,还是更糟糕?不用说,那时候天下人都是少数聪明人的盘中餐。
而且如果大家都是傻子的话,你作为统帅,要想让少数聪明的CEO以不敢为的心态去管理老百姓,操作上恐怕难度更高吧。他们那么聪明会乖乖按照你“不敢”的方式去管理?他们恐怕整天都在想怎么把你搞垮台,取而代之呢。又怎么可能做到“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样,轻松就把管理搞好了呢?
所以,大家都当无知者,就少数人聪明,从人性上来讲,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和谐。只会让少数聪明人更肆无忌惮地掠夺和压榨。这才是最现实的社会运转逻辑。
这句话显然是对前面的总结,因此,它和前面是有密切的逻辑关系的。前后逻辑连贯一致的理解应该是:如果大家始终都不会去关心那些“虚”的欲望了,只把自己的焦点、精力放在对自己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事情上,那么那些想要耍小聪明、走捷径、搞投机来牟取暴利的人也就不敢乱作为了(因为无利可图了)。这样,作为领导,你其实什么都没做,但是,治理的目标却已经达成了。
还没懂?再举个例子。

假如大家都只做实腹、强骨的事情,比如踏踏实实工作挣钱、存钱之类的就是典型的实腹的事情,对像“你来买我彩票就能中大奖”“买我XXX神币资产就能半年涨十倍”“上了我的xxx课程,就能鸡犬升天”之类玩儿虚头巴脑的概念的东西,视而不见,见而不屑,那吹嘘这些概念的人还敢在这里天天叫嚣、搞投机、骗人吗?
不敢。为什么不敢?
因为造这些概念,让这些概念大肆传播,背后都是资本、人力的大量投入啊。现在不管你怎么宣传,都没人买账了,那不就是明摆着是亏本生意嘛。这样他们还敢去投入?这不是自己作死吗?
其实老子讲的虚心实腹的思想跟《鬼谷子》中“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从两种立场来表述而已。
前者是讲要想不被别人轻易驾驭,你要如何如何;后者是在讲,如果要想驾驭万物为我所用,你该如何。
而两者中“如何”的部分都指向一个东西,那就是人心中的“念”。
所以,你就要小心自己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了。因为你大脑中的每一个在意的概念可能都是别人“无为以牧之”的对象。

2、高手面对问题不动声色背后的真实逻辑
——高手的淡定不是装的,而是识破这种真实的社会运转逻辑之后的必然需求
越是处于社会上层的精英,越是精通这个原理。而越是精通这个原理的人,他就越能通过这个原理配合上纵横捭阖的手段来获取社会财富。
处于底层,又不学习提升,也不自我复盘觉知的人,则相反。他的脑袋里会莫名其妙地充满了各种欲望、幻想、冲动。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被这些欲望、幻想、冲动驱使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欲望,也不知道这些欲望会带自己走向何方。
他不知道,自己脑子里的各种概念其实就是社会精英们精心策划布局给他们种下的种子。
如果你还想了解大众是怎样被“无为以牧之”的话,你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娱乐至死》。
看透了这个社会逻辑,你能够明白为什么越是大佬、高手级的人在与对手较量时越是理性,越能做到不动声色了吧?
这真的不是他们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的企图无处着手。比如我们中国的古装剧中,你会看到最牛的操盘者往往就是皇帝。一个厉害的皇帝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就是一个下面的人永远摸不清他在想什么的人。
假设一个皇帝能够轻易被下面的人掌握其嗜欲,那他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相反,层次越低的人,他越容易暴露自己的性情,喜怒哀乐,一遇事儿都是本色出演。这种情况若是对手是个高手,抓住他的这些习性,就可以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
比如,你若是动不动就发脾气,如果有人要对你落井下石,就故意激怒你,让你情绪失控、踩雷;你要是喜欢被捧,有人就会用捧来驾驭你为他所用。
上面这些论述你看起来好像很“阴谋”啊,但是实际上都是很现实客观的阳谋。你只要用心一捋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只存在于精英对底层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都是如此。
哪怕是一个三岁小孩儿也懂得这些手段。你知道小孩儿为什么都喜欢用哭来骗吃骗喝骗玩儿吗?原因很简单啊。因为他早把父母的心思摸透了——他们都心疼我伤心,害怕我伤心。于是,他就知道可以利用父母的这种“惧”来牧之。

但是,你如果对自己脑袋中的各种概念随时保持清醒,保持觉知的话,你就不容易被人带节奏。
比如,只要你脑子里面没有“一夜暴富”这个概念,或者即便有,你也管得住自己的贪念,那么,骗子对你就无处下手。
小结一下前面所提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总纲领:我们自己对心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要保持觉知力,把虚的概念都丢掉,只把精力放在可以让我们“果腹”的事情上,那么那些智巧、投机、奸诈的东西便失去了市场,我们的心也就不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虚念、噱头扰乱视听,我们的生活就会很接地气,殷实而富足。
所以,作为领导的话,治理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带领大家进入“虚心实腹”的心智模式。只要老百姓进入这种状态,自己治理起来就会很轻松了,而老百姓呢,也才生活在实实在在的富足之中。

领导管理团队如此,个人进行自我管理也是如此。那么,你自己就不会陷入迷茫、困惑。
这个思想总纲领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即,在解决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时,我们到底该持有怎样的价值观?
这里给你的答案,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务实别务虚。这里请先记住这个结论。
下面我分几个维度举例来详解其具体内涵。

三、保持思维清晰的3把关键钥匙,让你跳出大多数人都深陷的3个思维“大坑”
——不用思考模型,根解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两难”“纠结”问题

毕业了,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考研、读博,甚至流血深造,我是应该工作,还是跟他们一样继续深造?
我该选择发展机会多的大城市,还是稳定舒适的小城市?
现在有两份工作摆在面前:一份是高薪的,但我不喜欢,一份是我喜欢的,但不高薪,我应该选择我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挣钱的工作?
公司领导偏心,搞暗箱操作,明明该我得的,却让别人得了,我是不是应该果断离开这样的公司?
现在领导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会大赚一把,但是会涉及一些不道德手段,你接,自己觉得有道德负罪;你不接,别人接。那你接还是不接?
网上谁谁谁不分青红皂白就喷我,是不是应该狠狠地怼回去?
朋友向我借钱,不借他说你装穷,明明有钱不借,不够义气;借,自己囊中羞涩,还会面临有借不还的风险,我到底要不要借?
那个谁谁谁的课程,有点小贵,到底值不值得买?买了要是发现不值得,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是普遍会遇到的。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躺枪者十之八九。
很多人面临这些两难选择的时候,往往都会陷入纠缠不清的状态,理不出头绪来。
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惑,你会怎么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呢?
主流的做法是搬出一个问题分析模型来。比如,5w2h,四象限法则,sowt分析法等等。但问题也来了。
这些分析模型并不好使。要么套用不上,要么套得上,但是会把问题分析得更复杂,抓不住重点。

比如,择业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的问题,你用sowt法则来分析,把大城市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列一通,再把小城市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也列一通。
然后,两相比较,做选择,你会发现,还是很蒙圈。
因为两者的利弊权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依然不好估量。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模型就没有价值。它们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本质是辅助,而不是主导。
这些工具的作用只在于辅助你梳理问题,而起不到深入分析问题的作用。
认识不到这一点,这些工具可能不仅不能帮你,还会误导你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
我之前碰到一个老板,非常热衷于toc瓶颈理论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也有对应的问题分析软件。软件中就总结了一套“强大”的分析模板。
他呢, 每次开会时就要求员工一定要按照这个软件提供的分析模板去一个一个地套着分析。结果会如何呢?
我想上过班的人,不用我说都能猜到。到后面,这个所谓的研讨会就变成了非常无聊的套话表演会,问题解决效率非常低。
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

其实,要透彻地分析一个问题,其实是不需要用什么固定模型套路的。
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就是说一个真正的问题分析高手,抓住问题的关键症结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就可以想想,如果用什么分析模型来套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来吗?
你还没用想好该用什么模型来分析,时间已经过了好几秒了;等你把模型慢慢搬出来,一个一个地去套出来,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已经过了,相比半秒钟的高手,这哪里叫效率?
你说,电影是艺术,艺术都有夸张的成分啊。
其实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有功力的分析高手,抓住问题的关键还真的可能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这种真实场景我们并不少见。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在讨论问题时,总有个别的人话可能不多,但是他一发言总是能够给人眼前一亮,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直击问题核心的高手表现。
那这类人一针见血的分析功力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其实并没有多天大的秘密。就是他们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做每一个决定时,价值观非常清晰。
而很多人为什么总是充满这样那样的焦虑呢?其实也很简单,说穿了都是脑子里装的乱七八糟的虚念太多,导致自己价值观混乱,理不清自己的头绪,分不清自己的先后,所以才会出现行为混乱、错乱。
什么是你的价值观?
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价值衡量。
我们碰到任何问题,做出要或不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就是它对你的价值衡量。价值衡量不清楚,觉得这也值得做,那也值得做,你就会陷入纠结中。
这些混乱、错乱的价值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呢?常见的有三个原因。

1、破解让你思想打结,陷入纠结的常见思维“大坑”之一
——道德带入
现在领导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会大赚一把,但是会涉及一些不道德手段,你接,自己觉得有道德负罪;你不接,别人接。那你接还是不接?
朋友向我借钱,不借他说你装穷,明明有钱不借,不够义气;借,自己囊中羞涩,还会面临有借不还的风险,我到底要不要借?
如果你会有上面这类问题困惑,就是道德带入思考的典型案例。
此时,在同一个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价值观:道德很重要;自身利益也重要。
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这两种价值观就开始在你体内打架、争宠了。
这种道德与自身利益冲突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实在太普遍了。会有这种冲突就是我们对道德这种东西的价值衡量模糊所致的。
我们在实施道德的过程中,会发现,你对这部分人道德,往往就是对另一部分人的不道德。
比如,你为了坚守所谓的道德放弃采用“非常规”手段获得这个升职加薪的机会,这对竞争者算是道德了,但是,对下面一批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人是道德吗?因为从能力上讲,你上位才能带大家赚更多的钱。那你说你的行为到底是道德还是不道德?
再假设,如果你上位之后,有了更大的权力和资源在手,你会拿它们来做造福一方的事情,比如建学校,资助贫困山区儿童;而对手上位之后呢,只会自私自利无所作为。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对对手道德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本来可以因你而受益其他人的不道德呢?

你为了所谓的道德情义把钱借出去了,结果自己家里的妻儿老小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你对所谓的兄弟朋友倒是道德了,但是对自己的家人道德了吗?
从这几个反问你就可以看出,道德这种东西的价值其实是非常概念化、虚幻、缥缈、不确定的,就更不要说去衡量了。
怎么办?
其实很好办。你根本就无需从道德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并不是叫你不要善良,不讲道德,而是说在你分析问题、做事决策中,就不管道德什么事儿。因此你没有必要让道德因素参与进来分析、决策。就好比精明的皇帝都不会让后宫参政一样,一码归一码,就事论事,而不是就道德来论事。
你看国家法律是怎么解决各种社会的疑难杂症的?
就是典型的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哪种情况该担什么责任,担责到什么程度,具体、清晰,分门别类都一一对应地列了出来。
你因为情绪激动把人打残了,法律绝对不会因为你是大家公认的大善人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它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公德——从大多数人的立场,基于保护大众基本利益的初衷来制定法则。
拿交通来说。

大家都老老实实地按照交通规则开车,就不存在需要动用道德来谴责谁的问题。假如有人胆敢乱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对不起,等待你的就是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这也没道德什么事儿。
假如有人不遵守规则,居然还没有得到任何应有的处罚,此时,依然没有道德的什么事儿。而是需要我们反省现有的交通法律法规存在什么漏洞才给了这些人钻空子的机会,进而改善。
简单说就是以恶制恶(以严格、周密的惩罚手段来阻止恶行),而不是以德制恶。无论组织还是个人,这才是应对蛀虫侵蚀时的正确姿势。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组织群体中,乃至整个社会,如果大家都各安其职,各守本分的话,是真没道德什么事儿的。
事做好了,奖;事没做好,惩罚。怎么奖,怎么罚,一切都根据大家事先约定好的规矩办事儿,就没什么事儿。
什么时候会出事儿呢?
就是有些人,事儿没做好,但是却要越矩去拿别人的奖励。怎么拿呢?当然不能明着拿呀,这是明着破坏大家约定的规矩。与公为敌,阻力必然很大啊。于是,就采用非常规手段,诸如作弊、走后门儿、暗箱操作等,把自己变成名正言顺的得奖者。
但是,他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拿这个奖,大家都是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的啊。一个明明
不可能得奖的,居然得了奖,明显就是“走了后门儿”嘛。但是,从程序上看,人家又是在规则之内。你拿他还真没什么办法。
怎么办?
此时,一个叫“道德”的概念出现了。它的使命就是专门针对那些法律管不着,大家约定的制度、规则又管不了的人,进行良心感化。
有没有用呢?
有用。只不过是反作用。
道德叫嚣越凶,对那些本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中规中矩做事的人倒是起了非常大的约束作用。本来就不会越矩的他们,更加不会越矩了。
而本来就打算通过越矩来获得超额回报的人呢,不是羞愧,而是高兴。他们会把自己伪装成卫道士,正好利用老实人的这种道德“崇拜”心理,狠狠地打道德牌,把这些老实人都搞得不好意思跟人争、跟人抢,从而轻松截取别人的成果。

可见,道德的出现,本质不是社会组织更有序,大家更有德的表现,恰好相反,是组织出现了毒瘤的表现。
组织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如果在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进行某项利益分配时,有谁动不动就跟你谈道德这样,道德那样,这不能说明他的道德有多高尚。只能说明他可能正在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榨取你身上的价值。

如果你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总是羁绊于道德这样,道德那样,不能说明你的道德品行有多高尚,只能说明你很可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洗脑太深了。
老子《道德经》里面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真正的上德,是不需要强调“德”这种东西的。大家都本本分分地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各尽所能,这样大家就各有所得。也就是前面说的“实其腹,强其骨”——做实实在在增强实力的事情,而不是去玩儿概念和噱头,这就是上德了。
你作为团队领导要是天天把无私奉献挂在嘴上,劝这个要无私奉献,叫那个要懂得牺牲付出(不失德),这不就是暗示人家乖乖等你免费占便宜吗?谁都不是傻子,你以为别人的便宜都那么好占吗?这种反人性的倡导、操作,只会让组织的每一个人都逐渐失去动力,最终让组织瘫痪,让你一无所得(无德)。
简而言之:我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本分,而不是道德;解决问题的终点是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道德制高点为行动依据。
厘清了这个基本思路,你心中的那些道德双标的问题,就没什么好纠结了。

首先,假如有道德纠结的问题找上你的话,跟这事儿相关的人多半也不值得你施以道德仁义,因此你也就不必考虑对他施舍道德的事儿。
比如,给你借钱,不借就说你不够义气的人,你借还是不借?
你借不借的依据,不是道德义气,而是你借了之后影不影响你自己的生活。
如果借了这笔钱,会影响你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的(比如借了,自己的经济更困难了),还是精神的影响(比如此人的信任值不够,让你担心他会不还钱),你要明白,这意味着他口中所谓的义气对你并不是什么价值,而是负债。

既然是负债,那你就不用纠结了,干脆利落地拒借。你无债一身轻。
假如你借了之后,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比如,物质生活,你丝毫不受影响。精神上呢,即便他不还钱,你也觉得无所谓。那你就算借,也是没有什么纠结的。
其次,假设有人见你没有施以道德,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声讨时,你也不必给自己强加负罪感,坚守本分,坚守客观事实就是你最大的道德。
比如,如果有人在业绩考核、利益分配时,跟你谈道德,你完全可以怼回去:我要跟你谈的是事实,你少给我讲什么道德;我要跟你谈的是结果,你少给我谈什么仁义。
如果你非要歪曲事实,扭曲结果,给我戴顶什么道德的高帽子,然后,掩护你用非常规手段来抢走本该属于我的东西的话,对不起,我不吃你这一套所谓的道德定义。此时,我只能以恶制恶,这就是我的道德定义。
以上就是从“虚其心,实其腹,弱气质,强其骨”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道德带入的问题。如此,便很少有人能够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了。

2、破解让你思想打结,陷入纠结的常见思维“大坑”之二
——情绪带入
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是个人主观的、感性的情绪先行,而不是从基本事实出发。这是干扰我们理性、深入分析问题的非常普遍的一大障碍。
比如,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人在被别人说不是时,通常都会本能产生对抗的情绪。两人开始掐架,相互数落,而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呢,晾一边儿去了。
比如我们普遍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公司领导偏心,搞暗箱操作,明明该我得的,却让别人得了,我是不是应该果断离开这样的公司?
网上谁谁谁不分青红皂白就喷我,是不是应该狠狠地怼回去?
如果你有类似的纠结,就是典型的情绪带入思考的表现。
有情绪带入,在同一个问题上就存在了两种价值观。一种是个人感受舒服重要,一种是解决问题的价值也重要。
比如这个问题:公司领导偏心,搞暗箱操作,明明该我得的,却让别人得了,我是不是应该果断离开这样的公司?

你会觉得“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我以离职来表达自己的愤恨,甚至达到对公司领导的一种“惩罚”,自己能获得一种快慰。这很重要。
但是,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收入也很重要啊。
于是,这两种“重要”就开始打架,争宠了。
这类问题,正常情况下,但凡让情绪占了上风的,基本都是弊大于利的。
最后,情绪占了上风,一气之下辞职了,结果很快出现了家庭经济危机,你又后悔不迭。
网上有人喷你,你觉得很冤枉,一气之下,硬怼了回去。怼到对方哑口无言了,这下总算是出了这口恶气。
结果对方顺手一个举报,说你对网络社区文明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平台说,事实确凿,给你来了个违规,禁言,乃至封号处理,你申诉无门……
类似的事情随时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点,我们不是不清楚。
所以,大家都知道带着情绪解决问题不是什么好选择,自己也不想这么做。但难就难在情绪上脑的那一刹那,我总是刹不住脚啊。这才是这类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
所以,对于情绪带入型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关键突破口是:当情绪上脑时,如何按住自己情绪?
先提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在碰到问题时,为什么会产生情绪?
你可以从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那里找到很多理由。但这里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一个答案:因为眼前的问题超出了你的应对能力。无论情绪是正面的(欢喜、兴奋、激动、乐观),还是负面的(悲痛、愤怒、迷茫、焦虑),这都是一种对事态失控的表现。
过忧是无力应对的表现,过喜是盲目高估自己的应对能力的表现。这两种表现下的情绪,都会把你的焦点从问题本身转移到个人感受上来,从而蒙蔽你对事实问题的客观分析、评估。
那与之相反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呢?
就是我们都非常羡慕和崇拜的一种境界:喜怒不形于色。

但凡是能做大事的高手,你会发现喜怒不形于色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天大的问题,天大的事降临到眼前,他们总能保持淡定。
他们为什么就能做到呢?
那是因为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心中总是有N种应对方案来摆脱困境。即便暂时没有方案,他们也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找出方案来。
任何问题,只要你是这种心理状态,你也可以轻易做到淡定。
举个例子。
假设现在你和一个三岁小孩儿同时被扔到一个陌生城市,要独立面对陌生城市的生活。小孩儿的反应会怎样?你的反应会怎样?
显然,小孩子只能哭鼻子。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应对能力范围。
而你呢,哭鼻子?恐慌?不知所措?显然是不可能的。你可能会非常淡定地去找家旅馆住下来,先舒舒服服睡个大觉再慢慢想后面的事。
你为什么敢这么淡定?
因为你完全相信自己有那个能力来解决生计问题。
以此类推,假设面临任何问题,你都如同上面这个案例中的自己,完全相信自己有N种方法来解决它,你还会轻易被情绪所主导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面对任何问题都胸中有数呢?

(1)不要排斥情绪,而是把它变成解决问题的1/N
你用不着刻意排斥、消灭情绪,而是把情绪纳为解决方案之一。
以前你碰到情绪只会努力警告自己:别冲动,别冲动。
现在再碰到情绪,你可以这样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a如果顺着情绪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获得几分效果?
b除了顺着情绪来,还有哪几种解决方式?
c所有的方式中,那种方式对自己最有利?
然后,对同一个问题,你至少找出包括情绪解决方案在内的三种以上方案来。这样你就有一个“货比三家”的过程。
在这个“货比三家”的过程中,你就会自动倾向于去选择对自己最有利、价值最高的方案,从而规避情绪带来的决策失误风险。

(2)多见识
功夫在诗外。碰到问题时,要想思如泉涌,平时不花功夫、不练习,点子是不会凭空跳出来的。这跟当年在学校参加高考是一样的。在考场上要想快速找出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离不开平日的大量练习、总结。
平日是怎么练习、总结的呢?
老师们都会分类别,分专题地给你总结出每一种题型的考点是哪些,解题模型是什么,具体解法有多少种……

你只要把这些答题模型、解题思路都熟练,遇到同类型的题目,解答思路就能手到擒来。
进入社会之后,遇到问题想办法其实是一样的思路。
在没有遇到问题之前,你就要在同类问题上提前对自己进行刻意训练。
假如自己碰到这类问题,自己会怎么办?
这类问题的解决高手有哪些?
他们都用过哪些解决办法?
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综合学习的解法之后,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
如果在真实问题还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之前,你就带着上面这些疑问去思考过,想过自己的解决办法。那么,在问题来临时,你的表现一定会比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人更成熟、淡定。

(3)给别人“指点江山”
平时看新闻,或者生活中总会见到世间百态的各种人事冲突案例。
如明星丑闻,求职受挫,感情受挫,职场受挫等等。这些案例你都可以当作是自己的练习素材。
借这些真实的案例,你就可以假想,假如当事人请你当诸葛军师,你能给事件中的主角出点什么更高明的主意来?
尽管你出的主意未必适用,但这不是重点。常常做这种练习,当你真面临类似问题时,你的脑子一定会比一般人好使。这才是关键所在。
上面这三个策略方法,你坚持去执行练习的话,不说一定能克服“情绪带入”的问题,但起码是可以比一般人理性得多的。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因为,上面提到的练习,最大的价值还不在于让你的脑子变得灵活,而在于改写面对问题时的反应模式。
一个问题,如果你从来没有模拟思考过的话,当它真正来临时,你的第一反应多半就只是本能的情绪反应。
而如果你平时就大量模拟练习过的话,当它真正来临时,你的第一反应,就算有情绪反应,但也可以很熟练地切换到之前的理性思考模式中,进行理性思考。
你说,这也还不能保证我一定不带情绪地去解决问题啊。

是的。但这不是问题,还有最后一手。
就是如果一个问题确实非常棘手,你发现自己实在做不到冷静思考,那也没有关系。你就允许它发生。
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你都可以允许它发生,但是,记住一个原则:永远不要在情绪中做决策。
你可以隔夜决定,或者过一段时间再决定。
这个原则就能帮你彻底规避出昏招的情况了。
特别是很多剁手党,这个办法可以帮你省不少钱。

3、破解让你思想打结,陷入纠结的常见思维“大坑”之三
——主观偏好带入
现在有两份工作摆在面前:
择业应该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应该选择我喜欢的工作,还是优先选择挣钱的工作?
那个谁谁谁的课程,有点小贵,到底值不值得买?买了要是发现不值得,怎么办?
这类问题就是典型的偏好带入思考而引起的双标纠结。它们都是带有个人的情感好恶在里面。
该择业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做喜欢的工作,还是挣钱的工作,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怎么让我能够舒舒服服地挣大钱呢?
买了课程要是不值得的纠结,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怎样能够不作任何牺牲、不遭受任何损失地赚到回报?
这些潜台词的内容,就是你个人主观的情感偏好。

主观偏好是我们分析问题时,比前两个更难克服的障碍。因为无论做什么,每个人最希望的结果不就是一个顺心如意嘛。没有人会心甘情愿违背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一件事情。
但现实又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这么做,都只是因为“迫不得已”。
这让我们常常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纠结中。
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实这类问题,说到底就是生存与自我实现发生了冲突。
小城市的安逸代表的是你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大城市的机会代表的就是你生存的机会。
你喜欢的工作代表的是你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挣钱的工作代表的是你必须要解决的现实生存问题。
你想购买课程来升级自我代表的是你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害怕买到垃圾课的风险,是因为你心疼你的生存资本。
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空从两个出发点做两个方向上的事情。你只能选择做A或者B。
因此,要么你牺牲生存机会成全自我实现,要么牺牲自我实现,成全生存机会。
当然,还有第三种选项,那就是把生存机会和自我实现合并同类项——为生存而奋斗,同时也是在自我实现。不过,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你也不会有这类问题的纠结了。
大多数之所以会有此类问题的纠结,都是只能做A和B的单选题,而没有机会做A=B的同类项合并。
此时,问题就转化为了A和B的价值排序的问题了。
如果你记住了前面讲的务实不务虚的原则的话,我想到这里你的困惑应该可以解开了:生存先于自我实现。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生存和自我实现的隐忧同时出现在你要解决的问题中的话,你就别犹豫了,直接以生存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除非生存不再是个问题。
比如,买课这件事。如果你会非常纠结买了之后达不到理想预期怎么办的话,你就别买了。这说明,当前你更需要的是生存,而不是自我实现。
什么时候可以买呢?就是等到你基本不在乎这笔课程费用的时候。此时,这笔课程费对你不的生存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你就可以大大方方,毫不纠结地去追求更高层级的东西了。
比如,你现在月薪是10000元,而这课程费呢,只需要200元,这笔课程费用对你的生存就不会构成威胁。即便这200元打水漂了,你也没什么好纠结的。
但这课程费用是20万元,你花掉就会威胁到正常生活,那这个课程就可以果断放弃了。
有人就说了,不行啊,要是现在不抓紧机会上这个课,万一错过了本该属于我的机会怎么办?
同学,是谁给你讲的,错过这个课程,你就将错过这个风口了呢?究竟是怎样的神课程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让你一学,就能抓住风口?
商家为什这么给你讲?
真正的原因不是你要错过什么风口了,而是商家害怕错过你这个钱袋子了。

我就告诉你一个真相:但凡抱着上完某个“厉害”课程之后自己就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心态去买课的人,最后留给他的,毫无疑问的都是失望。
这是试图跳过生存直接求自我实现(发展)的操作。这和揠苗助长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反自然,反客观规律的操作,迟早会被规律反噬。
不光是上课这件事,我们常见的被套路贷、被校园裸贷、加杠杆炒股、以倾巢之力去投资、创业等等人群,其行为性质都是一样的——跳过生存求自我实现。这种日子,就是典型的“实其心,虚其腹”的操作,注定不踏实、不接地气。
人生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你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解决,即生存阶段和自我实现阶段。生存阶段是前提,自我实现阶段是发展,是锦上添花。
你说我喜欢唱歌,理想是当明星,但是,现在直接去唱歌,生活费可能都挣不到。那你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去唱歌,而是先找份工作先解决生存的问题。
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的小城市发展呢?这就不是一个选大还是选小的问题,而是哪里更有利于你先解决生存主题的问题。
假如你们家在十八线城市本来就有产业,或者很高价值的人脉关系,回到老家,显然更有利于加快你累积生存资源的进度,为什么不回去呢?
假如你回去跟去大城市一样,无资源、无背景,都得从零开始,那大城市因为机会更多而更有利于你先解决生存问题,自然就应该优先选择大城市。

再比如,假如你要用自己的钱去创业。现在手上有10万块钱。你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
如果你急功近利的话,可能会直接把十万块钱一把投进去,甚至还通过贷款、融资等方式,去做一个20万,30万的项目。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这就是典型的被“赚快钱”“快赚钱”这样的虚妄之欲所牵动。
这种操作,不能说就一定会错。但是就是违背了“务实不务虚”的原则的。这样去操作大概率会把自己陷入被动,失败。
比较稳妥的策略是,你有十万,就先做只需要几千块,或者一两万的地摊式创业。假如你手上有100万,就从十几二十万这种项目起步。
等到小资本投入的项目能够顺畅运转起来,正常盈利了,你再逐步加大投入。
这样去操作,如果亏掉了呢,你还有足够的资本再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直到成功为止。这时候,你之前的亏损经验还能够成为你后面创业的高级养分。
创业是一件非常复杂、烧脑的事情。同样的项目,你看别人做起来赚到钱好像很容易,但是背后很多门道、细节,根本不是你凭想象就能解决的。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一次性的盲目创业,就等于自杀式的创业。
这种自杀式创业要是一把就玩完了呢,输掉了生存资本,你就得开倒车,重新回到生存起点。而且这种自杀式的创业亏损经验带给你的可能不是什么高级养分,更大的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

但如果你坚持“务实不务虚”的原则的话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你每尝试一次,你的创业功力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厚一层。
这种步步为营的操作,就能够把看起来小概率的成功创业变成大概率的成功事件。
这样,从你开始创业到最终成功,相比那种踩狗屎运,撞大运成功的暴发户来得慢,但是,却可以走得心安,走得稳。
实际上,放在整个人生长河中来看,最后的赢家,往往都是这类人。
简单小结一下:上面提到的道德带入、情绪带入、偏好带入的现象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被自己脑海中的某些“虚名”带偏了节奏。如果你发现有什么纠结时,你就要小心了,一一对照一下一上三种情况,看是不是被“虚名”套牢了。发现是的话,就赶紧把“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拿出来,用以指导自己。
到这里,影响我们深入思考的大坑基本就说清楚了。这些坑你都知道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深入思考了呢?
还不能。它解决的是深度思考的基本方向的问题。落实到一个具体问题上,要想做到深度分析、思考,还有很多基本技术和功课需要做。具体是哪些呢?
就是接下来的内容要详解的。

四、让你具备深刻洞见力的核心技术秘密
——相信我,没有它,思考方法再牛你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深度思考实操环节的讲解。
这需要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深度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深度思考不就是那样吗?
哪样?
呃……呃……
即深度思考这个概念,在大多数脑海中都是一种好像很清楚,但是一深究时,却说不清,道不明。
然而你要知道:脑袋里模糊的认知不可能会让你产生对应清晰的行为和结果。
大多数人的生活过得稀里糊涂就是源自于此——模糊认知产生模糊行为,获得模糊结果,进而模糊人生。

这里我给一个清晰的定义:深度思考力从根上讲,就是你对事实真相的还原能力。
事实真相的还原能力越强,你看到的事实真相就越全面、客观、立体,那么,你所有的思考、决策和行动自然就越客观、接地气。获得的结果、收益,自然就越接近预期。
反之,就是常常把事情的进展推向预期的反面,以至于痛苦、纠结,各种不如意不断。
那问题又来了:决定你对事实真相的还原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词:信息。
即你眼耳鼻舌身意等各个感官系统接收到的一切内在、外在的知识、感知都是信息。
你能不能精准还原事实真相,就跟你所接收到的信息的精准度、立体度相关。

九型人格告诉你完美型如何如何,理智型如何如何,这是不是事实呢?
不是,只能叫作与事实相关的部分信息。
因此,假如你碰到一个人正好符合九型人格中所描述的完美型的定义,不能仅凭这一部分信息就立马就认定“他就是个完美型的人”为事实。
要客观判断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还需要收集更多的关于这个人真实的言行举止,获得更精准、立体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确认、核对之后,你才能下定论。
假设,你仅凭一书之言,或者别人的片面描述,就以为看清这个人的真面目,那多半就会产生误判。这样就可以说,你对这个人的认识是肤浅的,缺乏洞见和深度思考的。
如果你脑袋里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跟事实真相相背离的,或者都只是管中窥豹的只言片语,你对一件事的认知注定肤浅。
因此,我们可以说是信息差决定了你的思考力深浅。你在一件事上获得的信息差越小,你所获得的认知就越接近事件的真相,外在的表现就是你对它的思考就越深刻。这就是深度思考的本质。
这个结论看起来很“非主流”,因为前面说了,市面上大多数教你如何深度思考的“教程”几乎都是围绕所谓的思考方法来大做文章。比如,这样思考帽,那样思考模型,这样系统思考,那样结构化思考等等。
但是,这些思考方法论,真的让你的思考力、理解力大跃迁了吗?
不仅没有,反倒是看到身边好多痴迷于各种思考模型的人,常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分析了半天,症结没有找到,还把自己绕进去了。
这里我就撂下一个结论:脱离精准、全面的信息作支撑的思考,都是耍流氓。

打个比方来解释。
全面、立体的信息就好比是一盏灯。而残缺的信息呢,就好比是一根火柴。错误的信息,就好比是眼盲。
问:这间小黑屋里有些什么东西可为我所用?
如果你掌握的信息全面的话,就好比按下灯的开关,灯一照,整间屋子的所有物件尽收眼底。那么接下来你确定什么有用,要拿什么,到哪里拿,该怎么取,你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做出精准的决策?
相反,假如只有一小根火柴的亮光呢?
你就只有一件一件地挨个儿照亮,认知效率显然就低很多了。
那如果你的信息是眼盲级的呢?显然,你就只能摸,然后凭触感来猜了。其正确率不言而喻。
这三种认识上的效率差,你说是因为认知模型造成的呢,还是信息差造成的?
显然是后者。

再举个例子。
你认为在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是战略、战术。
错了。
最核心的是情报。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争案例,本质上都是胜的一方更懂得利用信息差来蒙蔽、障碍对方的理解力,进而让对方出现决策失误,最终创造出自己的胜机。
再比如,我们所处的商业社会,同样的项目机会,别人凭什么能够赚钱,你就赚不到钱?
跟什么命中带不带财星没关系。就是这个项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别人掌握了,而你没有。所以,在同样的这个项目上,别人的理解更接地气,就更容易进入真正的赚钱轨道,达成赚钱的事实。而你的理解力存在偏差,就很容易偏离赚钱的轨道,做赔本生意。

再如,为什么真正牛人的演讲、经典语录、经典书籍的观点,在我们看懂的一瞬间,我们的反应常常都是恍然大悟:对啊,怎么这么简单的事实,我就没想到呢?
这仍然是信息差造成的。牛人之所以牛,就是因为他站在了一个你不曾想到的、不曾知道的视角给你增加了一个信息块,让你又看到了一个事实的面,离事实的全貌更近了一步。
所以,提升思考力的问题就转化为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信息差?
话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去汲取怎样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对事件的信息差?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归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产生版权问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